杜秋影
[關(guān)鍵詞]新聞;報道方法;技巧
新聞是報紙上最經(jīng)常、最大量采用的一種文字形式。
寫新聞既易也難。所謂易,就是說有些記者寫新聞時只把新聞事實經(jīng)過敘述出來就簡簡單單地完成了一篇稿件,根本不去深挖掘、細雕琢,浮草了事,文章也顯得粗枝大葉,沒有可讀性。而所謂難,就是真正用心去寫一個新聞,它要求新聞記者深入一線、深入實地、深入基層去采訪,寫稿件時要選題精準、語言簡潔、突出較強的新聞性,只有這樣才能寫出一篇生動翔實、令人稱贊、叫得響的好新聞,才能全面提升報紙的檔次。
“只要肯似蜜蜂勤,干土硬石也生金。”寫一篇好的新聞報道要腿勤、腦勤、手勤、嘴勤,如蜜蜂醞蜜一樣,要經(jīng)歷“采”、“醞”、“排”三個過程。
“采”就是深入采訪,大量掌握第一手資料。寫新聞報道時,采訪很講究,應(yīng)做到“不采無把握之訪”。在采訪前的準備工作越充分,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就越能掌握主動。并且在采訪技巧上要練就一種邊收集材料、邊整理材料、邊思考寫作主題、邊列出寫作提綱的本領(lǐng)。采訪要到現(xiàn)場去、到群眾中去,多采訪人、多從不同側(cè)面、不同渠道占有素材,盡量少問虛話、空話、套話,要多問實話、有用的話、符合主題的話;不但要“身入”,還要“心人”,多跑多聽多看多學多聞多思,必須改變蜻蜓點水的采訪方式,沉下心進行深入細致的調(diào)查研究,見微知著,用靈敏“新聞鼻”,更深層次去了解新聞背后的新聞,去挖掘更多有價值的“新聞眼”。有句俗話說得好,“欲想得甘泉,井要挖的深”。要善于用新聞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新聞,從會議材料中、從基層工作和生活中捕捉到好的新聞點,也就是要“變廢為寶”選角度,“大海撈針”挖新聞。
“醞”就是運筆過程,要善于在“做”字上下工夫。我們常說,好的新聞別做“瞎”了,要把新聞做“靚”。這需要精心采寫,反復推敲,精益求精。從標題的確立到全文的完成,整個工序都需要一種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要謀篇布局,做到結(jié)構(gòu)嚴謹,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要做到敘事突出動感、描繪富有美感、修辭強調(diào)實感。同時,寫新聞稿件還要具備“實、真、新、強、短”的特點。所謂“實”,就是新聞報道中選擇能反映事實本質(zhì)、能說明問題的事實加以敘述。所謂“真”,就是新聞報道的內(nèi)容包括時間、地點、人物甚至所用的每一個詞都要真實地反映客觀事實的本來面貌,要說實話,不能有半點虛假。所謂“新”,就是誰能在第一時間搶先占有了新聞,誰的報道就最有價值。為了保證新聞的“新”,不僅要練就“腳快、手快、腦快”的功夫,還要在報道的時間、角度、構(gòu)思和所要表現(xiàn)的思想意義上進行精篩細選。所謂“強”,是指新聞報道的針對性、指導性要強。新聞必須針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發(fā)言,用具有典型意義的事實,指導人們?nèi)フJ識和解決問題?!岸獭?,就是指新聞報道敘述要簡明扼要、短小精悍。寫新聞報道,結(jié)構(gòu)不能復雜、字數(shù)也不能多,要寫好確實不易,但是,只要我們抓住了新聞的“實、真、新、強、短”五個特點,善于選取獨特視角進行認真構(gòu)思,就一定會寫出高質(zhì)量的新聞稿件。因此,在“采”和“醞”過程中要做到自然銜接、做到“倚馬可待”是很重要的。
“排”就是排除糟粕,去粗取精。寫文章不要胡子眉毛一齊抓,要抓住某一事物的某個側(cè)面或某一點進行報道,不要面面俱到;要緊扣主題,做到脈絡(luò)分明,條理清晰,運用好剪裁技巧;要量體裁衣,句無續(xù)發(fā),字無浪費。初稿寫成后,應(yīng)反復修改、反復推敲,看文章有無說服力,結(jié)構(gòu)是否嚴密,語言是否準確、鮮明、生動。只有反復審查和修改,才能達到文章完善。古人說過:“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蔽恼聼o論大小,都用心去寫,反復推敲,反復刪改。要用事實說話,從實際出發(fā),突出重點,不生編硬造,不夸張或隨意涅造。要思路清晰,文字簡練,在寫作時要說短話、寫短句,不用過剩的抒情句,不用過多的形容詞,不用不恰當?shù)谋扔骱途?。在結(jié)構(gòu)上,要簡捷直敘,少曲折迂回。
“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推動新聞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基礎(chǔ)性工作。寫一篇好的新聞報道,就要長期堅持“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走基層,接地氣,“一頭汗兩腿泥”,才能寫出好新聞。長期的新聞實踐證明,真正有價值的新聞是記者用腳在基層走出來的。不到基層去,總隔著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層去,從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夠深入;不到基層去,通篇干巴話,表達就不夠到位;不到基層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夠投入。要在增進同人民群眾感情、提高服務(wù)群眾能力上下工夫見成效,回答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轉(zhuǎn)作風,俯下身彎下腰才能與百姓心貼心。要在培育良好職業(yè)精神、職業(yè)道德上下工夫見成效,繼承弘揚新聞工作的優(yōu)良作風,始終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樹立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改文風,“短、新、實”為新聞報道添“魅力”。要在學習運用群眾語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工夫見成效,倡導清新樸實、生動鮮活、言簡意賅的文風,讓人們愛讀愛看,實現(xiàn)最佳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