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登峰,王存,高軍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廠,江蘇揚州225009)
斯托克斯原理在壓油過程中的研究與應用
陸登峰,王存,高軍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廠,江蘇揚州225009)
利用斯托克斯原理,使高含水原油在層流狀態(tài)下,有明顯的分層現象,解決了切底水工作量大的問題,同時降低了藥劑消耗。該改造在沙49站應用取得較為明顯的效果。
層流;降低;含水;雷諾數
隨著油田開發(fā)的深入,部分區(qū)塊已經進入高含水階段,隨之而來的是燃油系統(tǒng)壓油脫水工作量的增加。
沙埝區(qū)塊沙東片區(qū),現有燃油點4個,分別是沙26、沙32、沙40、沙49,通過取樣化驗發(fā)現,目前的平均綜合含水高達84.3%。
針對現有狀況,提出對沙49中轉站壓油流程改造想法。初步設想,獲得盡可能多的低含水原油,就能實現降低切底水勞動強度的最終想法[1]。
2.1乳狀液類型
高含水原油,是由多種互不相溶的介質構成的分散體系,具有如下特性:
VW<26%時,生成W/O型乳狀液;
26%≤VW<74%時,生成W/O型或O/W型乳狀液;
VW≥74%,生成O/W型乳狀液。
由此特性得出,沙49站的高含水原油是O/W型乳狀液,分層的狀況是油層在上部,水層在下部。
2.2原油沉浮速度
根據斯托克斯(stokes)公式,可以求出分散水相在連續(xù)油相中的下沉速度和分散油相在連續(xù)水相中的上
浮速度:
式中:V-沉降(上?。┧俣?,m/s;d2-分散相直徑,m;μ-連續(xù)相動力黏度,Pa·s;ρ2、ρ1-分散相和連續(xù)相密度,kg/cm3;g-重力加速度,9.8 m/s2。
通過化驗并計算得到,沙49站原油在55℃的密度為849 kg/cm3,55℃水的動力黏度為0.549 4 mPa·s,水相中的油滴上浮粒徑取值120 μm,將相關數據代入,求得:V=-0.017 96 m/s(負號沒有實際意義)。
2.3原油分離的最短距離
Maston.L.Power的試驗結果指出,“當水處理能力最大時,油水界面高度為容器內徑的0.769倍”,假設管徑為h,則油層的高度為(1-0.769h)=0.231h,油滴從水中上浮出來的最短長度是:
在大于12.862倍的管子直徑處,油的上浮量最大。
2.4流態(tài)判斷
管徑為125 mm,55℃的原油的黏度為0.05 Pa·s,計算出原油的運動黏度μ為5.889 3×10-5m2/s,流速為0.754 9 m/s。
因此判斷管子內液體的流動狀態(tài)為層流。
圖1 改造前后流程圖
表1 不同流量下的壓油含水數值表
3.1具體改造方案
改造前:井上來油進入緩沖罐,然后進外輸泵,經熱水爐加熱后,進入燃油箱(或進入干線外輸),此時開始壓油工作,每天實際壓純油僅1 m3,此項工作每天重復進行。
改造后:利用斯托克斯原理對原流程進行改造,在通往沙7的干線流程始端的管路,利用上部的4'取樣閥單獨連接一根4'管線直接進入燃油箱,用小閥門的開關對排量進行控制,流量根據燃油箱標尺讀數進行粗略的估算(見圖1)。
通過流量的改變(見表1),化驗了切底水后的原油含水情況,選擇了0.5 m3/h的流量進行壓油,此時效果最佳。
3.2效果對比
沙49站燃油箱的容積是10 m3,安全容積為8 m3;在沒有進行流程改造前,大概需要5 d時間獲得8 m3低含水原油,同時每次要投加5 kg~10 kg破乳劑,當班人員需要在現場進行看管,在經過沉降脫水至含水小于5%,才能進行燃燒。
流程改造后取得了如下的效果:
(1)原油的含水由原來的84.9%降至35%~40%,降低了原來頻繁切底水的工作。
(2)無須當班人員看管,節(jié)省工作量1人次/天。相當于節(jié)省人工成本。
(3)減少了大管道壓油產生的擾動所引起的燃油箱雜質堵塞油流通道,減少清理火嘴次數,由以前的1 d~2 d清一次,到現在最長3個月未清理。
(4)減少了破乳劑的用量。減少了污水泵的使用頻率,節(jié)省了動力費。
該流程改造的現場應用表明,高含水液體層流狀態(tài)下的壓油模式有效解決了燃油油量不足問題,各項數據達到預期要求。該方案可以在相應高含水燃油井站推廣應用。
幾點建議:
(1)熱水爐出口有盡量長的直管道,在管道中后端引流效果會更好。有條件可在后端擴徑沉降取油。
(2)井站來油壓力平穩(wěn),含水穩(wěn)定,有條件在遠井實施小劑量破乳劑點滴加藥。
(3)熱水爐出液溫度保持穩(wěn)定。
[1]黃俊英.油氣水處理工藝與化學[M].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7.
TE312
A
1673-5285(2016)09-0045-02
10.3969/j.issn.1673-5285.2016.09.010
2016-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