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軸對稱與文化
神話先于歷史而存在的時期,祖先總是偏信著縹緲。于是,我國古代社會對于宇宙的認知形成了一種樸素的理解與詮釋,玄學也由此而生。記載中最先為風水下定義的是晉代的郭璞,他在《葬書》中說:“葬著,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便不散,行之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此后,在建筑的場域中,依“河書”、“洛書”的傳說為原型,以易學八卦為參照,先人將世界的空間序列分為中心和四維、四隅構成“九宮”以及“亞”字形的宇宙圖案,四維分別以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為標識,和中心一起組合成“陰陽五行”的基礎架構。
然而,不論陰宅或者陽宅,風水堪輿界對于周圍環(huán)境的要求都一致地要求“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模式,這可算作是中軸對稱的最好注解。
細致來講,每一座帝陵都設有一條同地球經線平行的中軸,南北延伸相對稱,歷代帝陵中心的神道就是整個陵區(qū)的中軸線,其他各陵均以主陵為中心向兩側排布。中軸線的頂端為橫行的山脈,形成“丁”字形,兩旁都是成對出現(xiàn)的望柱、壬午,彼此呼應。
古代都城的建筑,往往也按照“先天八卦”之乾、坤、離、坎所象征的天、地、日、月,在南北中軸線兩端(南、北、東、西)四正方位進行來排開布局。譬如明清兩代的北京城之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就是按照乾南、坤北、離東、坎西的方位來布局的。
從風水來講,北京紫禁城的古建筑可說是古建筑群風水對稱的典范。皇城布置在全城的中心位置,背后的萬歲山(景山)五峰叢峙,中峰(主山)處在全城的中軸線上,又處南北兩城墻之中,作為全城的制高點,它使得全城堂堂正正,莊嚴而又均勻大方,以城市的中軸線控制了城市的規(guī)模和布局。這種以全城的主要建筑群構成的中軸線,背靠祖山、主山,面對朝砂、案砂,構成一組整齊對景,起到壯城起勢的作用。
古人對于這種“中”型布局的推崇,使得其對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布局的發(fā)展以及空間結構的形成,盡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概括來講,所謂“中”,這里指的是“擇中”?!秴问洗呵铩穼裰杏^直白露骨的解釋為:天下一國一宮一廟的同心圓結構。這種圖示反應的是“國”的實質內容在風水玄學的另一重樣貌,如國都為天下的中心,宮室為國都的中心,社稷宗廟為宮室的中心。
風水在對自然天道順遂的同時,更增添了人為造勢的靈巧,這種體現(xiàn)在民宅的對稱案例亦頗為常見。譬如各種雕花(人體、鳥獸、蝴蝶、蜜蜂等)皆呈左右相對,造成空間位置的對稱性設計,其中植入豐富的寓意、吉祥的祈愿,在對大自然有機模仿的同時,祖先們得到了感官的愉悅和情操的陶冶,也篤信可以扭轉自己的運勢。
“山環(huán)水抱必有氣”,是傳統(tǒng)風水的一條定律,四合院建筑左右兩側的廂房,猶如人的兩臂呈環(huán)抱之勢,亦是“山環(huán)水抱”的另一種解說。“山環(huán)水抱”之所以有情,其理就在于其狀恰如人伸出雙臂的擁抱姿態(tài)。這種姿態(tài)表示“歡迎”,自然就是友情的最好表觀,又暗合了“天人合一”之論。
“趨吉納?!?,同樣是傳統(tǒng)風水追求的一個終極目標。在我國傳統(tǒng)民居中,影壁墻便是這般功用的一種重要構建。影壁墻種類不一,其中特別典型的當屬八字影壁墻了。它針對屋外氣流的沖煞而設置,其作用是以對稱形態(tài)阻擋來自房舍之外的強烈氣流對住宅內部的沖擊,保存屋內生氣。
總之,古人通過勘察地理天文,順應自然,巧妙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以優(yōu)先擇取適合行為需求的宜居環(huán)境,達到陰陽調和、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而這種追求,是在中軸對稱的框界中完成的。與此同時,傳統(tǒng)風水所擁有的“對稱”特征,也使得建筑的布局創(chuàng)造出一種自然美、象征美、構圖美和人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