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記
春光爛漫的四月,我有幸作為首批“襄派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高級研修班的一員,走進北京師范大學,與首都的教育專家進行面對面、零距離交流。教育專家們以鮮活的實例、豐富的知識、幽默的語言、獨到的教育觀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給了我們一個共同的信念:把教育當成自己的信仰,做一名勤于讀書、善于思考的教育工作者。
在眾多的專家講座中,給我感觸最深的莫過于北師大管理學院的李永瑞副院長和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項賢明的講話,他們都提到“學校要有味道”。那么,怎樣才算“有味道”的學校呢?
記得放學后的一天下午,五年級的孩子們正在足球場上訓練,我悄悄地坐到了樹蔭下的看臺上觀看。不一會兒,來了一群我熟識的孩子,圍攏著我問東問西。我問他們,你們不是已經(jīng)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嗎?去年還進入了全市校園足球聯(lián)賽,馬上要畢業(yè)了,為什么不到初中后再好好去訓練呢?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想畢業(yè),我們想永遠在這里讀書。他們稚嫩的話語讓我的心中萌生了一陣感動,我想,一所有味道的學校,是讓學生難舍的學校。
尊重每一個孩子。不論孩子的學習成績如何,都要把尊重他放在第一位。學校不能選擇學生先天條件,只能選擇教育、尊重學生的方式。對學習成績不太優(yōu)異和智力有缺陷的孩子保持尊重的態(tài)度,其實也是在對所有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教育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平等對待每一位同學,以此來培養(yǎng)孩子的思想品質。尊重一個孩子與忽視一個孩子的教育結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一所有味道的學校,必須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的學校。
重視學生個性發(fā)展。新世紀的課改正在發(fā)生著一系列的變化,從課堂的改變走向課程的改變,最終還是要走向校園教育、生活方式的改變。在讀了李希貴的《新教育十講》之后,我驚喜地看到北京十一學校的改變正在影響著很多教育者;但是我也依然憂慮著家長、老師為了孩子們的分數(shù)而不顧他們的身心健康。在我看來,教育發(fā)生改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適應兒童的成長,并尊重每一個兒童個性的發(fā)展。把傳統(tǒng)的“補短”教育——不同個性的學生培養(yǎng)成統(tǒng)一標準的考試機器,改變?yōu)楣膭顚W生個性發(fā)展的“揚長”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與眾不同的個體,充分尊重兒童的個性發(fā)展。
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思考如何尊重學生,唯有尊重與愛才能成就教育,唯有尊重與愛才能叩開他們的心靈之窗,唯有尊重與愛才會讓孩子們的童年充滿成長的樂趣。
時刻關注教師成長。校園的每一個人都如同家庭成員一樣,要有好的成長和發(fā)展,既需要空間,也需要時間。對學校的每一個員工,都要進行科學管理,凸顯人文關懷。學校給管理隊伍的成長提供靈活的舞臺,競爭上崗;對教師的評價以激勵為主,重在團隊管理,讓他們在集體中發(fā)展、成就自己。這樣,每一個人都有出彩的機會。讓教師除了專業(yè)成長外,還擁有生命、生活的快樂感和滿足感。
學校管理的終極目標是幸福。只有為廣大師生搭建幸福成長的舞臺,讓教師滿懷幸福地去工作,學生才會愉快地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是讓學校每一位成員都幸福健康地成長,讓師生價值得到最完美的體現(xiàn)。教育的境界最終決定于人,而不是取決于“物”。因為,學校的味道,說到底還是學生的味道。
(作者單位:南漳縣城關鎮(zhèn)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