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敏
縱觀習作指導課,不少老師會按部就班地引導學生讀例文,然后組織討論“習作要點提示”,再就本次習作從結構到內(nèi)容,甚至連開頭、結尾到具體的遣詞造句都反反復復詳細指導。而學生卻沒有像老師期望的那樣下筆如有神,他們有的冥思苦想,有的傻傻發(fā)愣,有的來回數(shù)著字數(shù),一副副痛苦不堪的模樣。此時的老師往往會嘆息抱怨:講得那么細致,怎么還不會寫?
如何讓學生文思如泉涌、下筆如流水呢?倘若教師能從橫向視野和縱向思維兩個方面去激活學生生活、情感、語言的儲備,引領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這樣的習作自然會呈現(xiàn)靚麗的風景。
一、 尋源取材,拓寬“橫向”視野
蘇教版小語教材四年級下冊《習作7》中提出:“組織一次體驗活動,可以當一回盲人、聾啞人、殘疾人,也可以做一天老師,當一回家,參加一次文體排練或社區(qū)活動……把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寫出來,與大家交流?!睆囊罂矗曌饕巡辉俳d于老師所組織的某一次活動,選材更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它擯棄了原先“怎樣寫”的枯燥的理性知識灌輸,回歸本色生活,給習作留下了更多空間,滿足了學生個性體驗的需要和獨特的表達。豐富的體驗活動可以給學生的生命成長與習作表達帶來更多的動力,可以為學生的習作提供豐富的內(nèi)容和生動的情境,讓學生經(jīng)歷由喚起表象到更新表象的心理活動過程,讓活動體驗成為載體,促進習作發(fā)展。
生活是學生習作的源頭活水,習作過程就是學生走向生活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生活的再創(chuàng)造與審美的過程。課前兩周,我便布置學生積極參與各類角色體驗、勞動體驗、節(jié)目排練等等,內(nèi)容不限,形式多樣。同學們有的參加了小區(qū)志愿服務,有的放風箏,有的體驗盲人、聾啞人,還有的挖野菜、捉小魚等等。這樣的預先安排,讓學生獲得了“第一手”的寫作資料,引來了活水之源,學生在習作時言之有物,并且充分享有選擇寫作內(nèi)容的自主權。后來的寫作實踐證明,班級僅有四分之一的學生選擇了上課現(xiàn)場的活動,而四分之三都選擇了其他體驗深刻的經(jīng)歷,“獨自走墓地”“洗碗”“做一回消防員”“攀巖”“烘焙”“做陶藝”等等,選材的豐富和多元,遠遠超出了我的預計??梢?,尋“源”取“材”,對習作素材的搜集、感知、體驗、積累、梳理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這其實也是一個情感的引發(fā)和醞釀的過程。這樣,習作范圍更寬了,選擇余地更廣了,更可喜的是學生的思維被一下子激活了。
上課伊始,我首先以學生的一組活動照片導入,以喚起學生沉睡的記憶,引起大家情感之共鳴,讓學生明白,一張照片雖然只是一個生活的鏡頭、一段活動的縮影,但當時體驗到的情趣,卻是值得回味與咀嚼的,習作就是用文字把這段經(jīng)歷真實地再現(xiàn)。這組照片中,其中的一幅是班級的運動健將徐炳輝,在運動會上400米沖刺時的鏡頭,大家的思緒瞬間就回到了運動會的賽場上。內(nèi)斂的徐同學淡然一笑:“我參加的400米跑步比賽,得了第一名,能為班級爭光我很激動?!蔽覀冇欣碛上嘈?,從發(fā)令槍響到最后沖刺,他那次競賽的體驗一定會異常深刻。然而,生活并不等于習作,要把生活內(nèi)容變?yōu)榱曌魉夭模€需要經(jīng)過分析和取舍,從豐富的生活內(nèi)容中選取最能表達中心的材料。這是由“認識”到“表現(xiàn)”的寫作過程所必須完成的雙重轉化。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寫作是一門藝術,有所積蓄是一回事,怎樣用文字表達積蓄,并達到與讀者意趣相通的境界,又是另一回事。教學中,幫助學生回味經(jīng)歷,引導他們用語言文字表達真實感受、真情體驗、真正樂趣,鼓勵學生寫出原汁原味的社會生活、人物形象,習作就會變得輕松快樂。
二、 以學定教,挖掘“縱向”思維
四年級學生的習作,在寫作順序、文章意思、表現(xiàn)中心上并沒有什么困難,學生體驗式習作的問題主要集中于記流水賬,難以把握住表達重點。為切實了解學生的習作現(xiàn)狀,課前,我布置大家寫了一篇《記一次大掃除》,整體看來,學生能有序表達,但不少同學對于具體勞動步驟,出現(xiàn)了跳躍式“邁大步”的共性問題,忽略個人的體驗感受。針對這一現(xiàn)狀,我設計了“獨臂穿衣”活動,力求讓全體學生全程參與,現(xiàn)場指導。
一分鐘的“獨臂穿衣”體驗,穿的步驟和內(nèi)心感受轉瞬即逝,如何能讓學生捕捉到活動過程的點點滴滴,以達成本課習作“過程清楚”和“感受真實”的教學目標,教師的智慧引導無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試教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此項活動興趣盎然,但穿衣的過程卻只有寥寥數(shù)筆,不少學生這樣描述:“我先將衣服脫下來放在桌上,再把右手伸進袖子里,套好后把衣服披在肩膀上,最后拉拉鏈?!睂W生能將整個穿衣過程,按“脫、放、伸、套、拉”的步驟梳理出來,可卻三言兩語如蜻蜓點水匆匆而過。學生的個人感受也只是在文末流露,籠統(tǒng)空洞,如此缺少真實感、畫面感的習作,讓人覺得索然無味?;谶@一共性問題,我把備課的著力點放在了如何讓學生抓住體驗的分解步驟,把過程說清楚、說明白,把體驗前、體驗中、體驗后的真切感受融入體驗過程,大膽說出來。
立足突破點,反復研磨,針對“獨臂穿衣”活動,我采用了“回放慢鏡頭”“分解步驟圖”“現(xiàn)場采訪互動”等方式,鼓勵學生“敢于說不同”“努力說具體”“大膽說感受”。學生的語言立刻變得鮮活靈動了,有的學生這樣寫道:“我迅速脫下外套,平鋪于課桌上,為了穿起來方便,我特意調(diào)整了袖口的朝向。老師一聲令下,倒計時開始了,我趕緊將右手臂伸進了袖子,然后豎起手臂又抖了抖,這樣,衣服和我的身體貼得更緊了。接著,我將身子微微向右側傾斜,然后猛地一甩,想把左邊的袖子甩到肩膀上,結果衣服卻不聽使喚,像是和我作對似的,一次,兩次,三次,好不容易衣服才乖乖地落在了雙肩上。此刻,計時器那‘滴答滴答的聲音顯得特別刺耳。呀,還有二十秒時間就到了,我連忙開始整理拉鏈,沒想到這個步驟的難度系數(shù)太大了,簡直沒法完成,看來我只有認輸了。”令人欣喜的是,容易被忽略的體驗前、中、后的獨特感受,由于被教師有意識地放大,原本體驗過程與感受分離脫節(jié)的老大難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習作教學只有調(diào)動學生的情趣,觸動學生的精神需要,才能讓他們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由此可見,我們的學生不是缺少體驗,而是沒有在看似平淡的經(jīng)歷中發(fā)掘情趣和意義;也不是他們的生活不夠豐富,而是不會在看似簡單的生活中體驗啟示和波瀾。那么,教會學生采擷生活浪花的本領就是教師的職責所在,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生命體驗的歷程,關系著學生終身發(fā)展的能力培養(yǎng)。
新理念下的習作教學已由“有限知識”向“無限生活”回歸,“做”遠比“講”來得更加真實、生動、有實效。從素材選擇到細節(jié)指導,從橫向思維的拓展到縱向思維的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被充分調(diào)動,體驗活動的過程和感受相互交融契合,不失條理卻有血有肉,情真意切又不矯揉造作。情動于衷,有感而發(fā),學生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生動鮮活的文字自然流淌于筆端。
(作者單位:揚州市汶河小學東區(qū)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