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小紅石巖族群祭祀崖畫與當今彝族祭龍儀式的異同

        2016-10-14 05:49:50曹定安

        曹定安

        (紅河州開遠市文物管理所,云南 開遠 661699)

        小紅石巖族群祭祀崖畫與當今彝族祭龍儀式的異同

        曹定安

        (紅河州開遠市文物管理所,云南開遠661699)

        小紅石巖族群祭祀崖畫的祭祀空間、祭祀手段、祭祀程序與當今彝族祭龍相同,但祭祀稱謂、祭祀神祇和族群象征物又與當今彝族祭龍相異。同因淵源關系,異起時空差距。族群祭祀崖畫展現(xiàn)了與家庭公社畜牧經(jīng)濟相關的山石崇拜,當今彝族祭龍反映了與農(nóng)耕經(jīng)濟相關的地母崇拜。隨著(山崖)自然物崇拜向(神龕)象征物的文化轉(zhuǎn)身,形成滇南彝族地區(qū)特有的山石(山神)與神林(土地)合拜現(xiàn)象。

        小紅石巖;族群祭祀崖畫;彝族祭龍;異同

        引言

        2011年歲末,在開遠市小龍?zhí)舵?zhèn)綠差沖村委會雙塘子村,陸續(xù)發(fā)現(xiàn)紅石巖、小紅石巖、偏箐巖洞三個崖畫點。筆者多次前往考察,發(fā)現(xiàn)小紅石巖崖畫的題材,幾乎與當今彝族祭龍場景相同。在中國西南已發(fā)現(xiàn)的崖畫中,祭祀題材常見,但與當今彝族祭龍相類的崖畫,卻尚未見有發(fā)現(xiàn)或報道,是以值得一探。

        一、小紅石巖崖畫概述

        1﹒相關人文地理

        小龍?zhí)舵?zhèn)位于開遠市境西北,是一個漢、彝、回、苗等民族雜居之鄉(xiāng)。東南與樂白道辦事處相連,西與建水縣岔科鄉(xiāng)接壤,北面隔南盤江與彌勒市巡檢司鎮(zhèn)毗鄰。所轄綠差沖村委會位于鎮(zhèn)西北山區(qū),距鎮(zhèn)12.5公里;雙塘子村位于村委會西北,距村委會7.4公里。小紅石巖位于雙塘子村東南約4公里,東經(jīng)103°04′39.0",北緯23°48′24.9",海拔1618米。石巖為沉積巖,色灰白,因上覆紅色浸漬,又較

        紅石巖矮得名小紅石巖。崖壁約高13米,背西面東、南北橫列。崖下自北向南傾斜成緩坡,緩坡上石筍與褐壤土錯雜?,F(xiàn)被村民墾為耕地,種植包谷和烤煙。緩坡至崖中部陡然而止,形成崖下崖。崖畫即以此為界,呈南北兩組分布于9米范圍內(nèi)。(見圖1)

        圖1 小紅石巖崖畫所在崖壁

        2﹒崖畫構(gòu)圖

        北組崖畫(見圖2)見二個人像,間隔5米,水平分布,就緩坡地勢而作,抽象手法表現(xiàn),手指平涂,色棕紅。受日照、巖溶影響,圖像僅能依稀辨認。一號人像形如小字,南向趨行,右后跟一斜點;高8厘米、寬5厘米,距地1.5米。二號人像形如大字,亦南行造型,上頂一圓點;高10厘米、寬7.4厘米,距地1.2米。二人像可能是表現(xiàn)隱居崖上的神靈,與南組崖畫似有某種關聯(lián),但風格各異,筆者以為不是同一時期作品,或至少不為同一畫師所繪。

        圖2 北組崖畫臨摹圖

        南組崖畫(見圖3)繪于一塊高90厘米、寬80厘米的前突巖面上。崖畫恰好處于南北緩坡斷面上,形成距地2.7米的落差。巖面又自上而下向外傾斜,在距地1.6米處再外折,形成傾斜約40度的狹窄斷層,古人即援此斷層攀壁作畫。因上無巖廈,崖畫日曬雨淋,褪色漫滅嚴重。人像抽象手法表現(xiàn),色棕紅。顏料當同云南崖畫一般規(guī)律,由赤鐵礦粉調(diào)動物血、植物膠配制而成。全畫圖符計20個,分四層構(gòu)圖。

        圖3 南組崖畫臨摹圖

        第一層單供一符,高高在上,獨處尊位。上襯兩個圓點(疑為日月象征物),下邊一豎頂半框,如倒置山字。由于位于巖石仰面上,受自然因素影響也最大,畫符僅能隱約辨認。第二層上下構(gòu)圖。上為七個手掌印,長10~9厘米,寬6~5厘米,按45度右傾角排列;掌印上方有一殘缺三點圖符,內(nèi)涵不知。下為一人一豬相向。人像高16厘米、寬10厘米,正扭腰擺肩,面豬起“舞”。豬亦似乎“心為所動”,揚首挺身與人對望;兩只大耳、一副長鼻,體態(tài)特征勾勒到位。第三層上中下構(gòu)圖。左上三道線。中間兩個“T”形符號相對,高5厘米、寬11厘米。下邊三圖符緊湊排列,左邊一人高7厘米、寬6厘米,為一團不規(guī)則圖符所隱;中間一人高8厘米、展寬8厘米,動感強烈,正沿彎彎山道,俯身擺臂朝祭祀門趨行;右為三道橫線。第四層為四個高13~9厘米、寬8~4厘米的不規(guī)則色塊。

        審視畫面,兩個似曾相識的構(gòu)圖元素躍然眼簾。一個是崖畫中最大的牽豬人,頭部夸張成曲線、身形如天字的造型,讓人情不自禁與頭戴法帽做法事的彝族畢摩聯(lián)想起來。進而推斷其祭司身份,其所舞之豬為獻祭牲豬。祭司“在崗”,牲豬在側(cè),崖畫為祭祀題材無疑矣。一個是兩個“T”形相合為一門的造型,讓人與當今彝族祭龍場的門相聯(lián)想。循“門”而漸,發(fā)現(xiàn)其余構(gòu)圖元素,也大可與當今彝族祭龍空間、程式對應。從而定位小紅石巖原始族群祭祀崖畫(以下簡稱“族群祭祀崖畫”)的主題,并使之與當今彝族祭龍展開異同比較成為可能。

        3﹒崖畫斷代

        有紅石巖人類起源神話崖畫探尋之鑒,族群祭祀崖畫的斷代,可從題材特征、細節(jié)特點、藝術(shù)風格三方面進行。

        第一,一般來說,題材往往折射時代脈絡。族群祭祀崖畫的山石崇拜題材,原始宗教特征鮮明。因崇拜物呈現(xiàn)由(山石)自然物向象征物轉(zhuǎn)變的特點,顯示崖畫繪制時代已非“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1]初級階段——自然宗教階段,而是“隨著神靈觀念的產(chǎn)生,對自然實體的崇拜,進一步發(fā)展為對自然神的崇拜”[2]升級階段——原始宗教階段。

        第二,細節(jié)往往勾勒社會年代時限。如廣西花江崖畫通過人像身佩的環(huán)首刀,而推斷崖畫創(chuàng)作于東漢至魏晉時期;四川拱縣崖畫參照銅鼓畫像,大致判斷崖畫創(chuàng)作于東漢魏晉時期。[3]族群祭祀崖畫的手掌印和祭司形象,也具如此細節(jié)功能。

        據(jù)相關資料載,“手印巖畫最早出現(xiàn)于舊石器時代晚期,是一個世界性的巖畫題材,也是所有巖畫中最古老的一種形式?!雹傩〖t石巖有序組合的手印崖畫,透著原始社會共同生產(chǎn)、共同生活、共同祭祀的“共”性特征,所以它應是一種父系氏族公社族群共同行為的表示?!案赶凳献骞缡怯赡邢笛墭?gòu)成的組織,社會生產(chǎn)、生活和政治的發(fā)展,使其原來大多呈散兵游勇式的各個獨立的氏族組織,必然走向相近血緣或相鄰地區(qū)的兩個或兩個以上氏族進行最原始的合并和聯(lián)合。合并的結(jié)果便是產(chǎn)生氏族部落,產(chǎn)生以地緣為紐帶的父系氏族農(nóng)村公社?!雹谧迦杭漓胙庐嫷钠邆€手掌印,就代表一個父系氏族社會晚期,以小紅石巖為生活圈的家庭公社。這種家庭公社,與解放前云南省貢山縣第四區(qū)獨龍族家庭公社殘余相似。獨龍族家庭公社殘余,到解放前仍以克恩(血緣村落)的形態(tài)存續(xù)。每個克恩就是一個近親家族,在地域上則是一個聚居的小村落,平均每個村落僅有七家。[4]也與北方鄂溫克族的“烏力楞”家庭公社相近?!盀趿恪币馑际恰白訉O們”、“住在一起的人們”,包括四、五個至七、八個同一父系血緣的小家庭。③每個家庭公社都有自己的地域,以山嶺、河流、森林等劃分界限,有公共的耕地、山林、獵場、漁場、生產(chǎn)工具和祭祀場所。③

        祭司造型蘊涵父系氏族部落信息。在原始社會,部落酋長兼祭司是普遍現(xiàn)象,以強化、神化自己的地位。因此族群祭祀崖畫祭司頂“天”立地的造型,不排除氏族部落酋長兼祭司的可能。而手舞足蹈的神態(tài),透露出祭司認定神靈享人獻牲、有求必應的自信。這種自信,又源于“父系氏族社會的原始人則對祖靈表現(xiàn)出既畏怖又反抗、既崇拜又斗爭、既祈求又企圖控制”[5]的進步。

        第三,崖畫被譽為“人類童年”的文化遺存,其藝術(shù)手法間接反映崖畫的創(chuàng)作年代。族群祭祀崖畫的抽象表現(xiàn)手法,與紅石巖崖畫寫實手法迥異。這不僅是藝術(shù)風格的不同,也是創(chuàng)作年代的差異?!拔仔g(shù)以它反映對象的現(xiàn)實、具體,反映方式的直接、生動而產(chǎn)生了寫實藝術(shù)。而宗教則以它反映對象的虛擬、超然,反映方式的間接、超驗而產(chǎn)生抽象藝術(shù)?!盵6]即先有寫實藝術(shù),后有抽象藝術(shù)。紅石巖兩組崖畫也對此以予驗證。南組“人類起源神話”崖畫寫實手法表現(xiàn),而北組“喜遷新居舞”崖畫抽象手法表現(xiàn),不但朱紅用色同小紅石巖崖畫,而且崖畫所繪巖石底部、未被巖溶物覆蓋的地方,仍依稀露出早期崖畫殘跡,色紫紅,與南組崖畫同。而南組崖畫經(jīng)初步探尋,約創(chuàng)作于銅石并用的父系氏族時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先秦。[7]則小紅石巖崖畫創(chuàng)作年代,當稍晚于紅石巖崖畫的父系氏族社會晚期。

        4﹒崖畫的民族屬性

        《康熙阿迷州志·風俗志》載:“阿迷初有彝,繼有漢人?!毖庐嬎诘匦↓?zhí)舵?zhèn),“元朝以前,境內(nèi)為彝族先民世居”。④至今綠差沖、則舊兩個山區(qū)村委會仍是彝族為主的聚居區(qū),不少村寨還保留著彝語名稱,如:則舊,彝意花椒樹;螞蟻白,彝意櫻花山;阿坡梯,彝意長黑節(jié)草的地方。與小龍?zhí)舵?zhèn)接壤的建水縣岔科鄉(xiāng)、彌勒市巡檢司鎮(zhèn),也是彝族先民世居地區(qū)。

        雙塘子三個崖畫點中,紅石巖崖畫和偏箐巖洞崖畫發(fā)現(xiàn)有彝文。與小龍?zhí)舵?zhèn)一江之隔的彌勒市高甸村獅子山崖畫、老虎山崖畫,也發(fā)現(xiàn)有彝文,“據(jù)省、州崖畫專家考定,崖畫有彝文題記和落款,彝文與崖畫是一個整體,因而三處崖畫均屬同一時期彝族畢摩所作崖畫。”[8]因此可以認定,雙塘子崖畫與高甸崖畫是文化心理相同、文化特征相似,沿南盤江分布的小地域彝族崖畫群。

        二、族群祭祀崖畫與當今彝族祭龍的近似點比較

        學術(shù)界公認,當今彝族祭龍是一種自然崇拜的遺風。這種遺風在今開遠高寒山區(qū)彝族村寨仍盛行,時間多在農(nóng)歷二月二日,且仍遺氏族社會公祭特點。這天全寨公休,不事生產(chǎn),各家來一個當家男人參加;祭祀所需開支,由各戶平均分擔;獻祭的豬肉,也各戶均分一份。祭龍場一般位于寨邊山上一片密林中,選一棵偉岸大樹為龍的象征。族群祭祀崖畫場景與當今彝族祭龍對比,相似點可以歸結(jié)為這樣兩點。

        1﹒獻祭對象相類、手段相同

        族群祭祀崖畫祈求的神靈是山石,當今彝族祭龍獻祭的對象是樹神,二者本質(zhì)上都屬自然崇拜范疇。只不過前者的山神崇拜,反映畜牧或狩獵經(jīng)濟特征,以祈求人畜平安為主要目的。今碑格仆拉人“山神老爺不開口,豺狗豹子不吃肉”的祭詞,可為精辟概括。后者的土地崇拜,反映農(nóng)耕經(jīng)濟特征,以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為主要目的。

        族群祭祀崖畫以整豬為獻祭手段,當今彝族祭龍亦如此。但前者相較后者而言,更重禮制的原初性。即以客觀形象,予古代文獻驗證。如《禮記·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飲,蕢桴而土鼓,猶可以致其敬于鬼神”之載,因族群祭祀崖畫的發(fā)現(xiàn),使祭禮起源于向神靈奉獻飲食、祭品豬為貴得到驗證。而祭品豬為貴,又與原始社會肉食尋獲艱難,所以初民以金貴肉食敬神悅神、求神顯靈的功利相鏈接。

        后者相較前者而言,更重禮數(shù)的傳承性。即以活形態(tài)“身段”,予禮數(shù)原貌映照。禮數(shù)的傳承是兩個關聯(lián)的行為。傳是祭祀手段這一空間形象由此及彼——從原始社會到現(xiàn)代社會的原貌傳遞過程。過程歷千百年而禮數(shù)“不逾矩”,其原因有二。一是地域環(huán)境封閉。開遠高寒山區(qū)位處遐方絕域,為歷代屯軍移民盲區(qū),所以長期以來保持著相對封閉的狀態(tài)。二是很少受漢文化影響,民族原生型文化得以較完整保存。彝民世代相沿的集體無意識,容易凝成一條有利禮數(shù)原貌傳遞的封閉時空隧道。承為祭祀手段原貌的多元展現(xiàn)過程。族群祭祀崖畫展現(xiàn)的祭祀手段雖然客觀,但單一的色彩,靜態(tài)的造型,也屏蔽了原貌的多姿多彩。經(jīng)承繼多元展開,牲豬要公不要母、毛色要凈黑、頭上不能有旋點的三維形象,被活靈活現(xiàn)展現(xiàn)出來。

        2﹒祭祀空間和程序相似

        祭祀空間包括祭場、受祭神祇、祭品、祭司、參祭族群等要素,祭祀程序包括過除邪門、祭儀、獻牲等要件。這些要素要件,均循“門”而漸。為便于比較,姑且將族群祭祀崖畫之門稱祭祀門,當今彝族祭龍之門稱龍門。

        龍門設在進入龍樹林的山道上。其構(gòu)建材料,市境倮倮支系、仆拉支系用栗樹,阿哲支系用蘆葦。其稱倮倮支系稱“吾地嗟”,仆拉支系稱“沙麻卑”,阿哲支系稱“活多之”。雖材料、名稱不同,但分界塵世與圣境的符號意義一致。即龍門之外是凡人的塵世,龍門之內(nèi)是神靈的圣境。凡人身居塵世,必然身帶“不干不凈的東西”,須清除才能進入圣境。為此祭龍時在龍門放一桶“圣水”,設一個“龍頭”(祭龍組織成員之一)。彝民過門時,“龍頭”用松枝(或栗樹枝)蘸“圣水”(見圖4)為他們施“洗禮”,以除“身上的邪氣晦氣”,取得進入潔凈圣境資格,參加祭司主持的跪拜、殺牲、獻祭、分享祭品等祭龍儀式。

        圖4 中和營鎮(zhèn)倮施底倮倮人過“龍門”儀式

        祭祀門亦設在進祭場必經(jīng)之道上,造型剛健凜然。門外的三個并列圖形,右邊三橫線,表示上山小道。中間人形代表正沿彎彎山道上山參祭的族群。造型極富動感,正擺開兩臂向祭祀門俯身趨行,透出參祭的急切心情。其竹葉形的造型,與小龍?zhí)杜B的彌勒市巡檢司鎮(zhèn)金子洞坡崖畫如出一轍,顯現(xiàn)出兩地曾有密切的文化交往。門左邊的人形,表示正行施法儀式的祭司。其面前那團若隱若現(xiàn)的朦朧體,表示參祭族群過祭祀門時從身上去除的“邪氣晦氣”。門最下邊的四個不規(guī)則色塊,可能為山石、樹叢象征物。門后的三道橫線,表示登上圣境層臺的彎曲山道。層臺上大祭司(類似畢摩)正主持祭祀儀式,其天字形的夸張造型,以凸顯通天地人神的神性。而牲豬肥胖的身形,委婉表達了獻祭者對神靈的虔誠心態(tài)。大祭司面前并列的七個手掌圖符,表示匍匐在神靈腳下祈求神佑的、有親緣關系的族群符號。最上方的神祇符號,是族群祭祀場景的核心,其職能類似當今彝族祭龍的社神。

        三、族群祭祀崖畫與當今彝族祭龍的相異點比較

        族群祭祀崖畫與當今彝族祭龍的相異點主要體現(xiàn)在祭祀稱名、神祇象征物及族群表現(xiàn)等個性細節(jié)上。

        1.關于祭祀場景稱名

        “彝族原始宗教,認為萬物都有神,山有山神,地有地神,……但認為只有龍神才能降雨,也就有了各地彝族祭龍求雨的活動。”[9]這種將騰云駕霧的龍形象與祭龍相聯(lián)想的觀點,很具代表性。但假定族群祭祀崖畫與當今彝族祭龍淵源關系確立時,卻看不出與龍的任何關聯(lián)。故盡管當時原始族群祭祀的具體名稱我們無法知道,但不稱祭龍則是可以肯定的。因為與小紅石巖咫尺的紅石巖彝族人類起源神話崖畫上,就有化生第一代無頭人的“腹下一足、頭上長角的蛇身、蛇頭、魚尾龍?!盵7]40經(jīng)初步斷代,這幅崖畫龍的創(chuàng)作年代早于小紅石巖崖畫(具體分析見上述)。故族群祭祀崖畫若是畫祭龍場景,完全可以借用紅石巖崖畫龍做膜拜神像。其沒有借用,所以族群祭祀場景也不可能稱祭龍。由此推斷,想來給當今祭龍的龍樹與龍毫無聯(lián)系⑤的學術(shù)爭鳴,又洞開一個新視角。

        2.關于祭祀神祇象征物

        “有關狩獵和原始農(nóng)業(yè)祭祀的山神、獵神、地母和水神諸自然神祇群體都是部落的集體神祇,而這些集體神祇的形象和性格,也都是本氏族或部落人們的經(jīng)濟生活的近似反映?!盵2]5當今彝族祭龍崇拜的神祇,通常都選擇村旁山林中一株或兩三株高大的樹作為龍的象征物。這應當與人類童年樹是人類重要的衣食之源,樹的春華秋實關乎原始人衣祿有關。所以樹神祇反映的近似經(jīng)濟生活,通?!巴r(nóng)業(yè)生產(chǎn)成為社會生產(chǎn)中主要部門,農(nóng)業(yè)祭祀日趨重要,有著極密切的關系”[4]652。因而彝民“祭龍又通常同地母共祭,巨樹通常作為土地神的象征”[4]654。馬學良《云南彝族禮俗研究文集》,更是直接稱之為“社祭”?!百烂衩繑?shù)村立一社,于其所居之村外叢林中選擇枝葉密茂的老樹為社神,每年定期舉行一次社祭?!盵10]

        圖5 白西龍村仆拉人的山神神龕

        觀族群祭祀崖畫的神祇象征物,似小紅石巖的縮影,又形近當今彝族祭龍場普遍存在的石神龕。這個山神祇象征物,是原始人山石崇拜的延伸、利己保護功能深化的結(jié)果,潛涵著多重文化信息。在考古學上,具有考證從自然物崇拜向象征物崇拜進化的重要學術(shù)價值。在宗教學上,是研究“隨著神靈觀念的產(chǎn)生,對自然實體的崇拜,進一步發(fā)展為對自然神的崇拜”的珍貴資料。在經(jīng)濟學上,對研究山區(qū)經(jīng)濟生活也有重要意義。在原始社會,狩獵、畜牧是與山區(qū)自然條件相適應的重要經(jīng)濟生活。而野獸的傷害,是山區(qū)經(jīng)濟生活的嚴重威脅。所以居住山區(qū)的先民,“特別重視山神的祭祀”[4]655,奉山神為一方保護神。今開遠市碑格鄉(xiāng)白西龍村仆拉人存續(xù)的山神崇拜就很具代表性(見圖5)。仆拉人直到民國初年,仍處于半耕半牧半獵水平,于“鬼神之事尤所敬信”⑥。至今白西龍村仆拉人仍以種植業(yè)、畜牧業(yè)為主,仍堅信“山神老爺不開口,老虎豹子不吃肉”,每年正月初二,要到村旁石神龕獻祭,祈求山神管轄野獸,不要吃牲口,不要傷害村民。

        白西龍石神龕約建于民國初年,構(gòu)建時間不是最早的,但它本持的山神崇拜是最古樸的。因為在它身上,烙著從山石崇拜向石神龕轉(zhuǎn)化的文化印記。在人類童年階段,巖洞及與其關聯(lián)的懸崖是原始人賴以生存的棲居之所。原始人既感恩大自然的這份恩賜,又因不知其如何形成而心懷敬畏和神秘。于是以自己的低下能力和幼稚思維為基點展開相似律聯(lián)想,認為巖洞及其關聯(lián)的懸崖絕壁,是某種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神秘之作。如鷹神“骨頭落大地,變成紅石巖,變成白石巖,變成黑石巖”[11]。還認為這些神秘力量也和他們一樣住在懸崖峭壁和崖洞中,左右著他們的禍福。這讓他們感到不安和恐懼,于是“他們用祭祀的方法去取得自然力的歡心,這樣便產(chǎn)生了對自然的崇拜”[4]629。

        此類山石崇拜至今在開遠仍有遺存,并呈多樣性特征。碑格鄉(xiāng)老漆樹村賭咒石呈現(xiàn)自然物崇拜特征。賭咒石為一堵約高30米的石峰,彝話稱“沙搭”,仆拉人每當發(fā)生難以判斷的糾紛時,當事雙方就請上畢摩,到石峰后一個隱秘的、認為直通幽冥的凹窩獻祭,請求神判。碑格鄉(xiāng)《巖洞是祖宗發(fā)祥地》神話呈現(xiàn)活形態(tài)特征。神話以洪水后人類再生為背景,展現(xiàn)付、王、楊、李、周五姓,在“咪哩菲國高”崖洞認家譜、理輩份,分布各處傳為各民族的祖先。⑦大莊鄉(xiāng)下裴底村龍樹神龕呈現(xiàn)變異性特征。神龕在不變山石崇拜本質(zhì)的前提下,用石塊模仿崖洞的封閉空間,在石龕上供奉石神延伸崖壁的神秘性,通過山石崇拜的空間位移方式,與神林崇拜結(jié)合,以順應農(nóng)耕經(jīng)濟與畜牧經(jīng)濟并舉的社會到來(見圖6)。神龕上的石神,亦隨社會“職場”變化而稱呼不同。如下裴底稱龍石,具有土地神的屬性,每年二月二祭龍時與龍樹同祭,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大莊鄉(xiāng)舍味村仍視其為山神,將其供在村邊山神廟中,專司一方保護神職。村民用石塊搭構(gòu)神龕、供原石山神形象,二月二祭龍時同祭(見圖7)。與開遠毗連的石林縣彝族支系撒尼人、彌勒市彝族支系阿細人,也將石塊作山神的象征來供祭。

        圖6 大莊鄉(xiāng)下裴底村神樹林中的社神石

        圖7 大莊鄉(xiāng)舍味村小廟中的山神石

        下裴底神林神龕呈現(xiàn)的變異性,反映了這樣一條人類社會發(fā)展程式。即物質(zhì)生活由完全依賴大自然供給,提升到主動生產(chǎn)(發(fā)展游牧業(yè)、種植業(yè))獲取的層級;精神生活由“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升級到用象征物代表自然物崇拜的文化層次。族群祭祀崖畫由(山崖)自然物崇拜向(神龕)象征物崇拜的文化轉(zhuǎn)身,很可能就是這種變異性的起點,對研究原始廟宇建筑的出現(xiàn)具有特殊意義。如果說“從現(xiàn)有的云南少數(shù)民族志考察,最初期的廟宇原來就是在神林中,用竹子、茅草搭成祭壇。”“原始廟宇的出現(xiàn),可以說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成為社會生產(chǎn)中主要部門,農(nóng)業(yè)祭祀日趨重要,有著極密切的關系?!盵4]652那么還沒有受“農(nóng)業(yè)祭祀日趨重要”影響而發(fā)生空間位移的族群祭祀崖畫,表明此時此地農(nóng)耕經(jīng)濟社會還未到來,仍處于游牧經(jīng)濟為主的時代。

        3﹒關于手掌印

        族群祭祀崖畫的七個手掌印,是對應當今彝族祭龍差異最大的元素。好在滄源崖畫第五點也發(fā)現(xiàn)一個手掌印,學者們的考證研究可引以為鑒。這個手掌印經(jīng)汪寧生先生考證,認為:“與周圍圖形看不出什么關系,它屬于個人簽名的可能性較大,蓋崖畫創(chuàng)作者取顏料或作畫后,隨手作一個手印以為紀念?!窆嶙逯敝两€有這樣習俗,買賣房屋土地時,在一方形布上印自己的手印,作為憑證?!盵3]90借鑒汪先生研究思路,筆者以為小紅石巖手掌印崖畫,與之既有相似點,又有相異點。相似點是均有“簽”的含義。滄源崖畫手掌印“簽名的可能性較大”,表示崖畫是他(畫師)畫的。七個掌印崖畫“簽到”的可能性較大,表示他們(族群)親自來祭祀。相異點有二:一是滄源崖畫手掌印游離于崖畫內(nèi)容之外,以立證據(jù)為目的。族群祭祀崖畫手掌印是崖畫的有機組成部分,以祈求神佑為目的。二是滄源崖畫用“按”的方式“簽名”,“與周圍圖形看不出什么關系”;族群祭祀崖畫以“畫”的方式“簽到”,與周圍圖形渾然一體。按常理,按掌印比畫掌印更容易,族群祭祀崖畫為何舍易就難?這也有兩種可能。一是藝術(shù)原則使然,出于創(chuàng)作需要。二是與自然環(huán)境有關。如前述,崖畫距地2.7米,畫師也須心懷寒顫、仿壁虎攀援始能完成。故原始人出于安全考慮,不讓每個人都來攀援按印,而借畫師之手代勞。但不論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需要,還是原始人人性關愛,表示族群全體參祭、祈求神靈護佑族群全體的目的殊途同歸。手掌印崖畫意義果如斯,則其與當今彝族祭龍即可觸類旁通。只當今彝族祭龍的“簽到”意義,已分解為各戶來一個當家男人的“親到”;“神佑”全村的意義,也衍化為一種意向物。如中和營鎮(zhèn)馬者哨村委會倮施底倮倮人,以小木樁代全村戶數(shù);沖子村委會海菜塘阿哲人,用“梭哄不”象征全寨戶數(shù)(見圖8)?!八蠛宀弧币蕴J葦桿削制,長約15厘米,開口插一撮嫩松針、一枝栗樹葉,寓義家運昌盛、長青長發(fā)。待祭龍完畢,各將自家的“唆哄不”帶回,供在供桌上祭奠祖先,庇護全家富庶安康。

        圖8 海菜塘阿哲人環(huán)圍在龍樹下的“梭哄不”

        結(jié)語

        族群祭祀崖畫與當今彝族祭龍的異同現(xiàn)象,筆者以為,同因淵源關系。因崖畫為彝族先民所創(chuàng),而崖畫展現(xiàn)的祭祀手段和程序又為彝族后裔傳承。異起時空差距,因族群祭祀崖畫展現(xiàn)與家庭公社畜牧經(jīng)濟相關的山石崇拜,當今彝族祭龍反映與農(nóng)耕經(jīng)濟相關的地母崇拜。隨著(山崖)自然物崇拜向(神龕)象征物的文化轉(zhuǎn)身,最終化異為同,形成今滇南彝族地區(qū)特有的山石(山神)與神林(土地)合拜現(xiàn)象。當然族群祭祀崖畫的發(fā)現(xiàn)意義絕不僅此,對研究云南史前社會結(jié)構(gòu)、原始宗教演變等,都不無重要學術(shù)價值。以上淺探,誠乞賜教。

        注釋:

        ①百度網(wǎng)·手印巖畫。

        ②百度網(wǎng)·父系氏族公社。

        ③百度網(wǎng)·家庭公社。

        ④《小龍?zhí)吨尽返诙隆っ褡迦丝冢_遠市小龍?zhí)掇k事處志編纂委員會2002年編,第43頁。

        ⑤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云南分會,《云南民俗集刊》(第一輯),毛佑全,《葉車人的“靈魂”觀念與原始宗教的調(diào)查》(內(nèi)刊),1984年,第42頁。

        ⑥雍正十三年陳權(quán)主修《阿迷州志》·卷九·壇壝。

        ⑦講述人:王禮清,彝族仆拉創(chuàng)世口歌傳承人。講述時間:2010年;講述地點:開遠市碑格鄉(xiāng)碑格村。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2]何耀華.彝族的自然崇拜[C]//宋恩常.中國少數(shù)民族宗教初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74.

        [3]汪寧生.云南滄源崖畫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14.

        [4]易謀遠.彝族史要[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532.

        [5]宋恩常.云南少數(shù)民族研究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18.

        [6]楊知勇.西南民族生死觀[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94.

        [7]曹定安.紅石巖彝族人類起源神話崖畫初探[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4,(5):43.

        [8]紅河州文化局.紅河州文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139.

        [9]張?zhí)鞕?quán).探索龍的由來[C]//馬立三.云南彝學研究(第一輯).昆明:云南民族出版,2000:303.

        [10]馬學良.云南彝族禮俗研究文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68.

        [11]師有福,師霄.愛佐與愛莎[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41.

        Analysis to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ittle Red Rock Ethnic Origin and the Present Yi Dragon Worship

        CAO Ding-an
        (Kaiyuan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Bureau of Honghe,Kaiyuan,Yunnan661669,China)

        Little red rock groups sacrifice sacrifice space,the means of origin,application,and Yi nation?ality worship the dragon is the same today.But sacrifice appellation,sacrifice to the gods,and ethnic symbols, now Yi nationality worship the dragon.With the origin,the gap of time and space.Ethnic sacrifice rock paint?ings show the rocks related to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family commune worship,today Yi nationality wor?ship the dragon worship reflect the agrarian economy related to the mother.With natural objects(cliff)to wor?ship(shrine)symbols of cultural turn,the formation of south Yunnan Yi nationality region peculiar rocks (gods)and god's grove(land)worship phenomenon.

        Little Red Rock;Ethnic Sacrifice Origin;Yi Nationality Dragon Worship;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95

        A

        2096-0239(2016)02-0030-08

        (責編:郎禹責校:明茂修)

        2016-01-10

        曹定安(1950-),男,云南開遠人,云南省紅河州開遠市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地方歷史、民族文化。

        亚洲av综合久久九九| 亚洲免费av第一区第二区|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十八禁无遮挡99精品国产| 国产做a爱片久久毛片a片|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麻豆| 国产精品一区又黄又粗又猛又爽| 日韩精品极品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福利永久在线视频无毒不卡| 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 国产女奸网站在线观看| 美女射精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 绿帽人妻被插出白浆免费观看| 国产av一区二区毛片| 男人的天堂无码动漫av| 亚洲香蕉视频| 视频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 日本欧美在线播放| 蜜桃色av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亚洲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国语自产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 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 | 高清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亚洲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性啪啪无码av天堂| 日韩精品网| 国产另类人妖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a片久久久|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一二三| 久久精品人搡人妻人少妇| 免费看黄色电影| 亚洲熟妇大图综合色区| 久久精品免费视频亚洲| 肉体裸交137日本大胆摄影| 欧美一级视频精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