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犖
李娜、姜山這對網(wǎng)壇最佳伉儷馬上就要迎來第四個家庭成員了。
2014年9月,網(wǎng)壇一姐李娜宣布退役,時年32歲的李娜的嶄新一段人生由此展開。退役之后沒多久澳網(wǎng)賽場上,李娜和世界分享了她即將當(dāng)媽媽的消息:“姜山打了一記漂亮的ACE球”。 2015年6月3日,李娜和姜山的女兒Alisa誕生。球場上的李娜霸氣十足,在生活上,她的夢想其實是當(dāng)個小女人。“我的夢想是當(dāng)個家庭主婦,在我看來孩子總是能夠從家庭中學(xué)到很多,我得到了我母親的言傳身教,所以覺得女人就是應(yīng)該做家庭主婦。”李娜在接受采訪時說?;橐鍪莾蓚€人一同維系的,任何事都有它的平衡點,李娜自己也懂這個道理,在場上她占據(jù)了絕對主動,在場下就回歸賢妻良母的角色。曾經(jīng)在談到退役后的生活,李娜如此說道 :“退役后,不管是姜山,還是孩子放學(xué)或者下班回家后,不管他們多不開心,但是一回到家后,他們會覺得這是個很溫馨的家?!?/p>
自從女兒Alisa降生,李娜與姜山一致認(rèn)為,“公益就是最好的胎教”。所以退役之后,除了網(wǎng)球和家庭,公益一直是兩人生活和工作的另一個重心。對于公益這件事,兩人也有自己的原則——“堅持雪中送炭,拒絕錦上添花”。當(dāng)許多明星們大玩冰桶挑戰(zhàn)的時候,這兩口子則是專注于資助10名安徽貧困兒童上學(xué),類似的事情他們大部分都采取保密捐助的方式。
最近的一次,已經(jīng)身懷二胎的李娜為呼吁全社會拒絕酒駕,拒絕僥幸,和姜山現(xiàn)身上海。 “為人父母之后更能體會到對家庭、孩子的責(zé)任重大,更多的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币虼耍钅群徒竭x擇成為百威明智飲酒公益大使,共同傳達“明智飲酒,拒絕酒駕”理念,告誡大家不要抱著僥幸心理。這也是李娜永不退役的選擇。
Q=《北京青年》周刊A= 李娜、姜山
Q:大家都覺得李娜當(dāng)媽媽更有女人味,為人父人母之后心態(tài)有什么變化?
李娜:我覺得我還好吧,其實退役之后沒有給我太長時間去考慮,就很順其自然地就進入到媽媽的角色了,而且有了孩子以后,好像也沒有說我們一定要怎樣,也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孩子出生了就一起照顧。
姜山:畢竟我們倆這個年齡了,有孩子是比較晚的。我們周邊的朋友都有孩子,我們很多經(jīng)驗都是在別人身上吸取的。
Q:一般都說女兒和爸爸親,有看見和姜山更親的方面嗎?
姜山:還沒有,我還沒感覺到,反正現(xiàn)在還只會叫“媽”。
Q:假如第二個寶寶是兒子,你們對女兒和兒子會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嗎?
姜山 :我覺得還是女兒比較好,簡單,直接套用老大的方法就行了。我們兩個人觀念想法比較一致,所以不會出現(xiàn)什么一個人唱紅臉,一個人唱白臉。
李娜:這兩個孩子是在一個家庭里,不可能分得這么細,畢竟生活在一起,就是一起生活一起成長,然后一起學(xué)習(xí)。說是這么說,就我個人而言的話,我肯定分不開,很難,因為不是說我們不在一起生活,不在一起學(xué)習(xí)。
Q:會懷念在球場上的時候嗎?
李娜:從退役到現(xiàn)在最懷念的是在場上可以自己跟自己較勁兒的感覺?,F(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這樣的狀況,如果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可以選擇不做,但是運動員不行,他們不知道能不能贏得比賽勝利,但必須要去拼,還是要堅持。
Q :你做公益項目有些年了,做媽媽之后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覺?
李娜:在當(dāng)媽媽之前、做運動員的時候,我所有的公益對象基本都是小朋友。我相信每一個女人都會有感觸,就是懷孕的那段時間情感會特別脆弱。我記得我在懷老大的時候,看電影《親愛的》哭得稀里嘩啦,我會假設(shè)如果自己的孩子丟了會怎么樣??赐觌娪皼]過多久,突然有一天做夢,夢見自己的孩子丟了,但夢里我還在工作,就立馬跟酒店打電話說“你趕緊把這酒店封起來,我孩子丟了!”醒了以后很慶幸只是一個夢而已??赡茉跊]有做媽媽的時候,這些細節(jié)不會想到,因為沒有經(jīng)歷過。
做媽媽以后,再做公益就希望以全家的形象出現(xiàn),因為我覺得父母是小孩最好的老師,希望以后有一天我也可以不刻意地對孩子說“其實你小時候爸爸媽媽做過這樣一個事兒……”希望培養(yǎng)孩子對公益事業(yè)的意識,讓他們可以延續(xù)。
Q:你說很懷念賽場上與自己對抗的感覺,在你現(xiàn)在的人生階段,當(dāng)輸贏不是這么黑白對比的時候,你怎么定義“贏”?
李娜:我覺得現(xiàn)在生活就很好,家庭很美滿,又可以照顧孩子。其實每個人可能對于贏的概念不一樣,有人就覺得如果在賽場就要擊敗對手,但另外一種是可以挑戰(zhàn)自我,只要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好,也是一種贏的方式。
Q:馬上要有第二個孩子,希望未來孩子具備哪些特質(zhì)?
李娜:真誠、善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