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民, 陳 宏
(石家莊學院 教育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
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與孤獨感的調(diào)查研究
——以石家莊學院為例
陳永民,陳宏
(石家莊學院 教育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35)
通過對河北省石家莊學院160名學生關于手機社交媒體依賴和孤獨感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分析了不同類型的大學生在手機社交媒體依賴和孤獨感上的差異,對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與孤獨感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大學生使用手機應用最多的類型為社交類,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使用比較廣泛,依賴的程度普遍較高;在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的總分上,各項人口學因素均無明顯差異,僅在依賴的個別維度上有差異;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的總分及社交增益、強迫性、戒斷性這三個維度與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
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孤獨感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中心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手機網(wǎng)民數(shù)已達到6.2億[1].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社交軟件的增多,人們對手機的使用和依賴不斷增強.盡管手機為人們營造了一個獨特的心理空間,使得人們與外界的連接更加方便,但越來越多的人心理上的孤獨感卻愈加明顯.社交場合中常常能看到圍坐在一起的朋友都在低頭玩手機,手機通訊錄里的名字越來越多,而能談心的人卻越來越少.調(diào)查顯示,智能手機用戶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了手機社交媒體上,大學生則是手機社交媒體的首要使用者[2].有研究表明,手機使用者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與手機使用依賴行為有關,其中,大學生的孤獨感得分與手機使用依賴行為得分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關[1].本研究試圖了解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的現(xiàn)狀與特點,探究其與孤獨感的關系,以便為解決大學生手機依賴方面的問題提供有效資料.
1.1研究對象
選取河北省石家莊學院160名學生作為被試參與本次問卷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160份,回收有效問卷142份,有效回收率為92.21%.其中,男生65名,女生77名;城市24名,城鎮(zhèn)25名,農(nóng)村93名;獨生子女32名,非獨生子女110名.
1.2研究工具
1.2.1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問卷
本研究采用吳祖宏編制的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問卷[3].該量表共有23題,為5點計分,從“1=非常不符”到“5=非常符合”,總分在23~115.得分越高,代表對手機社交媒體的依賴越嚴重,共分為無明顯依賴([23,42))、輕度依賴([42,60))、一般依賴([60,78))、比較依賴([78,96))和重度依賴([96,115])五個等級.該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37,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UCLA孤獨量表
采用由Russell編制的UCLA(一般孤獨)孤獨量表.孤獨感量表共有20道題,為4點計分,分為無或低孤獨組([20,40)分)、中等孤獨組([40,60)分)和高孤獨組([60,80)分)三個等級.若后兩組的人數(shù)超過60%,則表明其孤獨感程度比較嚴重.本研究所用的孤獨概念為一維的情感狀態(tài),用于測查受測者人際關系的質(zhì)量,其量表也據(jù)此設計.該量表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4,重測信度為0.73,已用于數(shù)百個有關孤獨的研究項目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研究方法
用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問卷和孤獨感量表,采取隨機取樣的方式在同一時間對同一被試群體使用統(tǒng)一指導語進行調(diào)查.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文獻法進行研究.
1.4數(shù)據(jù)處理
用 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分析.
2.1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的情況
2.1.1大學生手機應用使用偏愛類型
調(diào)查結果顯示,在大學生手機應用使用偏愛類型(最多選三項)中,按受歡迎程度排列,由高到低依次是社交類、娛樂類、游戲類、資訊類、生活類、學習類、其他類.其中,最受歡迎的是社交類應用,偏愛者達83.80%,它是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使用的手機應用.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 大學生手機應用使用偏愛類型
2.1.2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的基本狀況
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2.
表2 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的基本狀況
由調(diào)查結果可知,得分在一般依賴組的人數(shù)最多,占50%以上;得分在無明顯依賴組的人數(shù)最少,僅有2人;得分在一般依賴、比較依賴、重度依賴的人數(shù)達85.22%.可見,大學生的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程度比較高.
2.1.3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的人口學因素差異
在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的總分上,各項人口學因素均無明顯差異,僅在依賴的個別維度上有差異.
2.1.3.1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的性別差異
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3.
表3 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的性別差異比較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顯著;***表示在0.001水平上顯著.
男女大學生在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的總分上無明顯差異,在社交增益和戒斷性兩個維度上差異顯著,男生明顯高于女生.
2.1.3.2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在是否獨生子女因素上的差異
獨生子女大學生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總分上無明顯差異,在社交增益和戒斷性兩個維度上差異顯著,獨生子女大學生均高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4.
表4 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在是否獨生子女因素上的差異比較
注:*表示在0.05水平上顯著.
2.2大學生孤獨感的情況
2.2.1大學生孤獨感的基本狀況分析
由調(diào)查結果可知,得分在中等孤獨組的人數(shù)最多,占80%以上,得分在高孤獨組和中等孤獨組的人數(shù)達到83%以上,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孤獨感程度比較高.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5.
表5 大學生孤獨感UCLA(一般孤獨)的基本狀況
2.2.2大學生孤獨感的人口學因素差異
依據(jù)不同人口學因素,對大學生的孤獨感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不同性別、不同生源地和是否獨生子女的大學生在孤獨感的得分上有無差異.
2.2.2.1大學生孤獨感的性別差異
由調(diào)查知,大學生孤獨感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且男生得分明顯高于女生.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6.
表6 大學生孤獨感的性別差異比較
注:*表示在0.05水平上顯著.
2.2.2.2大學生孤獨感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的差異
調(diào)查結果顯示,孤獨感在是否為獨生子女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獨生子女高于非獨生子女.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7.
表7 是否獨生子女大學生孤獨感的差異
注:***表示在0.001水平上顯著
2.2.2.3大學生孤獨感的不同生源地差異
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孤獨感得分差異顯著,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孤獨感得分明顯高于來自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的大學生.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8.
表8 不同生源地大學生孤獨感的差異
注:*表示在0.05水平上顯著.
2.3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與孤獨感的關系
運用皮爾遜積差相關法計算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的五個維度及依賴總分與孤獨感的關系.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9.結果顯示,大學生孤獨感與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的總分及社交增益、強迫性、戒斷性在0.01水平上呈顯著正相關.
表9 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與孤獨感的的關系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顯著
(1)從手機依賴傾向的特點來看,一方面,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在性別上沒有顯著差異,這和宮佳奇、任瑋[4]對蘭州的大學生和石翌彤[5]對鄭州的大學生所做的研究結論相符,說明大學生的個人基本特征 (性別) 與手機依賴傾向無密切關系.但在分維度社交增益與戒斷性上,獨生子女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這可能與獨生子女的特點有關,獨生子女較非獨生子女在成長中因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而更依賴人際關系,手機使他們體驗到了更多的人際關系方面的改善.這樣的愉快體驗使他們對手機較非獨生子女更加依賴,且在不能使用手機時會感到更加不愉快.戒斷性反應是一種情緒體驗,女生的情感體驗比男生豐富,她們的情感內(nèi)省也比男生多,因此,一旦與手機分開,就會放大這種體會,出現(xiàn)更強的戒斷性表現(xiàn).
(2)從大學生孤獨感的特點來看,不同性別、生源地以及是否獨生子女的大學生在孤獨感得分上差異顯著.這與大學生孤獨感的相關研究結論相符,說明大學生的個別特征與孤獨感密切相關[6].其中,在性別方面,男生的孤獨感得分明顯高于女生.這可能是由于傳統(tǒng)觀念對不同性別的要求標準不同造成的.男生在體驗到孤獨時較少尋求社會支持,長期以來,男性大學生更不善于與人溝通交流,情感表達也更加內(nèi)斂,這就使其體驗到了比同齡女生更加強烈的孤獨感受.在生源地方面,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孤獨感得分明顯高于來自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的大學生.這可能是由于城市現(xiàn)代化水平高,生活節(jié)奏快,人們的交往趨于疏離與冷淡,不如農(nóng)村人際交往密切造成的.在是否獨生子女方面,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孤獨感得分明顯高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這可能是因為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兄弟姐妹與之分享及承擔,導致其孤獨感體驗比非獨生子女高造成的.
大學生手機依賴與孤獨感關系密切.如,在生活中孤獨感高的大學生更容易出現(xiàn)依賴的戒斷反應,傾向于利用手機網(wǎng)絡社交功能來逃避現(xiàn)實社交不良,這與以往某些研究結果一致[7].又如劉紅、王紅禮在大學生手機依賴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中認為,孤獨感可能會增加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1].但是,也有研究持不同觀點,如王芳、李然等認為手機依賴與性格無關,孤獨與手機依賴呈低程度相關[8].由于孤獨感強烈的大學生所體驗到的手機社交媒體給他們帶來的人際關系的改善更明顯,對手機社交媒體有更難以自拔的使用渴望與沖動,當不能使用手機社交媒體時能體驗到更多不快樂的情緒,對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的程度也更深.孤獨感強烈的大學生容易產(chǎn)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改善大學生孤獨感的情況也許可以減輕大學生的手機社交媒體依賴.
(3)從大學生自身特質(zhì)來看,大學生處于心理發(fā)展的自我統(tǒng)一性確立時期.他們內(nèi)心充滿了成長的沖突、痛苦和迷茫,急需尋找到一個安全穩(wěn)定的情緒釋放發(fā)泄口;感情敏感豐富且脆弱、意志薄弱、自控能力不足、依賴性強;思想活躍,善于接納、學習新東西,獵奇尋新的特質(zhì)使其能夠快速學習使用手機,不斷更新手機應用;課外時間較多也為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提供了客觀條件;從眾心理更加劇了大學生對手機社交媒體的依賴.
(4)從手機本身的特點來看,手機具有可操作性、便攜性、及時性等獨有的特點,迎合了大學生的需要,成為其排遣無聊郁悶、尋求精神解脫的好幫手;更重要的一點是,大學生在手機上的人際互動其實是出于一種印象管理.他們可以通過一系列手段來調(diào)節(jié)他人對自己的認識.社交媒體中的人際交往不同于現(xiàn)實生活中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網(wǎng),網(wǎng)絡構建的虛擬世界中安全、隱匿的特點滿足了大學生想表達又害怕受到傷害的心理.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中得到了情感認同和滿足,使其對手機社交媒體產(chǎn)生了強烈的依賴感.網(wǎng)絡社會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降低網(wǎng)絡孤獨感,但卻增加了現(xiàn)實孤獨感,這一現(xiàn)象也應引起有關教師和學校的關注.當代大學生應該正確區(qū)分現(xiàn)實與虛擬世界,通過網(wǎng)絡社交得到的社會支持固然可以獲得暫時的心理慰藉、自尊和滿足感,但當網(wǎng)絡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被無限放大的時候,大學生就可能沉溺于手機社交、手機網(wǎng)絡游戲,而弱化現(xiàn)實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這必將引發(fā)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當前大學生手機依賴者正是通過手機網(wǎng)絡功能來獲得網(wǎng)絡社會的支持,通過網(wǎng)絡社交功能建立虛擬的人際關系,隨時隨地與同學和朋友進行即時的在線溝通.
(1)大學生手機應用使用最多的類型為社交類,社交類應用中使用最多的為即時通訊類.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使用比較廣泛,依賴的程度普遍較高,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情況較嚴重.
(2)人口統(tǒng)計學因素對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有影響.在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總分上,各項人口學因素均無明顯差異,僅在依賴的個別維度上有差異.男女大學生在社交增益和戒斷性兩個維度上差異顯著,男生明顯高于女生;是否獨生子女大學生在社交增益和戒斷性兩個維度上差異顯著,獨生子女大學生高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
人口統(tǒng)計學因素對大學生孤獨感有影響:不同性別、不同生源地和是否獨生子女的大學生在孤獨感的得分上差異顯著,其中男生明顯高于女生,城市和城鎮(zhèn)生源的學生得分明顯高于農(nóng)村生源的學生,獨生子女得分明顯高于非獨生子女.
(3)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總分及社交增益、強迫性、戒斷性這三個維度與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大學生孤獨感水平越高,對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程度越高,孤獨感強烈的大學生更容易產(chǎn)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改善大學生孤獨感的情況也許對減輕手機社交媒體依賴有幫助.
根據(jù)以上研究結論,我們認為,大學生可以通過手機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來獲得網(wǎng)絡社會的支持,進而影響其孤獨感的程度.因此,可以通過測量大學生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的使用情況,來預測大學生的孤獨感水平.學??梢酝ㄟ^建立校園網(wǎng)上服務系統(tǒng)為大學生提供多方面的網(wǎng)絡社會支持,如,現(xiàn)在已經(jīng)廣泛建立起來的校園微信群、校園QQ群、學校一些部門建立的公眾服務號(如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微信、就業(yè)指導微信)等,學生可以通過登錄來獲取相關信息或者進行即時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心理焦慮和孤獨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強調(diào)的是,大學生手機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使用目前仍以娛樂和社交為主,這仍需要學校和教師引導大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大學生回歸現(xiàn)實,并不斷培養(yǎng)大學生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社交能力.
[1]劉紅,王洪禮.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與孤獨感[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26(1):66-69.
[2]李東生,辛穎,魏樂.手機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及對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5):136-137.
[3]吳祖宏.大學生手機社交媒體依賴的問卷編制及特點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4]宮佳奇,任瑋.蘭州市高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分析[J].新聞世界,2009(10):141-142.
[5]石翌彤.應屆大學畢業(yè)生手機幻聽依賴現(xiàn)象調(diào)查及相關分析[J].決策與信息,2009(10):147-148.
[6]李福華.大學生孤獨感研究的現(xiàn)狀[J].人力資源管理,2012(6):149-149.
[7]姜永志,白曉麗.大學生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依賴與孤獨感的關系:網(wǎng)絡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4(1):42-47.
[8]王芳,李然,路雅,等.山西大學本科生手機依賴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8,24(5):381.
責任編輯:金欣
A survey on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lonelines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CHEN Yong-min,CHEN Ho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hijiazhuang College,Shijiazhuang,Hebei 050035,China)
This study selects 160 students in Shijiazhuang College as the subjects in relation to their addiction to mobile phones and loneliness.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ces exist and vary extent of addiction and loneliness.Most students use phones for social activities,and the degree of dependence on social media is generally high,while demographic factors are not substantial.Moreover,the utter dependence upon social gains,compulsivity and withdrawal ar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ly related.
college student; dependence of mobile phone social media; sense of loneliness
2016-07-01
陳永民(1964-),男,河北石家莊人,石家莊學院講師.
1009-4873(2016)04-0015-05
B84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