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明
最近早晨去家附近的公園鍛煉,發(fā)現(xiàn)在公園里晨練的老年人中悄然興起了一個話題——為了明天的生活,我們現(xiàn)在該做些什么?一種觀點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要想以后有尊嚴的活著,必須留好老底!”老人們互相提醒:在尚有能力和時間準備時,要為沒有回程的生命備好足夠的“糧草”。
中國自古有“養(yǎng)兒防老”之說,雖然這種觀念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所改變,可其中蘊涵的“養(yǎng),父母給子女以愛”、“防,父母享子女之孝”的倫理道德關(guān)系并沒改變。而且中國的父母,一向以對子女的愛最無私,最能夠舍得一切著稱,那如今他們?yōu)槭裁淳挂傲粢皇帧蹦??究其原因,這背后隱藏的,實際上是他們對子女能否真心實意盡孝的一種信任危機。
思想來源于存在,老年人的想法來源于他們對孝的體驗和觀察?,F(xiàn)在很多子女盡孝:說的好、做的差,調(diào)門高、行動低,盡孝的少,占便宜多。一些子女把看望父母當成了需要應付的“面子工程”,蜻蜓點水般探望一下便一走了之;有些子女則以盡孝方便為由,花言巧語地把父母的錢財哄騙到手后,當父母真正需要照顧時蹤影皆無;更有甚者,不僅不贍養(yǎng)父母,還虐待父母,這些身邊乃至經(jīng)常見諸電視等各種媒體的鮮活實例,不能不令老年人對子女能否按倫理道德關(guān)系盡孝產(chǎn)生懷疑。
有人把老年人的懷疑歸因于現(xiàn)行的養(yǎng)老體制。的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正在加快,養(yǎng)老體制還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能夠給予老人的只是基本生活保障,老年人們遇到大病等突發(fā)事件,或年老體弱行動不便,還是需要子女出錢出力照顧的。但他們“留一手”的真正動因與體制無關(guān),而是對子女能否真心盡孝的擔心和懷疑。這種擔心和懷疑,折射出現(xiàn)在一些年輕人孝心的缺失。
中華民族自古就形成了“百善孝為先”的傳統(tǒng)美德,歷來有“孝為德之本”之說,孝敬父母被視為做人的基本準則,考察一個人的德行,首先看其是否尊崇孝道。曾子就講:仁、義、禮、智、信,五常都要通過孝親體現(xiàn)出來。因此,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孝心,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那么,孝心的基礎(chǔ)是什么呢?我們的先人袁采,在《袁氏世范·睦親》中早就說過:“人之孝行,根于篤誠。雖繁文末節(jié)不至,亦可以動天地、感鬼神?!焙喲灾?,說得就是悅親之道講的是一個“誠”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誠信。
“誠信”是一個人做人、處世、立命的根基。《中庸》中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蓖醢彩瘮嘌浴叭藷o信不立”;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則說:“誠者,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币虼耍\信是人一切言行的源頭,也是必須恪守的道德底線,如果一個人掐斷了做人的言與行的源頭,突破了做人的道德底線,那什么忤逆事情都能干的出來,做父母的“留一手”、“留兩手”也絕難保證能夠“有尊嚴的活著”。而誠信缺失的危害遠不止于此,誠信還是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一個社會,如果連血濃于水的親情間都出現(xiàn)了信任危機,都沒了誠信可言,父母和子女之間還要互相留一手,那對于這個社會來講,無異于天大的危機,甚至是滅頂之災!不能想象,一個對父母都不能誠心實意盡孝的人,會對別人、對國家遵守諾言、誠信而為!因此,誠信無論與家與國,都絕非小事,全社會對此都必須有足夠的認識。編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