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華
作文,是把自己的見聞、情感、想法等轉變?yōu)闀嬲Z言的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思維和表達是最重要的兩大因素。當然,寫作心理轉化理論認為,在這一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個極為重要而又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因素——轉換。怎樣才能順利實現(xiàn)這些轉化呢?“活動——交流”的作文課堂教學模式是比較有效而且學生喜歡的。
活動是有明確目的、受動機支配的一系列動作構成的學習系統(tǒng)。學生的心理、意識是在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學生在作文課上的“活動”主要體現(xiàn)在體驗與觀察這兩個方面。
交流是彼此把自己在活動中的體驗、感受、想法、認識提供給對方,通過同伴間的互動促進深化或提升。可以這么說,沒有交流,也就沒有分享。我們的作文課上的“交流”主要是指學生通過口頭、書面兩種形式進行言語交流。它基于言語交際功能,通過說與寫的實踐,訓練學生清晰、具體、生動地表達的能力,實現(xiàn)從內部言語到外部口語與書面語的轉換,即解決“怎么寫”的問題。
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寫觀察狀物作文是三年級作文的難點,之所以會是難點主要是因為很多的學生覺得沒有東西可寫。有這樣一個成功的教學案例:
老師把教學內容確定為描寫一棵果實累累的橘樹。通過課前的學情分析,老師認為學習重點、難點不是枝葉、橘子大小、顏色等,而是如何把橘子的不同形態(tài)寫具體。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學片斷:
師:(幻燈片出示)這是老師老家門口的一棵橘樹,請你觀察一下這棵樹上的橘子有哪些形態(tài)?師:這次回老家,我又特意去看了橘樹。我還特意帶來了六個橘子。這就是橘樹上的橘子(教室里霎時熱鬧起來)。師: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橘子的不同形態(tài)。(出示圖片)生:樹上有三個結一塊兒的,有兩個結一塊兒的,還有單獨一個的。師:各不相同。我請六位同學上臺來表演。師:你們看看圖片,他們把橘子不同的形態(tài)表演出來了嗎?(6個學生開始表演一個橘子、兩個橘子、三個橘子)師:先說說一個橘子的形態(tài),誰來?生:一個橘子,感覺很孤獨。生:有的樹枝上只有一個橘子,看起來非常孤單。生:有的枝上只長了一個橘子,沒有任何朋友,十分孤獨。師:很好,謝謝你。兩個在一起的是怎樣的姿態(tài),大家看清楚了嗎?(兩個小女生蹲在一塊兒演示兩個橘子的姿態(tài))生:我覺得它們就像姐妹一樣。師:你的想象很美!生:有的橘子兩個擁抱在一起……師:“擁抱:非常好的一個詞,再說下去。生:有的兩個橘子擁抱在一起,就像姐妹一樣。師:你們演得非常好,讓這位男生有了靈感。師:看看這三個男生(圍在一塊兒)|:這三個男橘子(生笑)看著像不像(師指著照片)照片上的三個橘子?生:像。師:那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有的三個橘子緊挨在一起,就像三個兄弟在說悄悄話。生:這三個橘子,緊緊挨在一起,就像三個好朋友形影不離。師:又用上一個非常好的詞語——生:(齊答)形影不離。師:你們都由橘子想到了什么?你還有不同的說法?生:這三個橘子緊挨在一起,就像好伙伴們在一起玩耍呢。生:就像三個伙伴在一起拍皮球呢!師:拍皮球?橘子不動的,像在玩什么比較合適?生:就像在一起玩木頭人游戲。師:就這種感覺,感謝剛才發(fā)言和表演的同學?。ㄕ坡暎?/p>
老師設計了這樣的體驗活動,請學生觀察、交流,突破難點,自然而然地就幫助學生穿越習作“暗胡同”,學生實現(xiàn)了從思維到外部書面言語(作文)的轉化。
那么在活動要要注意什么才能有效地架起從活動到交流的橋梁呢?這是前作文教學應該關注的問題。也就是要在活動中體現(xiàn)一個字——“真”。要開展“真活動”,讓學生真正經(jīng)歷、真切體驗。
體驗類活動要來自學生的生活。比如四年級《我的朋友》是一個寫人訓練,學生往往不動腦子,套用“我受傷摔倒,朋友扶我起來”或“熱愛學習”“樂于助人”等常見素材,難免給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之感。為了解決選材“不真”的問題,我們采用了上面提到的“趣味任務單”:先讓學生每個人用一句話寫“我朋友一件事”,從幾十個素材中挑選真實而有新意的“朋友在我的建議下關愛野貓”一事,然后師生一起基于生活經(jīng)驗,梳理相關“劇情”:朋友因媽媽不同意領養(yǎng)小貓找我訴苦;在我建議下,朋友每天帶好吃的給小野貓;一段時間后,朋友帶我去看小野貓,它變成了一只可愛干凈的小花貓。這樣的情節(jié)適合同學課前排練、課上表演,學生學得開心、投入,真情被觸發(fā),作文寫起來就不難了。這類活動一般適合于寫人記事類作文
觀察類活動要有真實的圖片。三年級《春天來了》要求寫景。課前布置“趣味任務單”讓學生以家庭為單位去尋找春天。然后把精彩的照片精心挑選后帶到學校。課上我一邊介紹,一邊呈現(xiàn)孩子們找到的春天的圖片,當我出示公園里那棵百年老榆樹的照片:黑粗壯、溝壑縱橫的樹干上,竟然有一片嫩綠的葉子長出來。這份嬌嫩,這份活力,這份美感,一下子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接著我馬上抓住機會讓他們說說、寫寫自己眼中的春天,春天的生機與美麗就隨同圖片一起播進了孩子們的心田。
無論是觀察活動還是體驗活動,目的都是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感受,在源頭上解決“寫什么”的問題。這樣的前作文指導,也有利于在語言訓練中培養(yǎng)了“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