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對話陶行知(十一)
■朱永新
之一:要把小孩子當作活的
我們辦教育的人,總要把小孩子當作活的,莫要當作死的。地球看起來,好像是個不動的東西,其實他每天每時都在旋轉不已。小孩子也像這樣。表面上看起來,也好像是很平常的,沒有什么進益,其實他的能力知識,沒有一天不在進行中求活。我們就要順著他這種天然的特性,加以極相當的輔助和引導,使他一天進步似一天,萬不能從中有所阻礙或停滯,不使前進,把他束縛了起來。束了若干時,然后又陡然把他解放掉,這一定要受危險的。(《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343頁)
朱永新解讀:
蒙臺梭利曾經說過:兒童能夠自我建構,他的內心有一個遵循一定教育規(guī)劃和技巧的老師。陶行知說要把兒童當作活的,不要當成死的,其實也是講的這個意思。
就像地球一樣,表面上我們感覺不到它的轉動,其實它無時不刻不在旋轉運動。兒童也是如此,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不斷運動成長。所以,教育的藝術,就在于順應兒童的成長規(guī)律,給予必要的幫助和引導,而不能夠強制與束縛。
親愛的父母和老師們,一定要相信孩子的內在的力量,相信孩子成長的渴望,順應孩子的天性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
之二:對兒童兩種極端的心理
我們對于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于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難免有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輔導是解除兒童痛苦、增進兒童幸福之正確路線。我們必須沿這路線進行,才能使兒童脫離苦海進入樂園。(《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68頁)
朱永新解讀:
陶行知先生這里批評了兒童教育中的兩種現象:要么“忽視”,無視兒童的存在,不聞不問;要么“期望太切”,給孩子不切實際的目標,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結果,前者“則任其像茅草樣自生自滅”,后者則“難免有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
其實,現在,這兩種現象在我們許多家庭里仍然比較普遍,尤其是后者更甚。這兩種現象的后果,自然是讓孩子痛苦不堪,陷入無邊的“苦海”。
親愛的父母和老師們,你是否出現過陶行知先生說的兩種現象之一呢?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我們要呵護孩子的健康成長,另外一方面,又不能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希望全壓給孩子,只有合理地期望,合理地指導,合理地幫助,孩子才能夠合宜地成長。
之三:嚴格與放任
教育兒童,應當嚴格的地方便須嚴格,應該放任的地方便須放任。美國的教育偏重放任,中國的教育偏重嚴格。太放任了雖是富于自由,不免溢出范圍;太嚴格了,雖是謹守規(guī)則,卻有些枯干氣味,都不是應當有的現象。(《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52頁)
朱永新解讀:
與對孩子的“忽視”和“期望太切”兩種態(tài)度想適應,對待孩子的教育方法自然就有放任與嚴格的不同。忽視,往往容易放任;期望太切,容易嚴格。陶行知先生認為,這兩種方法都不是最好的方法?!疤湃瘟穗m是富于自由,不免溢出范圍;太嚴格了,雖是謹守規(guī)則,卻有些枯干氣味”,都不是應當有的現象。
在中國的家庭,我們往往更容易采取“嚴格”的路線,因為中國的父母往往對孩子的期望太切太高。所以我們要注意,更需要寬松自由一些,更需要給孩子一些空間和時間。
之四:讓孩子現出各人本來之美
曉莊不是別的,是一個“人園”,和花園有相類的意義。我們愿意在這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現出各人本來之美,以構成曉莊之美。如果要找一個人中模范教一切人都學成和他一樣,無異于教桃花、榴花拜荷花做模范。(《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56頁)
朱永新解讀: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每個孩子成為他自己,把他的潛力充分地挖掘出來,把他的個性充分地張揚出來。而不是用統一的考試統一的評價,把本來具有無限多樣性可能性的人培養(yǎng)成為單向度的人。
所以陶行知說:“我們當教師的實在需要園丁的智慧。曉莊不但是不要把個個學生造成一模一樣,并且也不愿他們出去照樣畫葫蘆?!瓡郧f同志要創(chuàng)造和曉莊大不同的學校才算是和曉莊同,才算是第一流的貢獻,才算是有些成功。”
所以,親愛的父母和老師們,不要把你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攀比。如果你的孩子是桃花,就讓孩子在春天姹紫嫣紅,不要要求孩子成為夏日之荷。各人本來之美,才是真正的大美,才是能夠為孩子帶來幸福的大美。
之五:及時發(fā)現孩子特殊的才干
人才的幼苗當從小培養(yǎng),如果家庭里、學校里、鋪子里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已被發(fā)現有特殊的才干,那么,立刻就應該給他以適當之肥料、水分、陽光,使他欣欣向榮。(《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66頁)
朱永新解讀: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精靈。每個孩子都帶著他的天賦來到這個世界。那些幸運的孩子,在家庭、學校或者其他的場合遇到了適合他天賦的土壤,于是,開出了一朵小小的花兒來。這個時候,父母、老師,就要敏銳地發(fā)現他的這個“特殊的才干”,及時地施加“適當之肥料、水分、陽光,使他欣欣向榮”。也有許多孩子遠遠沒有這樣的幸運,他們的天賦只能夠扼殺在萌芽之中。
所以,親愛的父母和老師們,要留心觀察兒童,發(fā)現每一個他們表現特殊才干的蛛絲馬跡,珍惜孩子們每一個展露才華的火花。這是一粒神奇的種子,也許就是今后的參天大樹。
(責任編輯 韓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