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前央視足球節(jié)目主持人黃健翔在微博上對在2012倫敦奧運會帆船激光鐳迪爾級女子單人艇奪得冠軍的徐莉佳一番冷嘲熱諷,并稱帆船在中國是“沒幾個人玩和懂的項目”,這讓中國帆船項目從海上的萬頃碧波里,沖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不過這一次,黃健翔似乎真的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了,網(wǎng)友們對其這番言論并不買賬,更有人直言:“比起‘大眾卻始終讓國人面上無光的男足,我倒是寧愿看看小眾卻能為國添彩的項目?!?/p>
小眾和大眾是相對的,小眾運動在競賽上的成績,可能點燃國民熱情,使之成為大眾運動。若一項運動僅僅因為小眾,就“應該”被放棄,又怎么可能有人去耕耘?沒了耕耘,又怎能迎來收獲,并由“小”變“大”?
將“小眾”視為一項體育運動“原罪”,曾做過體育主持人的黃健翔似乎已經(jīng)忘記了體育背后的精神內(nèi)涵。小眾運動不是貼牌工程,在大賽上取得佳績,是動員大眾參加體育運動的一種手段。大眾運動想要得到普及,不僅需要硬件條件,如修場地、增器材,更需要調(diào)動民眾熱情,讓大家主動參與其中,而賽場上獲得的佳績最能調(diào)動和保持這種熱情。比如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五連冠,進入全民排球熱時代;乒乓球、羽毛球之所以在我國盛行,前者還被冠以“國球”之名,除了這兩項運動對場地要求不高,簡便易行之外,相關運動員在國際各大賽事上所取得的輝煌戰(zhàn)績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再看國外,射箭曾經(jīng)在韓國也是一項小眾運動,但在1984 年,當韓國17 歲的女高中生徐香順在洛杉磯奧運會上為韓國奪得了第一塊奧運會射箭金牌后,韓國在中、小學普及、推廣射箭運動,甚至在比賽中增設小學組,群眾基礎日漸深厚。最終,射箭在韓國從小眾走向大眾,成為一項真正的國民運動,韓國也長期稱霸射箭項目。
誠然,我國帆船運動的起步較晚,且受到場地、費用等問題的掣肘,尚算不上一項廣為普及的大眾運動,但經(jīng)過這幾年的發(fā)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帆船運動在以上海、青島、深圳、三亞等為代表的沿海城市已經(jīng)頗具氣候,甚至已成為了一扇展現(xiàn)城市風采的窗口,一張代表城市國際形象的名片。更令人欣喜的是,帆船吸引到了越來越多的孩子,僅今年就已有超過十萬青少年參與了這項運動。說不定,在不遠的未來,從他們中間就會誕生許多個“徐莉佳”。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