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慶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北京 100732)
?
2011~2015年國際貿易研究綜述
——基于國際五大頂級經濟學期刊的分析
蘇慶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北京 100732)
本文對2011~2015年國際五大頂級經濟學期刊發(fā)表的國際貿易類論文進行文獻綜述。首先對發(fā)表情況和研究內容進行簡單的統(tǒng)計分析,然后基于如下研究主題對文獻進行述評:企業(yè)行為、貿易開放的影響、貿易協(xié)定、貿易與宏觀經濟、產品質量、多國多產業(yè)李嘉圖模型、全球價值鏈等。其中,企業(yè)行為和貿易開放的影響是研究最多的兩個主題。企業(yè)行為研究包括企業(yè)定價、廣度邊際、多產品企業(yè)的出口范圍、企業(yè)研發(fā)、企業(yè)融資等。研究貿易開放帶來的影響的文獻則主要關注貿易對生產率、勞動力市場和整體福利的影響。
企業(yè)行為;貿易協(xié)定;產品質量;全球價值鏈;李嘉圖模型
與大多數經濟學領域類似,我國大陸的國際貿易研究和國外相比有較大差距。盡管國內大陸學者已經能夠在《國際經濟學》(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經濟與統(tǒng)計評論》(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經濟學期刊》(Economic Journal)等國際一流經濟學期刊上發(fā)表國際貿易論文(數量很少),但是鮮有大陸學者在五大頂級期刊——《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ER)、《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a,E)、《政治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PE)、《經濟學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QJE)、《經濟研究評論》(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RES)——上發(fā)表國際貿易論文。2011~2015年國際五大頂級經濟學期刊發(fā)表的國際貿易論文共69篇,論文的作者無一人來自國內大陸高校或科研機構。
五大頂級經濟學期刊是國內外公認的最好的綜合性經濟學期刊,發(fā)表在這些期刊上的論文代表了國際貿易研究的最高水平。梳理這些論文能使讀者了解目前國際貿易研究的最前沿和最高水平,從而有助于讀者在研究國際貿易時改進研究選題、研究方法等①。
目前并無學者專門梳理近五年國際頂級經濟學期刊的國際貿易論文。東艷和李春頂發(fā)表過類似的綜述論文[1][2],但僅是某一特定年份的分析,而且他們的研究還存在兩個待改進之處:第一,選擇的期刊水平并不統(tǒng)一,既包括頂級經濟學期刊,還包括一流期刊,使得選擇的論文水平差別較大;第二,他們對研究主題的分類并不明確,比如將異質性企業(yè)研究單獨作為一類,而事實上這一主題覆蓋的領域很廣,應該更加詳細一些。另外,國內有不少學者專門就國際貿易的某個研究主題進行綜述。但本文另辟蹊徑,試圖描繪近五年國際貿易研究的全貌,以期讀者對國際貿易研究有一個整體把握。與本文研究最為接近的是曹亮等的論文,他們梳理了1990~2012年的國際貿易研究文獻[3]。但是他們的研究主要是統(tǒng)計分析,并沒有按照研究主題進行內容梳理,而且他們在選擇期刊時沒有將五大頂級經濟學期刊的RES包括進去,反而選擇了JIE,導致論文的水平差異較大。
本文余下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從國際貿易文獻的發(fā)表數量和比重、研究內容等方面對2011~2015年國際貿易文獻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第三部分基于研究主題對這些文獻進行述評;第四部分是結論性評論。
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選擇五大頂級經濟學期刊中的國際貿易文獻進行分析,而且僅選擇正規(guī)的長文(article),不包括短文(short paper)、評論(comment)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發(fā)表的約稿等。
(一)五大期刊國際貿易論文的發(fā)表概況
表1統(tǒng)計了五大期刊每年發(fā)表的論文數。2011~2015年五大期刊共發(fā)表論文1295篇,其中國際貿易類論文69篇。從國際貿易類論文來看,AER發(fā)表的論文最多,達26篇;QJE和RES均發(fā)表了15篇;JPE和E發(fā)表的論文相對較少,分別僅為8篇和5篇。因此,從論文數量來看,在E上發(fā)表國際貿易類論文最難,在AER上發(fā)表國際貿易類論文相對容易。從年份來看,平均每年發(fā)表大約14篇國際貿易類論文。2014年發(fā)表的國際貿易類論文最多,有17篇;2015年發(fā)表的最少,為11篇。整體而言,由于五大期刊每年發(fā)表的國際貿易類論文僅10余篇,而國內外擁有眾多的國際貿易研究者,在五大期刊發(fā)表國際貿易類論文具有很大的難度。
表1 五大期刊每年發(fā)文量(篇)
注:括號中數字是發(fā)表論文總篇數,括號外數字是發(fā)表的國際貿易類論文篇數。
2011~2015年五大期刊發(fā)表的國際貿易類論文占總發(fā)表論文的比重是5.33%,即大約20篇論文中會有1篇國際貿易類論文。按期刊進行分類,QJE發(fā)表的國際貿易類論文最多,占比為7.28%。其余四個期刊占比均未達到6%。AER和RES占比差不多,分別是5.88%和5.91%。JPE的占比也超過5%,達到5.33%。E的國際貿易類論文占比最低,僅為2.06%。因此,從各類期刊占比來看,在E上發(fā)表國際貿易論文似乎是最難的,在QJE上發(fā)表國際貿易類論文則相對容易。AER、RES和JPE的發(fā)表難度則差不多。
(二)基于研究內容的統(tǒng)計分析
對于研究內容,本文準備從三個方面進行梳理: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和使用數據。研究主題是指研究的問題,根據各研究主題發(fā)表論文數量的多少,可以按順序分為以下8類:企業(yè)行為(19篇)、貿易開放的影響(17篇)、貿易協(xié)定(7篇)、貿易與宏觀經濟(7篇)、產品質量(4篇)、多國多產業(yè)李嘉圖模型(4篇)、全球價值鏈(4篇)、其他(7篇)。其他類的論文是指同一主題的論文數不超過2篇,因此沒有再進行具體分類。
根據研究方法,將論文分為以下四類:純理論、純計量、理論+計量、投入產出法。其中運用投入產出分析法的論文僅有1篇[4],因此不再專門統(tǒng)計。經過統(tǒng)計發(fā)現,使用理論+計量的論文最多,超過論文總數的一半(38篇);其次是純理論的論文,有18篇;純計量的論文最少,有12篇。對于使用理論模型的論文,有一半多都使用了數值模擬來進行分析。這是因為理論模型越來越復雜,很難再用傳統(tǒng)的解析解來進行分析??傮w來看,對五大期刊的國際貿易論文來講,最受歡迎的或者學者最常使用的方法是理論模型+計量分析。
對于使用的數據,可以進行兩種分類。第一是根據數據涉及的國家數量進行分類,即國際分析(多國樣本)還是國別分析(單一國家);第二是根據數據層次進行分類,即是否使用了企業(yè)數據。根據國家數量分類,更多的論文使用單一國家的數據進行分析,有39篇;使用國際層面數據進行分析的論文有18篇,不到國別層面分析論文數的一半。從使用的數據層次來看,使用企業(yè)數據和非企業(yè)數據進行分析的論文各占一半(分別是28篇和29篇)。由此可見,在國際貿易論文中,雖然有許多論文使用國際層面數據進行分析,但更多論文使用單一國家樣本分析特定國家參與國際貿易的行為。在數據層次上,使用企業(yè)數據進行分析的論文占據重要地位。
(一)企業(yè)行為
1.企業(yè)定價。Manova和Zhang利用中國企業(yè)出口數據歸納了企業(yè)出口價格的六大特征,并總結為兩點:第一,表現更好的企業(yè)使用質量更高的投入品生產質量更高的最終品;第二,企業(yè)對不同目的地出口的產品質量不同,源于其使用了不同質量的投入品[5]。Kugler和Verhoogen研究了中間品價格、產出價格和企業(yè)規(guī)模的關系,他們借鑒已有文獻的方法,采用研發(fā)和廣告投入密度測度產品質量,發(fā)現質量跨度大的產品,企業(yè)規(guī)模越大,中間品、最終品價格的彈性也越大。進一步的經驗分析表明,企業(yè)規(guī)模越大,使用的中間投入品價格越高,產出價格也越高。隨后,該文在Melitz模型中引入內生中間品質量和產出質量進行了理論解釋[6]。De Loecker和Warzynski則構建了估計企業(yè)加成的新方法,相比原有方法,新方法不依賴于市場環(huán)境和模型設置,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研究了企業(yè)出口和加成的關系[7]。
2.廣度邊際。Kehoe和Ruhl利用跨國數據證實了廣度邊際對貿易增長的重要性,該文在計算廣度邊際時考慮了已有文獻忽視的方面,即被記錄為零貿易額的產品并不一定是非貿易品,許多國家在統(tǒng)計貿易時將低于一定額度的貿易也記錄為零。因此,更加準確地講,零貿易額產品應被稱為“低貿易額產品”。該文還研究了貿易自由化對廣度邊際的重要性[8]。然后,Armenter和Koren使用很有趣的球—箱統(tǒng)計模型解釋了廣度邊際的存在問題[9]。
3.多產品企業(yè)的出口范圍。Bernard等在Melitz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了多產品、多目的地的異質性企業(yè)一般均衡模型,在此模型中企業(yè)的進入和退出是內生決定的,并且存活企業(yè)決定了生產的產品范圍和供應的市場范圍。該模型解釋了許多現實問題,比如貿易自由化將導致企業(yè)放棄自身不具有生產優(yōu)勢的產品,出口更多產品的企業(yè)往往也擁有更多的出口目的地、對特定目的地特定產品的出口額也更多。美國企業(yè)的數據證實了模型的這些結論[10]。Mayer等則通過建立模型研究了出口目的地競爭對多產品企業(yè)出口范圍和產品束的影響。模型表明,更激烈的競爭將使得企業(yè)出口更多具有優(yōu)勢的產品,而這會提升企業(yè)生產率[11]。
4.企業(yè)研發(fā)。Aw等利用動態(tài)結構模型估計企業(yè)生產率對出口和研發(fā)投入的影響,并研究這些行為反過來對生產率的影響。結果表明,出口和研發(fā)對生產率有正向影響,繼而有更多企業(yè)參與出口和研發(fā)投入,這又會繼續(xù)影響生產率。該文還數值模擬了出口擴大對研發(fā)投入繼而對生產率的影響[12]。B?ler等研究了研發(fā)成本沖擊對研發(fā)投資、進口品以及二者聯(lián)合對企業(yè)生產率的影響。該文將進口中間品引入研發(fā)和內生生產率決定的模型,結果表明,研發(fā)和進口對生產率的作用是互補的,隨后利用挪威企業(yè)數據進行了驗證[13]。
5.企業(yè)融資。因為一些企業(yè)出口需要外部融資,金融市場不完善將會影響貿易。Manova在Melitz模型的基礎上引入金融摩擦,研究信貸約束對企業(yè)出口的影響。該模型主要識別了金融摩擦影響企業(yè)出口的三種機制:第一,選擇異質性企業(yè)進入國內生產;第二,選擇國內生產者進入出口市場;第三,企業(yè)出口規(guī)模。隨后,該文使用跨國跨產業(yè)數據證實了模型的預測。經驗證據還表明,金融市場發(fā)達的國家在金融脆弱的部門具有出口優(yōu)勢[14]。Antràs和Foley也研究了貿易融資,具體問題包括出口商銷售產品時傾向于選擇何種支付方式,是選擇進口商直接支付,還是貨到付款,或者信用證形式;進口國的契約環(huán)境如何影響出口商的選擇;出口商-進口商之間的關系是否會影響出口商選擇的支付方式,上述行為又會對金融危機對國際貿易的沖擊有何影響[15]。Paravisini等考察了信貸沖擊對企業(yè)出口的影響。結果表明,信貸沖擊影響深度邊際,但不影響廣度邊際,而且信貸沖擊對出口的影響占出口總變化的比例較小[16]。
6.其他企業(yè)行為。Brambilla等使用阿根廷企業(yè)數據證實了出口目的地的重要性,該文識別了出口目的地對企業(yè)經營的影響。比如,出口到高收入國家的企業(yè)會雇傭更高技能的工人[17]。Hummels 和Schaur研究企業(yè)進口時是選擇水運還是空運,因為這直接涉及運輸時間。結果表明,企業(yè)選擇主要受產品需求的價格彈性和消費者對快速到達的價值判斷的影響[18]。Keller和Yeaple為了分析知識在不同地區(qū)傳播的阻力以及這些阻力的性質,研究了美國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生產行為,因為跨國公司往往在一個地區(qū)生產知識,并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有效的擴散方式[19]。Irarrazabal等將企業(yè)內貿易引入貿易和跨國生產(MP)模型,以解釋為何離總部遠的附屬公司銷售額更低。經驗表明,企業(yè)內貿易是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該研究還得出一個結論,貿易和MP是相似的活動,關閉MP 的福利損失較小[20]。Ramondo等研究當存在風險時企業(yè)選擇出口還是對外投資供應外國市場,結果表明,當外國的商業(yè)周期和本國的相關性較低時,本國企業(yè)更傾向于選擇出口這種形式;企業(yè)面對商業(yè)周期波動性較大的國家時往往選擇出口供應而非在當地投資的形式[21]。Chaney從信息摩擦的角度研究貿易摩擦,他首先定義了“網絡”的概念,即企業(yè)往往以已經存在的出口地為中心拓展業(yè)務,隨后其使用貿易網絡的方法研究貿易摩擦[22]。Fillat和Garetto則試圖解釋兩類現象:第一,跨國公司擁有更高的股票回報和收益率;第二,出口企業(yè)比非出口企業(yè)的股票回報和收益率更高。因為高收益率往往伴隨高風險,這表明跨國公司和出口企業(yè)面臨更大的風險[23]。
(二)貿易開放的影響
研究貿易開放帶來的效應是近年來貿易文獻重點關注的主題,主要可以分為三類:貿易開放對生產率的影響、貿易開放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貿易開放對整體福利的影響。
1.貿易開放對生產率的影響。De Loecker利用比利時紡織企業(yè)數據研究貿易成本降低是否促進了企業(yè)生產率的提升。傳統(tǒng)的文獻使用生產函數推斷企業(yè)生產率,但是由于無法獲得企業(yè)的產量(僅能獲得產值),無法控制價格因素和需求沖擊對生產率測度的影響。于是他將需求因素和生產函數結合起來更加準確地測度企業(yè)生產率。結果發(fā)現,貿易開放帶來的生產率提升并沒有傳統(tǒng)方法測度生產率時的獲益那么大[24]。
隨后的文獻致力于研究貿易開放影響生產率的具體機制。Caliendo和Rossi-Hansberg從理論上研究了貿易通過影響企業(yè)組織形式(管理層級),進而影響生產率。在他們的模型中,企業(yè)投入勞動和知識進行生產。貿易會影響企業(yè)投入的勞動類型、知識。分析結果表明,如果考慮組織形式,貿易帶來的福利會增加[25]。Khandelwal等利用多邊紡織協(xié)定的取消,研究貿易自由化對中國紡織企業(yè)出口的影響。原有的紡織配額是政府發(fā)放的,而發(fā)放依據并不是基于生產率表現,配額限制取消后,原本沒有享受配額的企業(yè)開始出口,而且價格更低,表明原有的配額制度是無效率的。因此,貿易自由化在兩方面促進了生產率提升:第一,配額取消(貿易自由化),更多企業(yè)開始出口;第二,配額取消后,政府不再控制配額發(fā)放(制度的變化),更有效率的企業(yè)出口更多[26]。
Edmond等利用內生可變加成模型研究貿易的促競爭效應,該模型認為貿易開放能降低加成扭曲從而促進生產率提升,并利用中國臺灣企業(yè)數據證實了這一點[27]。Halpern等強調了進口中間品對企業(yè)生產率的影響。因為進口品和國產品的不可替代性,中間品進口確實能提高企業(yè)生產率。而且外企利用進口品更加有效,能支付更低的固定進口成本。經驗結果表明,匈牙利企業(yè)生產率提高的1/4得益于進口品。因此,關稅降低引起的福利提高,在擁有更多進口企業(yè)和外企時會更高[28]。技術升級也是提升企業(yè)生產率的重要途徑,Bustos研究了區(qū)域貿易協(xié)定(南方共同體)對阿根廷企業(yè)技術升級的影響。該文在異質性企業(yè)的出口選擇模型基礎上加入技術選擇,理論推導發(fā)現貿易自由化后出口企業(yè)利潤增加,企業(yè)會選擇升級技術。經驗表明,巴西對阿根廷進口關稅下降更多的產業(yè),企業(yè)更可能投資技術;中等收入規(guī)模企業(yè)群體更可能提升技術[29]。
2.貿易開放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除了關注貿易開放對企業(yè)生產率的影響外,許多文獻也非常關注貿易開放對工人工資和就業(yè)以及勞動力市場波動的影響。Amiti和Davis從企業(yè)角度研究了貿易自由化對工人工資的影響,該文的理論模型表明,最終品進口關稅下降會使得進口競爭企業(yè)工人工資下降、出口企業(yè)工人工資上升;中間品進口關稅下降會使得使用更多進口品的企業(yè)提升工人工資。該文使用1991~2000年印度尼西亞制造業(yè)企業(yè)數據證實了這些結論[30]。Kovak建立區(qū)域的專用要素模型,研究了各國產品價格變動對地區(qū)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并使用該模型研究巴西貿易自由化對地區(qū)勞動力工資的影響[31]。Krishna和Senses研究了貿易開放對美國制造業(yè)工人工資波動的影響,發(fā)現貿易開放確實增加了工資波動幅度[32]。Hummels等利用丹麥企業(yè)和工人數據研究離岸外包對工資的影響,他們根據技能的不同對工人進行分組,發(fā)現離岸外包對不同技能工人的工資影響不同[33]。
Autor 等關注中國出口對美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認為中國出口導致美國工人大量失業(yè)。具體而言,美國工人失業(yè)的1/4可以由中國出口解釋[34][35]。Dix-Carneiro則研究了貿易自由化對巴西勞動力市場的影響,該文關注的勞動力市場調整過程是以往文獻忽視的方面[36]。
3.貿易開放對整體福利的影響。Antràs和Costinot建立模型考察了貿易中介對貿易開放獲取福利的影響。模型表明,基于不同情形,貿易中介既有可能增加福利也有可能降低福利[37]。Faber則以中國國家公路干線系統(tǒng)為自然實驗,研究貿易成本下降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影響。結果表明,貿易成本下降對中國不同區(qū)域的影響是不同的,對于外圍地區(qū),甚至降低了經濟增速[38]。
關于貿易開放對福利影響的理論研究,最受關注的文獻是Arkolakis等、Melitz和Redding的文章,這兩篇文獻的共同關注點是新新貿易理論模型是否意味著新的福利獲得[39][40]。Arkolakis等在Eaton和Kortum模型(EK模型)的基礎上探討如下問題:新的貿易模型和經驗證據是否意味著從貿易中獲得的福利比傳統(tǒng)模型獲得更多。該文通過比較不同理論模型得出結論:所有模型都意味著相同的福利所得,并可以用統(tǒng)一的公式表示,貿易利得受國內支出比例和貿易彈性的影響[39]。Melitz和Redding受Arkolakis等的研究啟發(fā),也進行了相應的理論分析,結果表明新新貿易理論確實提供了新的福利獲得,在異質性企業(yè)模型中,國內支出比例和貿易彈性并不能完全表示福利所得[40]。
(三)貿易協(xié)定
多邊和區(qū)域貿易協(xié)定在維持國際貿易秩序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一些文獻運用理論模型和計量分析研究了WTO對關稅的影響、WTO對執(zhí)行貿易協(xié)定的作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全球價值鏈分工對貿易協(xié)定的影響等。
國家之間為何降關稅?WTO發(fā)揮了何種作用?Ossa試圖從理論上回答這些問題。傳統(tǒng)的貿易條件模型建立在新古典模型基礎上,認為降關稅是為了規(guī)避囚徒困境,但是傳統(tǒng)模型并不能轉化為量化分析,而且事實上關稅談判并不僅僅是為了貿易條件。該文在Krugman新貿易理論模型基礎上,很好地解釋了20世紀30年代的關稅戰(zhàn),并能進行模擬分析[41]。Bagwell和 Staiger則首次根據貿易條件模型推導出一國降關稅的幅度和真正實施降關稅行動之前的關稅稅率、進口額、進口價格和貿易彈性等之間的關系,然后運用代表性經濟體加入WTO前后的關稅水平進行計量分析,結果證實了已有的貿易條件模型,即國家之間簽署貿易協(xié)定是為了規(guī)避各國因競相提升貿易條件而增加關稅帶來的囚徒困境[42]。Ludema和Mayda同樣研究WTO設定的關稅水平是否符合貿易條件理論的預期,他們首先利用模型推導出關稅的兩個關鍵影響因素:出口專業(yè)化程度和市場勢力,然后利用代表性國家在烏拉圭回合談判前后的關稅水平進行檢驗,發(fā)現與不合作情形相比,WTO談判能使關稅降低22%~27%[43]。Bown和Crowley則使用美國與其貿易伙伴的進口關稅檢驗并證實了貿易條件模型[44]。
也有部分文獻從理論上研究WTO以及其爭端解決機制的作用。Park從理論上研究了不完全信息條件下WTO在促進各國合作降關稅方面的作用,模型推導表明,WTO確實起到了相應的作用[45]。Maggi和Staiger則從理論上研究了WTO的爭端解決機制[46]。
Antràs和 Staiger從理論上第一次研究了全球價值鏈分工對貿易協(xié)定的影響。全球價值鏈分工會影響各國貿易政策進而影響貿易政策方面的協(xié)作即貿易協(xié)定的形式,該文認為全球價值鏈分工的興起使得各國很難再依賴GATT/WTO傳統(tǒng)的概念和規(guī)則來治理國際貿易,如市場準入、互惠原則、非歧視原則等[47]。
(四)貿易與宏觀經濟
di Giovanni和Levchenko建立了國家規(guī)模(用國內生產總值衡量)和貿易開放影響宏觀經濟波動的模型,闡述了這兩類因素影響宏觀經濟波動的新途徑,即擁有的大企業(yè)數量。小國擁有較少的大企業(yè),因此更容易受到沖擊。更加開放的經濟體中,大企業(yè)出口更多,重要性更強,因此也更容易遭受宏觀沖擊。因此,小國開放經濟波動性更大。數值模擬表明,小國會因為貿易開放增加15%~20%的波動幅度[48]。
但更多的文獻研究貿易受到宏觀因素的影響。Amiti和Weinstein試圖研究為何金融危機期間出口下降比產出更多。相比國內銷售,國際貿易的違約成本更高,交貨和運輸時間更長,這導致出口更加依賴融資,由此出口受金融沖擊的影響更大。他們的貢獻是第一次將放貸銀行和企業(yè)匹配起來,研究銀行對出口的傳導機制,可以克服以往研究中的測算誤差和內生性問題。結果表明,金融部門的危機能解釋日本20%的出口下降。該文研究的價值是:第一,建立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的聯(lián)系;第二,跨國公司和空運比重的不同,可以解釋不同國家出口受金融危機沖擊的差異[49]。Gopinath和Neiman則研究了阿根廷經濟危機期間企業(yè)進口的表現。2000~2002年阿根廷進口下降70%,但并不是因為企業(yè)的進入或退出,而是由于企業(yè)自身削減中間品進口。該文還建立模型研究了中間品進口下降對企業(yè)生產率的影響,結果表明中間品進口下降導致企業(yè)生產率降低[50]。
Berman等首次利用企業(yè)數據研究了出口受匯率的影響,他們利用1995~2005年法國企業(yè)數據研究為何不同的企業(yè)受匯率的影響不同。對于匯率貶值,生產率更高的出口企業(yè)往往會提高加成,即提升價格,因此增加的出口并沒有原本預期的那么多。由于高生產率企業(yè)在一國出口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所以這一發(fā)現也間接解釋了為何總出口對匯率的反應不那么敏感[51]。Fitzgerald和Haller使用愛爾蘭企業(yè)在愛爾蘭和英國市場的定價數據也證實了這一結論。他們直接獲得了企業(yè)的價格數據,因此相比以往文獻結論更為可信[52]。
Amiti等同樣研究為何匯率變動對貿易品價格的傳導作用很弱,而且不同企業(yè)對匯率的傳導強度不同。他們強調了其他文獻忽視的一個現象,即大的出口企業(yè)同時也是大的進口企業(yè)。該文首先建立可變加成和進口中間品的理論模型,得出進口中間品較多和出口較多的企業(yè)對匯率的敏感性更低,然后利用2000~2008年比利時企業(yè)數據證實了這一點。實證還發(fā)現對于小的非進口企業(yè),匯率會完全傳遞到價格;進口較多的出口企業(yè)傳遞的程度會降低50%[53]。
另外,Costinot等還從理論上研究了資本控制對出口價格從而對貿易條件的影響[54]。
(五)產品質量
Fajgelbaum等為了建立產品質量模型,引入非位似偏好——消費者要選擇不同質量和不同種類的產品。在非位似偏好的假設下,消費者的收入將不能簡單加總為總收入,收入分配將影響產品需求。該模型解釋了高收入國家為何出口更多高質量產品,低收入國家為何進口更多高質量產品[55]。
不同國家生產的同一種產品存在質量差異,經濟學者也意識到產品質量在國際貿易和經濟發(fā)展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產品質量的測度存在困難,產品質量的經驗和理論研究都存在較大困難。原有的文獻往往使用產品的單位價值(價格)來替代產品質量,其前提是同一種產品能賣高價是因為產品質量更好。但是使用單位價值進行替代存在諸多缺陷,畢竟,產品價格不僅受產品質量的影響,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Hallak和Schott試圖將產品價格分解為質量因素和非質量因素,更加準確地測度產品質量。其研究思路主要是從需求角度尋找產品質量的顯示因素,即在產品價格相同時,某國的某一產品有貿易順差,則表明該國產品質量好。他們使用1989~2003年出口額最大的43個經濟體的數據進行經驗分析,發(fā)現產品價格和產品質量并不對應,各國出口產品質量的收斂比收入水平的收斂更快[56]。
Feenstra和Romalis則認為僅僅從需求因素角度估計產品質量還不夠準確,還應將需求因素和供給因素結合起來估計產品質量。供給因素包括兩類:第一,質量好的產品往往運輸的距離更長;第二,需求增加也可能會使新企業(yè)(新產品種類)進入出口市場,從而導致出口增加,因此貿易順差不僅僅反映產品質量,應該剔除廣度邊際的影響。隨后他們使用1984~2011年185個國家的雙邊貿易數據對產品質量進行估計,發(fā)現產品質量的國別差異比單位價值的差異和Hallak和Schott估計的產品質量差異都要小,窮國往往是高質量產品的凈進口國[57],后者證實了Fajgelbaum等的理論分析結果[55]。
Hallak和Schott、Feenstra和Romalis對產品質量的測度都是基于計量方法進行推斷。Crozet等則第一次直接獲取了產品質量的數據,他們認為品酒師對法國葡萄酒的評級能直接反映產品質量,從而可以克服以往估計產品質量時的選擇性偏差。在獲得葡萄酒產品質量的基礎上,Crozet等將Melitz模型的生產率異質性替換為產品質量異質性進行模型分析。同時,計量分析表明,產品質量會提升產品價格、進入市場的概率以及出口價格[58]。
(六)多國多產業(yè)李嘉圖模型
兩國兩產業(yè)的李嘉圖模型是國際貿易教科書中的經典模型,其簡明地闡釋了比較優(yōu)勢的思想。但是兩國兩產業(yè)的模型過于簡單,并不適合用來進行研究。Dornbusch等將兩國兩產業(yè)的李嘉圖模型拓展到兩國多產業(yè)層面,考察連續(xù)產品情形下的兩國模型[59]。但是,兩國多產業(yè)模型仍然無法有效地支撐起后續(xù)研究,以致在隨后20多年的時間里,關于李嘉圖模型的應用并沒有太大進展。
Eaton和Kortum構建的EK模型改變了這一局面,使得李嘉圖模型的應用廣泛起來。為了將兩國多產業(yè)模型拓展到多國多產業(yè),EK模型引入Fréchet分布,假設各國產業(yè)技術服從這一概率分布函數,從而解決了多國情景下無法具體列出各國產業(yè)技術的難題。在EK模型的運行環(huán)境下,能夠得到一個引力方程,將貿易流表達為各國技術以及貿易成本的函數,從而可以研究技術差異和貿易成本對貿易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該模型能夠考察外生變量如技術、貿易成本(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要素稟賦的變化對貿易流和收入的影響,從而研究這些變量的福利效應[60]。
Fieler放松了EK模型的兩個假設:第一,因為現實中不同商品需求的收入彈性不同,所以將EK模型中的位似偏好拓展為非位似偏好;第二,新產品往往只有發(fā)達國家才能生產,成熟產品才會在發(fā)展中國家生產,因此不同產品的生產率分布是不同的。通過放松上述假設,新模型能夠解釋EK模型和傳統(tǒng)引力模型不能解釋的現象:傳統(tǒng)引力模型認為雙邊貿易額隨著兩國總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總收入又可以區(qū)分為人均收入和人口規(guī)模,而事實上,雙邊貿易額主要受人均收入的影響;EK模型只能解釋發(fā)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但是新模型既能解釋發(fā)達國家之間,也能解釋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該文還模擬了中國受到正向技術沖擊對不同發(fā)展階段國家的影響。正向沖擊意味著中國對高端產品的需求增加、低端產品的生產能力增加,從而使得高端產品價格上升、低端產品價格降低,這將有利于出口高端產品的發(fā)達國家和進口低端產品的發(fā)展中國家,但是由于中等收入國家往往是高端產品的凈進口國,因此中等收入國家福利受損[61]。
李嘉圖模型認為,一國傾向于出口自身具有相對生產率優(yōu)勢的產品。但是,很奇怪的是,檢驗李嘉圖模型的經驗研究非常少。與此同時,檢驗要素稟賦理論的經驗文獻非常多。Costinot等認為這是由于缺乏具有理論基礎的計量模型。為此,他們在EK模型的基礎上推導出能進行計量分析的理論模型,第一次正式檢驗了李嘉圖模型,結果證實了李嘉圖模型的解釋力。此外,他們還構建了能夠替代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的指標[62]。
Ramondo和Rodríguez-Clare則在EK模型的基礎上引入跨國生產,考察跨國生產和貿易對一國福利的影響。對于企業(yè)而言,可以通過出口和跨國生產兩種方式供應外國市場。跨國生產時,子公司需要從母公司進口中間品,而且可以使用母公司的技術,之后生產的產品既供應當地市場,也可以出口到其他國家。數值模擬顯示,引入跨國生產后,得自貿易的福利是不引入跨國生產模型的兩倍,但是得自跨國生產的福利比僅僅存在跨國生產的福利要低一些[63]。
Caliendo和Parro在EK模型的基礎上引入產業(yè)之間生產的關聯(lián)性,并考慮了中間品貿易,以此考察關稅削減的貿易和福利效應。他們還提出了估計部門貿易彈性的新方法,并用該模型和數值參數模擬了北美自由貿易協(xié)定(NAFTA)降關稅的效應。結果表明,如果不考慮產業(yè)的投入產出關聯(lián)以及中間品貿易,關稅削減的福利會被低估。由此,該研究強調了在模擬關稅削減效應時考慮產業(yè)投入產出聯(lián)系的重要性[64]。
(七)全球價值鏈
相比以往的分工形式,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s,GVCs)對貿易統(tǒng)計核算提出了挑戰(zhàn)。自Hummels等以來,為客觀準確地描述全球價值鏈的事實和特征,對這一分工形式的量化及相關經驗研究一直在推進[65]。畢竟,傳統(tǒng)核算方式統(tǒng)計的是總值貿易,而全球價值鏈本質上是增加值貿易。如何根據已有總值貿易數據和國民核算數據(投入產出表)追蹤總值貿易中的價值來源成為學者和政策制定者不得不首先面對的問題。Koopman等是識別出口價值來源的集大成者,他們構建了分解國家層面出口價值來源的框架,將以往對出口價值來源的測度指標統(tǒng)一起來。隨后,他們利用自己構建的國家間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分解了代表性國家的出口價值,并用增加值貿易數據重新計算了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還研究了全球價值鏈分工對貿易成本的放大效應[4]。
除了數據核算方面的研究,最重要的還是從理論上理解全球價值鏈分工。Grossman和Rossi-Hansberg認為企業(yè)通過完成一系列任務來生產產品,然后建立相似國家間(要素稟賦和技術相似,僅國家規(guī)模不同)的任務貿易模型。企業(yè)可以將不同的任務外包給不同的國家,但是外包需要額外成本。模型的均衡表明,外包成本最高的任務不會被外包;其余的任務中,外包成本相對較高的任務會在工資更高的國家完成[66]。
Costinot等也認為最終品生產是由按順序完成的各環(huán)節(jié)組成的,但是各環(huán)節(jié)都有可能犯錯,從而無法繼續(xù)生產,隨后他們建立存在多國、一種要素、多種中間品、一種最終品的理論模型。在模型的均衡中,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犯錯概率最低的國家將生產更多后續(xù)的產品。由于生產的序列性,絕對優(yōu)勢會成為比較優(yōu)勢的來源[67]。Antràs和Chor試圖利用契約理論更深入地理解企業(yè)選擇外包還是一體化的生產形式。生產商可以通過和上游零部件供應商簽訂合約訂購零部件,也可以通過建立子公司的形式獲得零部件。模型顯示,生產商選擇何種形式是由其進入生產鏈的位置決定的,這在論文的經驗分析中得到了驗證。而且,他們還構建了能夠測度各產品在生產鏈條中位置的指標(上游度或下游度)[68]。
(八)其他
Ossa、Costinot等研究了貿易政策[69][70]。Ossa建立理論框架研究了非合作和合作的貿易政策,比如最優(yōu)的關稅水平是多少,貿易戰(zhàn)帶來的損失有多大。該模型的優(yōu)勢是同時兼容傳統(tǒng)李嘉圖模型、新貿易理論模型、貿易政治經濟學模型。結果表明,最優(yōu)的平均關稅水平是62%,如果爆發(fā)貿易戰(zhàn),關稅水平將提升到63%,各國將平均損失2.9%的福利;未來的多邊貿易談判將為各國增加0.5%的福利[69]。Costinot等研究了比較優(yōu)勢理論對貿易政策的意義。盡管比較優(yōu)勢理論是國際貿易理論的核心理論之一,但是并沒有文獻探討在比較優(yōu)勢理論的環(huán)境中,一國如何制定合適的貿易政策,比如比較劣勢產業(yè)是否應該更多地被保護。結論表明,最優(yōu)的進口關稅應該是對不同產業(yè)施加相同的稅率,出口補貼則應該隨著各產業(yè)比較優(yōu)勢的增強而降低。該文的貢獻包括:第一,證明了微觀層面福利受到貿易政策的影響;第二,技術上找到了最優(yōu)貿易政策的解[70]。
Taylor的文章是一篇經濟史論文,他研究了北美水牛滅絕的原因。在研究過程中,其強調貿易的作用,即水牛產品制作工藝的改進、美國保護政策的失敗和歐洲大陸需求的增加導致水牛產品貿易增加,最終導致水牛滅絕,這對發(fā)展中國家的資源保護提供了深刻啟示[71]。Simonovska研究了不同國家可貿易品價格差異的來源。其研究強調各國收入差距對價格差異的影響,并識別出其背后的原因是可變的加成。結果表明,收入增加1倍,可貿易品價格會增加18%。收入差異和運輸成本各解釋1/3的價格差異[72]。傳統(tǒng)模型注重供給和生產角度的分析,在研究過程中假設需求彈性不變。Caron等證明需求彈性是不同的,并且建立同時考慮供給和需求的模型,更好地解釋了傳統(tǒng)模型不能解釋的內容,如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貿易流少[73]。Fajgelbaum等則建立了非位似偏好的FDI模型來解釋FDI相關問題,屬于純理論模型推導的基礎性研究[74]。Allen和Arkolakis研究了地理位置對地區(qū)發(fā)展差距的影響,他們的理論模型不同于Krugman建立的新經濟地理學模型,首先是放棄了可以自由流動的同質性產品的假設,從而放棄了各地區(qū)工資相同的結果,其次是放棄了壟斷競爭模型,使用了完全競爭模型[75]??紤]到新經濟地理學和國際貿易的較強相關性,以及該文對國際貿易的借鑒性,本文將該文獻歸為國際貿易文獻。
本文對2011~2015年國際五大頂級經濟學期刊發(fā)表的國際貿易類論文進行統(tǒng)計分析,然后根據研究主題梳理了這些論文的研究內容,主要發(fā)現有:首先,從研究方法來看,純理論、純計量、理論+計量等方法均常被使用,但最常使用的方法是理論模型+計量分析。其中,使用理論模型的論文又常常使用數值模擬進行分析。從研究數據來看,雖然仍有許多論文使用國際層面多國數據進行分析,但更多論文使用單一國家樣本分析特定國家參與國際貿易的行為。在數據層次上,使用企業(yè)數據進行分析的論文占據重要地位。其次,從研究主題來看,企業(yè)行為和貿易開放的影響最受關注。企業(yè)行為研究包括企業(yè)定價、廣度邊際、多產品企業(yè)的出口范圍、企業(yè)研發(fā)、企業(yè)融資等。研究貿易開放則主要關注其對生產率、勞動力市場和整體福利的影響。貿易協(xié)定、貿易與宏觀經濟、產品質量、多國多產業(yè)李嘉圖模型、全球價值鏈等也是很重要的研究主題。
通過以上梳理,結合國內的國際貿易研究現狀,我們認為,有以下問題值得思考:
第一,從研究方法來看,國內純計量分析的論文過多,理論+計量、純理論論文明顯偏少。盡管中國有許多值得探討的經驗問題,但國內使用純計量分析的論文仍然偏多。而從國際上五大頂級經濟學期刊的發(fā)表記錄來看,理論模型和計量分析兼得的論文是主流。而且,國際上純理論論文的比重超過純計量分析,但國內在純理論方面的研究比較少。2016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以中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如果中國學者只是一味偏重經驗分析、不愿花費時間進行具有中國實踐特色的理論創(chuàng)新,則中國的國際貿易研究很難在國際上占據一席之地。
第二,國內的國際貿易研究過多注重企業(yè)行為研究,忽視了其他重要主題。目前許多國內學者已經可以得到中國企業(yè)數據,因此近年來國內最好的經濟學期刊發(fā)表了大量運用企業(yè)數據進行研究的國際貿易類論文,研究集中在企業(yè)行為的相關問題。盡管國際貿易研究越來越重視使用企業(yè)數據,但是國際上關注的許多重要主題,在國內研究中很少涉及。比如貿易開放帶來的福利以及風險等,在國際上是與企業(yè)行為研究并列的主題,但是國內的研究并不多。貿易協(xié)定也是國際上關注的重要主題,從理論和經驗上研究WTO以及其他貿易協(xié)定的作用、目的等。在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貿易治理的背景下,此類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國內很少看到此類主題的高質量學術論文。全球價值鏈這一主題在國內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但主要是測算方面的研究,與國際上偏重理論分析的趨勢是背離的。
總之,國內的國際貿易研究應該而且能夠在借鑒國際高水平研究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水平。
注釋:
①實際上由于發(fā)表周期的原因,已經發(fā)表的論文是學者們多年前的研究,而近年的工作論文更能代表研究前沿。但是已發(fā)表論文經過嚴格的匿名評審,工作論文的水平則很難判斷,梳理五大期刊的論文能保證所選擇的論文質量更高。
[1] 東艷,李春頂.2012年國際貿易學術研究前沿[J].經濟學動態(tài),2013,(2):105—113.
[2] 東艷,李春頂.2013年國際貿易國外學術研究前沿[J].國外社會科學,2014,(4):78—90.
[3] 曹亮,盛月,黃建忠.國際貿易學發(fā)展的基本特點和前沿動態(tài)——基于對1990—2012年間國際貿易學權威文獻的統(tǒng)計結果[J].經濟學動態(tài),2012,(11):106—110.
[4] Koopman,R.,Wang,Z.,Wei,S-J.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2):459—494.
[5] Manova,K.,Zhang,Z.Export Prices across Firms and Destination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2,127(1):379—436.
[6] Kugler,M.,Verhoogen,E.Prices,Plant Size,and Product Qualit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2,79(1):307—339.
[7] De Loecker,J.,Warzynski,F.Markups and Firm-Level Export Statu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102(6):2437—2471.
[8] Kehoe,T.J.,Ruhl,K.J.How Important Is the New Goods Margin in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3,121(2):358—392.
[9] Armenter,R.,Koren,M.A Balls-and-Bins Model of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7):2127—2151.
[10] Bernard,A.B.,Redding,S.J.,Schott,P.K.Multiproduct Firms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26(3):1271—1318.
[11] Mayer,T.,Melitz,M.J.,Ottaviano,G.I.P.Market Size,Competition,and the Product Mix of Export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2):495—536.
[12] Aw,B.Y.,Roberts,M.J.,Xu,D.Y.R&D Investment,Exporting,and Productivity Dynamic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101(4):1312—1344.
[13] B?ler,E.A.,Moxnes,A.,Ulltveit-Moe,K.H.R&D,International Sourcing,and the Joint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5,105(12):3704—3739.
[14] Manova,K.Credit Constraints,Heterogeneous Firms,and International Trad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3,80(2):711—744.
[15] Antràs,P.,Foley,C.F.Poultry in Motion:A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 Practic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5,123(4):853—901.
[16] Paravisini,D.,Rappoport,V.,Schnabl,P.,Wolfenzon,D.Dissecting the Effect of Credit Supply on Trade:Evidence from Matched Credit-Export Data[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5,82(1):333—359.
[17] Brambilla,I.,Lederman,D.,Porto,G.Exports,Export Destinations,and Skill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102(7):3406—3438.
[18] Hummels,D.L.,Schaur,G.Time as a Trade Barrie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7):2935—2959.
[19] Keller,W.,Yeaple,S.R.The Gravity of Knowledg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4):1414—1444.
[20] Irarrazabal,A.,Moxnes,A.,Opromolla,L.D.The Margins of Multi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Role of Intrafirm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3,121(1):74—126.
[21] Ramondo,N.,Rappoport,V.,Ruhl,K.J.The Proximity-Concentration Tradeoff under Uncertaint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3,80(4):1582—1621.
[22] Chaney,T.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11):3600—3634.
[23] Filiat,J.,Garetto,S.Risk,Returns,and Multinational Produc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5,130(4):2027—2073.
[24] De Loecker,J.Product Differentiation,Multiproduct Firms,and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11,79(5):1407—1451.
[25] Caliendo,L.,Rossi-Hansberg,E.The Impact of Trade on Organization and Productivit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2,127(3):1393—1467.
[26] Khandelwal,A.,Schott,P.K.,Wei,S-J.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Embedded Institutional Reform:Evidence from Chinese Export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6):2169—2195.
[27] Edmond,C.,Midrigan,V.,Xu,D.Y.Competition,Markups,and the Gains from International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5,105(10):3183—3221.
[28] Halpern,L.,Koren,M.,Szeidl,A.Imported Inputs and Productiv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5,105(12):3660—3703.
[29] Bustos,P.Trade Liberalization,Exports,and Technology Upgrading: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MERCOSUR on Argentinian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101(1):304—340.
[30] Amiti,M.,Davis,D.R.Trade,Firms,and Wages:Theory and Evidenc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2,79(1):1—36.
[31] Kovak,B.K.Regional Effects of Trade Reform:What Is the Correct Measure of Liberal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5):1960—1976.
[32] Krishna,P.,Senses,M.Z.International Trade and Labour Income Risk in the U.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4,81(1):186—218.
[33] Hummels,D.L.,J?rgensen,R.,Munch,J.,Xiang,C.The Wage Effects of Offshoring:Evidence from Danish Matched Worker-Firm Dat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6):1597—1629.
[34] Autor,D.H.,Dorn,D.,Hanson,G.H.The China Syndrome:Local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Import Compet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6):2121—2168.
[35] Autor,D.H.,Dorn,D.,Hanson,G.H.,Song,J.Trade Adjustment:Worker-Level Evide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4,129(4):1799—1860.
[36] Dix-Carneiro,R.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Labor Market Dynamics[J].Econometrica,2014,82(3):825—885.
[37] Antràs,P.,Costinot,A.Intermediated Trad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26(3):1319—1374.
[38] Faber,B.Trade Integration,Market Size,and Industr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National Trunk Highway System[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4,81(3):1046—1070.
[39] Arkolakis,C.,Costinot,A.,Rodríguez-Clare,A.New Trade Models,Same Old Gai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102(1):94—130.
[40] Melitz,M.J.,Redding,S.J.New Trade Models,New Welfare Implica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5,105(3):1105—1146.
[41] Ossa,R.A “New Trade” Theory of GATT/WTO Negotiation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1,119(1):122—152.
[42] Bagwell,K.,Staiger,R.W.What Do Trade Negotiators Negotiate abou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101(4):1238—1273.
[43] Ludema,R.,Mayda,A.M.Do Terms-of-Trade Effects Matter for Trade Agreement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WTO Countri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3,128(4):1837—1893.
[44] Bown,C.P.,Crowley,M.A.Self-Enforcing Trade Agreements:Evidence from Time-Varying Trade Poli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2):1071—1090.
[45] Park,J-H.Enforcing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 with Imperfect Private Monitor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78(3):1102—1134.
[46] Maggi,G.,Staiger,R.W.The Role of Dispute Settlement Procedur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26(1):475—515.
[47] Antràs,P.,Staiger,R.W.Offshoring and the Role of Trade Agreemen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102(7):3140—3183.
[48] Di Giovanni,J.,Levchenko,A.A.Country Size,International Trade,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 in Granular Econom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2,120(6):1083—1132.
[49] Amiti,M.,Weinstein,D.E.Exports and Financial Shock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26(4):1841—1877.
[50] Gopinath,G.,Neiman,B.Trade Adjust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Large Cris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3):793—831.
[51] Berman,N.,Martin,P.,Mayer,T.How Do Different Exporters React to Exchange Rate Chang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2,127(1):437—492.
[52] Fitzgerald,D.,Haller,S.Pricing-to-Market:Evidence From Plant-Level Pric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4,81(2):761—786.
[53] Amiti,M.,Itskhoki,O.,Konings,J.Importers,Exporters,and Exchange Rate Disconnec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7):1942—1978.
[54] Costinot,A.,Lorenzoni,G.,Werning,I.A Theory of Capital Controls as Dynamic Terms-of-Trade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4,122(1):77—128.
[55] Fajgelbaum,P.,Grossman,G.M.,Helpman,E.Income Distribution,Product Quality,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1,119(4):721—765.
[56] Hallak,J.C.,Schott,P.K.Estimating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Product Qualit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26(1):417—474.
[57] Feenstra,R.C.,Romalis,J.International Prices and Endogenous Qualit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4,129(2):477—527.
[58] Crozet,M.,Head,K.,Mayer,T.Quality Sorting and Trade:Firm-Level Evidence for French Win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2,79(2):609—644.
[59] Dornbusch,R.,Fisher,S.,Samuelson,P.A.Comparative Advantage,Trade,and Payments in a Ricardian Model with a Continuum of Good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5):823—839.
[60] Eaton,J.,Kortum,S.Technology,Geography,and Trade[J].Econometrica,2002,70(5):1741—1779.
[61] Fieler,A.C.Nonhomotheticity and Bilateral Trade:Evidence and a Quantitative Explanation[J].Econometrica,2011,79(4):1069—1101.
[62] Costinot,A.,Donaldson,D.,Komunjer,I.What Goods Do Countries Trade? A Quantitative Exploration of Ricardo’s Idea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2,79(2):581—608.
[63] Ramondo,N.,Rodríguez-Clare,A.Trade,Multinational Production,and the Gains from Opennes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3,121(2):273—322.
[64] Caliendo,L.,Parro,F.Estimates of the Trade and Welfare Effects of NAFTA[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5,82(1):1—44.
[65] Hummel,D.,Ishii,J.,Yi,K-M.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1):75—96.
[66] Grossman,G.M.,Rossi-Hansberg,E.Task Trade between Similar Countries[J].Econometrica,2012,80(2):593—629.
[67] Costinot,A.,Vogel,J.An Elementary Theory of Global Supply Chain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3,80(1):109—144.
[68] Antràs,P.,Chor,D.Orginizing the Global Value Chain[J].Econometrica,2013,81(6):2127—2204.
[69] Ossa,R.Trade Wars and Trade Talks with Dat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12):4104—4146.
[70] Costinot,A.,Donaldson,D.,Vogel,J.,Werning,I.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Optimal Trade Polic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5,130(2):659—702.
[71] Taylor,M.S.Buffalo Hunt: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Virtual Extinction of the North American Bis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101(7):3162—3195.
[72] Simonovska,I.Income Differences and Prices of Tradables:Insights from an Online Retailer[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5,82(4):1612—1656.
[73] Caron,J.,Fally,T.,Markusen,J.R.International Trade Puzzles:A Solution Linking Production and Preferenc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4,129(3):1501—1552.
[74] Fajgelbaum,P.,Grossman,G.M.,Helpman,E.A Linder Hypothesis f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5,82(1):83—121.
[75] Allen,T.,Arkolakis,C.Trade and the Topography of the Spatial Econom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4,129(3):1085—1139.
(責任編輯:易會文)
2016-07-2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TPP對亞太價值鏈和中國參與亞太價值鏈分工的雙重影響評估研究”(16CGJ001)
蘇慶義(1984- ),男,山東曲阜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F740
A
1003-5230(2016)05-0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