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立祥
(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530004)
?
詩詞中虛擬位移的概念整合研究
——以毛澤東詩詞為例
余立祥
(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530004)
虛擬位移是對物體空間關系的一種特殊表征,使用運動的形式描述靜止的客觀場景。自Talmy首先注意到這一特殊語言現(xiàn)象,虛擬位移受到認知語言學的廣泛關注,但學者偏向以延伸路徑虛擬位移作為研究對象。文章分析了臨現(xiàn)路徑虛擬位移、散射路徑虛擬位移和相對框架型虛擬位移三類虛擬位移的概念整合過程,闡釋了虛擬位移背后的認知機制。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對毛澤東詩詞中的虛擬位移進行認知闡釋,揭示了偉人詩詞背后的認知機制,有助于毛澤東詩詞的理解和傳播。
虛擬位移;概念整合;認知機制;毛澤東詩詞
虛擬位移(fictive motion)是人類語言中既常見又特別的語言現(xiàn)象。虛擬位移現(xiàn)象存在于大量語言之中,它用運動的語言形式描述靜態(tài)的場景,盡管它包含運動動詞,卻不產(chǎn)生實際的運動。早在1983年,Talmy[1]在其專著《語言怎樣組織空間》(Howlanguagestructuresspace)中已經(jīng)對虛擬位移現(xiàn)象進行初步研究,將虛擬位移稱作“virtual motion”。Talmy[2]于1996年正式提出虛擬位移一詞。此后,眾多學者對虛擬位移現(xiàn)象作出認知闡釋[3-6]。鄧宇[7]70-74從心理模擬運動的角度對宋詞中的散射路徑虛擬位移進行認知闡釋。范娜[8]99-106探討了延伸路徑、臨現(xiàn)路徑和指示路徑虛擬位移中的概念整合過程。文章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人工檢索近70余首毛澤東詩詞中的虛擬位移表達,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臨現(xiàn)路徑、散射路徑和相對框架型虛擬位移出現(xiàn)次數(shù)相對較多,并且以往的研究對這三類虛擬位移關注相對較少。概念整合理論已經(jīng)成為認知語言學的核心理論之一,為眾多語言現(xiàn)象提供了認知理據(jù)。張輝[9]1-6指出,轉(zhuǎn)喻意義的構建受到概念整合的制約。文章首先分析這三類虛擬位移的表征、建構其意義生成過程,并用概念整合理論闡釋虛擬位移背后的認知機制。
(一) 虛擬位移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類似“This fence goes from the plateau to the valley”[3]99這樣的表達。乍一看,覺得這句話似乎有點矛盾,用動詞 “go”來描述籬笆從高原向山谷延伸,但“fence”怎么會移動呢?然而,這種語言現(xiàn)象人們卻習以為常,即人們對靜態(tài)的場景作出動態(tài)的感知和描述[8]99。盡管這句話具有明顯的靜態(tài)傾向, Talmy[3]104認為它包含一種隱性而快速的運動,即虛擬位移。Langacker[4]77-103稱之為抽象運動;Matsumoto[5]183-226將其稱為主觀性位移。Matlock[10]1389-1400[11]243-260通過一系列心理實驗來證明虛擬位移表達背后的認知動因。由于Talmy 最先關注到此現(xiàn)象,并且他在虛擬位移研究上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本文采用Talmy的定義,即虛擬位移。Talmy[3]103根據(jù)運動路徑的特點,將虛擬位移現(xiàn)象分為6種類型,即發(fā)散路徑(emanation paths)、圖形路徑(pattern paths)、相對框架型虛擬位移(frame-relative motion)、臨現(xiàn)路徑(advent paths)、指示路徑(access paths)和延伸/覆蓋路徑(coextension/coverage paths)。以往的研究偏向于延伸路徑虛擬位移,對語言中其他路徑虛擬位移的認知研究有助于加深人們對虛擬位移的認識。因此文章選取臨現(xiàn)路徑虛擬位移、散射路徑虛擬位移和相對框架型虛擬位移作為研究對象,考察其背后的認知機制。
1.臨現(xiàn)路徑虛擬位移
臨現(xiàn)路徑虛擬位移是描述一個靜止的物體通過自身運動而到達當前方位,或者回溯已在目前方位的靜止物體出現(xiàn)的動態(tài)過程[3]134。客觀上,物體的狀態(tài)是靜止的,然而主觀上,物體目前所占據(jù)的方位是其自身產(chǎn)生位移后的結果方位狀態(tài)。例如:
(1) The palm trees clustered together around the oasis.[3]135
例(1)中palm trees(棕櫚樹)客觀上處于靜止狀態(tài),即綠洲周圍有很多棕櫚樹。但表達中,動詞cluster從字面意義上表征了棕櫚樹由分散的不同位置聚集到沙漠綠洲周圍。因而,這句話就構建了一個臨現(xiàn)路徑虛擬位移。
2.散射路徑虛擬位移
Talmy[3]106-116較詳細地研究了散射路徑虛擬位移的表征,將其定義為某種無形的物體從發(fā)射源發(fā)出,沿著散射路徑傳播,直到碰到某個末端物體。這個無形之物通常為光、影、聲、味、視線焦點等。例如:
(2)The cliff wall faces toward/away from the island.[3]99
例(2)中cliff wall(懸崖面)客觀上是靜止的,但主觀上存在一個無形物體在做虛擬運動。這個無形之物就是概念化者(說話人或聽話人)腦海中的一根射線,由這個懸崖面發(fā)出,沿著散射路徑運動,朝向或背向參照物“島嶼”。
3.相對框架型虛擬位移
相對框架型虛擬位移是人們感受最直接的一種虛擬位移類型,也是虛擬性最弱的虛擬位移。比如人們在車上看見路邊的樹木在向后運動,這就是相對框架型虛擬位移的直觀表現(xiàn)。Talmy[3]130-134認為在一個運動框架中,一種語言可以將觀察者看作靜止不動的,而周圍的環(huán)境從他的視角來看就發(fā)生相對位移。其實,在相對框架型虛擬位移中,出現(xiàn)了兩種虛擬運動,一種是虛擬位移,一種是虛擬靜止,而靜止是特殊形式的運動??陀^上,周圍環(huán)境是靜止的,但相對于觀察者,它是虛擬運動的;同樣,觀察者實際上是運動的,相對于周圍環(huán)境卻又是相對靜止的。例如:
(3)I sat in the car and watched the scenery rush past me[3]132.
例(3)中“the scenery”(風景)客觀上是處于靜止狀態(tài)的,觀察者(我)則是運動的。然而,在本句話中,描述該運動框架時,觀察者以自己為中心,用動詞“rush”來表征靜止的風景從“我”邊飛過,形成一個相對框架型虛擬位移。
(二) 概念整合
概念整合理論是在心理空間理論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而心理空間是人們在思考、交流過程中為實現(xiàn)局部理解而構建的臨時、動態(tài)的概念包[12]。概念整合理論認為,人們在理解話語意義時,激活了至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輸入心理空間,并通過跨空間映射和心理空間的整合,而形成新的概念。一般說來,典型的概念整合網(wǎng)絡模型主要包含4個心理空間,即2個輸入空間、1個類屬空間和1個整合空間。輸入空間中的相似元素因其具有類似屬性,從而抽象構成類屬空間。正是基于類屬空間,兩個輸入空間中的元素和結構才能發(fā)生跨空間相互映射。但并不是輸入空間中的所有元素都發(fā)生相互映射。
在圖 1中,實心圓圈指代心理空間,圓圈內(nèi)分布的點代表不同的元素。輸入空間1(Input 1)和輸入空間2(Input 2)中對應的元素發(fā)生相互映射,用黑色實線表示。輸入空間中的元素能否被投射主要看其是否有助于話語的局部理解[13]92-96。而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樞紐空間,是跨空間映射的關鍵所在。同樣,輸入空間1(Input 1)和輸入空間2(Input 2)中的部分元素被有選擇地投射到整合空間中。在整合空間(Blend)中,所有被投射進來的結構經(jīng)過三個認知操作過程,即“組合”“完善”和“擴充”,形成層創(chuàng)結構,圖1中用正方形來表示。“組合”是將兩個輸入空間中的對應成分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關系;“完善”即人們借助與輸入空間相關的背景知識和框架結構,促進對應元素的跨空間映射;“擴充”就是層創(chuàng)結構最終形成的動態(tài)過程。
圖1 概念整合網(wǎng)絡[14]155
(三)虛擬位移的認知本質(zhì)
Johnson和Lakoff[15]18在《體驗哲學——具身性心智及其對西方思想的挑戰(zhàn)》(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一書中認為“心智的具身性”是指人類的大腦和身體能夠與周圍的客觀環(huán)境互動影響,使人們概念化成為可能,即人們能夠根據(jù)身體體驗來概念化周圍的客觀事物,這其中當然包含靜止的客觀事物。而虛擬位移正是概念化者(說話者或聽話者)根據(jù)其自身經(jīng)歷的真實運動場景,將靜止的客觀場景概念化為虛擬位移。換句話說,虛擬位移源于人類具身體驗。認知語言學認為,人們在表達語言時是包含主觀動機的,語言表達者的心理注視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語言結構的布局[16]46-54。在描述周圍環(huán)境中的某個客觀事物時,人們傾向于把這個客觀事物看作認知上的圖形,把其依托的環(huán)境當作背景,這就是認知語言學上的突顯原則。圖形/背景很好地體現(xiàn)了運動物體的空間關系,一對在同一運動方向上的客觀物體分別充當圖形和背景。但是人們會根據(jù)心理動機的不同,調(diào)整充當圖形和背景的客觀物體。例如在“I rode along in the car and looked at the scenery we were passing through ”[3]131中,圖形和背景很容易辨認,“I”是作為圖形的事物,“the scenery”是作為背景的客觀事物。然而,在例(3)中,“the scenery”是充當圖形的事物,在人們認知上得以突顯,“I”是作為背景的事物。因而,虛擬位移表達可以看作是人們在認知上對虛擬運動主體的突顯。虛擬位移的本質(zhì)就是真實運動在靜態(tài)空間場景中的投射[17]47-56,人們分別就真實運動和靜態(tài)場景構建兩個心理空間,通過概念整合,產(chǎn)生虛擬位移這一特殊語言表達。Fauconnier[13]177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具體闡釋了延伸路徑虛擬位移的認知機制,并沒有涉及其他路徑虛擬位移的整合研究。文章將借助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論對臨現(xiàn)路徑、散射路徑和相對框架型這三種類型虛擬位移表達生成過程作出認知闡釋。
一代偉人毛澤東極具詩人氣質(zhì),其以磅礴大氣的文筆記錄了中國幾十年動蕩不安、人民飽嘗戰(zhàn)爭之苦和中華兒女開創(chuàng)新時代的歷史進程。毛澤東詩詞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藝術成就非凡[18]。毛澤東詩詞中含有大量以動寫靜的美妙的詩句。文章根據(jù)Talmy對虛擬位移的分類方式,研究毛澤東詩詞中出現(xiàn)次數(shù)相對較多的三種路徑虛擬位移。
(一) 臨現(xiàn)路徑虛擬位移
毛澤東詩詞中不乏歌頌祖國山川壯麗景象的詩篇,臨現(xiàn)路徑便是其選擇表征山川的一種方式。例如:
(4)a.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19]323
b.參天萬木,千百里,飛上南天奇岳。[19]460
c.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19]265
d.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19]134
例(4)中的詩詞均包含臨現(xiàn)路徑虛擬位移,現(xiàn)在以“一山飛峙大江邊”為例,詳細分析臨現(xiàn)路徑虛擬位移的概念整合過程(見圖2)。“一山飛峙大江邊”描繪了廬山的地理位置,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然而理解這句詩,人們需要構建4個心理空間:(1)一個是表征真實位移的輸入空間1,一個客觀物體從起點向長江邊飛去;(2)一個是表現(xiàn)靜止物體空間狀態(tài)的輸入空間2,長江和廬山客觀存在于那里;(3)類屬空間包含了一切運動的兩個必要抽象元素,運動主體和參照物;(4)整合空間包含了輸入空間1和輸入空間2中的部分元素,但同時產(chǎn)生兩個輸入空間中都不具有的既包含運動又包含靜止的層創(chuàng)結構。
圖2 臨現(xiàn)路徑整合模型
在圖2中,輸入空間1是一個真實物理位移空間,含有射體(運動主體),它沿著一定的路徑發(fā)生客觀位移,在運動的過程中存在參照物。輸入空間2中,長江充當參照物,用來描述廬山的位置,與輸入空間1中的參照點相對應。但客觀上輸入空間2缺乏運動主體,只能在概念上廬山與輸入空間1中的射體相對應。在整合空間中,從輸入空間1和輸入空間2中投射進來的元素,通過“組合”“完善”和“擴展”一系列認知操作,輸入空間1中的參照點與輸入空間2中的參照物(長江)重合,廬山也發(fā)生位移,飛到長江之濱。從而產(chǎn)生層創(chuàng)結構,既包含了廬山的位移,也表征了其靜止的空間方位。
(二) 散射路徑虛擬位移
散射路徑虛擬位移是毛澤東詩詞中出現(xiàn)較多的另一類虛擬位移。例如:
(5)a.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19]34
b.洞庭湘水漲連天,艟艨巨艦直東指。[19]10
c.滾滾江聲走白沙,飄飄旗影卷紅霞。[19]249
d.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19]247
理解例(5)中的句子,需要構建4個心理空間,以“曙光初照演兵場”為例,具體分析散射路徑虛擬位移的概念整合過程(見圖3)。
圖3 散射路徑虛擬位移
在圖3中,輸入空間1建構了一個真實運動事件,一個射體(運動主體)從起點沿著某條路徑移動,并到達終點。輸入空間2則由靜止的客觀場景構成,即“太陽”“太陽光”和“演兵場”。太陽光是從太陽發(fā)出,也就是說太陽相當于起點。我們所討論的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陽光,是觸摸不到的,也是靜止的,而不是物理學意義上太陽能。人們在認知上抽象出輸入空間1和輸入空間2的共同屬性,即“起點”“運動主體”和“終點”,這些抽象元素共同構建了類屬空間。也正是因為類屬空間的存在,輸入空間1和輸入空間2中的元素才能進行有選擇的跨空間映射。輸入空間1中的“起點”與輸入空間2中的“太陽”相互映射,輸入空間1中的“終點”對應輸入空間2中的“演兵場”,輸入空間1中的“射體”的對應物為輸入空間2中觸摸不到的“太陽光”。輸入空間1和輸入空間2中部分元素和結構有選擇地投射進整合空間,產(chǎn)生了輸入空間1和輸入空間2都不具有的層創(chuàng)結構,既描述了運動又表達了靜止的場景,人們觸摸不到的陽光本身是客觀存在的,也是靜止的,但它從起點運動到演兵場。
(三) 相對框架型虛擬位移
相對框架位移在人們?nèi)粘I钪性缫阉究找姂T,也是最直觀的一種虛擬位移。在毛澤東詩詞中,不乏包含此種類型虛擬位移的經(jīng)典名句。
(6)a.翻身復進七人房,回首峰巒入莽蒼。[19]258
b.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19]289
現(xiàn)在以“坐地日行八萬里”為例,具體分析相對框架型虛擬位移的整合過程(見圖4)。
圖4 相對框架型虛擬位移
理解這句話,也需要涉及4個心理空間,一個是輸入空間1,包含了一個真實運動事件,即一個客觀物體(射體)沿著起點向終點運動,并且存在一個參照點。輸入空間2表征了一個復雜的客觀場景。在這個場景中,既存在運動,又存在靜止。運動的是太陽和地球,而人是靜止的。同樣,人們在認知上抽象出輸入空間1和輸入空間2的共同屬性,構建了類屬空間。類屬空間包含運動主體和參照物,它決定著輸入空間1和輸入空間2跨空間映射。輸入空間1中的射體與輸入空間2中的“人”相互映射,輸入空間1中的參照點與輸入空間2中的“太陽”相互映射。在整合空間中,不僅包含輸入空間1和輸入空間2中有選擇投射進來的元素和結構,通過“組合”“完善”和“擴展”,會產(chǎn)生輸入空間1和輸入空間2各自均不存在的層創(chuàng)結構,即輸入空間2中的“人”與射體重合,“太陽”與參照點重合,靜止的人相對于太陽“日行八萬里”。
虛擬位移現(xiàn)象雖然普遍存在于人類語言之中,不同學者也從各自的理論視角闡釋這一特殊語言表達形式。文章選取的三種虛擬位移路徑相對研究較少,能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概念整合理論能為虛擬位移提供強大的認知理據(jù),文章進一步研究虛擬位移的認知機制,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虛擬位移現(xiàn)象。毛澤東的詩詞具有較高的文學和歷史研究價值。文章首先人工檢索其69首詩詞中的虛擬位移表達,再結合概念整合理論對其進行認知闡釋,揭示了偉人詩詞背后的認知機制,有助于毛澤東詩詞的理解和傳播。
[1]TALMY L.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M].New York:Plenum Press,1983.
[2]TALMY L.Fictive motion in language and ception[M].Cambridge:MI Press,1996.
[3]TALMY 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1: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Cambridge:MIT Press,2000.
[4]LANGACKER R W.Virtual reality[J].Studies in the Linguistic Sciences,1999,29(2):77-103.
[5]MATSUMOTO Y.Subjective motion and English and Japanese verb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6,7(2):183-226.
[6]TAKAHASHI K.Construal of fictive motion categories: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English and Thai[C].The 9th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ference.Seoul:Yonsei University Seoul KOREA,2005.
[7]鄧宇.宋詞中的散射虛構運動認知解讀[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70-74.
[8]范娜.英語虛擬位移中的概念整合和轉(zhuǎn)喻[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6):99-106.
[9]張輝,孫明智.概念轉(zhuǎn)喻的本質(zhì)、分類和認知運作機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3):1-6.
[10]MATLOCK T.Fictive motion as cognitive simulation[J].Memory & Cognition,2004,32(8):1389-1400.
[11]MATLOCK T.Abstract motion is no longer abstract[J].Language and Cognition,2010,2(2):243-260.
[12]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3]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4]余立祥,梁燕華.概念整合視閾下的文學文本創(chuàng)造性翻譯理據(jù):以莫言《蛙》英譯本為例[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5(4):92-96.
[15]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16]王文斌,熊學亮.認知突顯與隱喻相似性[J].外國語,2008(3):46-54.
[17]黃華新,韓瑋.現(xiàn)代漢語主觀位移句的認知理據(jù)探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4):47-56.
[18]李人凡.鯤鵬之路:毛澤東詩詞美學發(fā)展論綱[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
[19]張友平,張靜思.毛澤東詩詞全新對照譯文[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趙青
10.3969/j.issn.1673-0887.2016.04.016
2016-04-12
余立祥(1991—),男,碩士研究生。
H13
A
1673-0887(2016)04-00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