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可鎂
喜扇的文人多好藝術(shù),愛為扇配備精美的飾物,于是有了扇墜、扇袋、扇箱等文化衍生物。尤其是小巧的扇墜垂在扇頭下方,更添一道流韻之美。
宋人朱翌在《生查子·詠折疊扇》中說:“莫解玉連環(huán),怕作飛花墜。”說扇墜與扇子的關(guān)系如同夫婦一般,要形影不離才好。扇墜一般用玉、石、珊瑚、瑪瑙、象牙等雕成,長不過寸許(約3cm),重不過四錢(約20g)。
扇墜的拴法頗有講究。明代是將扇墜拴于大骨之上,被稱為正統(tǒng)拴法。但也有缺點(diǎn),如此一來便不能將折扇裝進(jìn)扇袋,大骨與小骨之間也會出現(xiàn)縫隙,讓扇骨變形。到了清代后期,扇墜大多成了玩玉之人的腰間之物,系在扇頭下的扇墜已經(jīng)很少見了。
扇袋是另一種常見的衍生物。扇袋又名扇套、扇囊,主要用于保護(hù)折扇和方便攜帶,多以錦繡制成,刺繡為多,緙絲為貴。配上精美的扣帶,便可隨身穿佩在腰帶上,取時方便又不礙事。男扇袋長約一尺(約33cm),女扇袋可小至五寸(約16cm)。如今所存的扇袋多為清代制作,民國以后中國就很少生產(chǎn)扇袋了,收藏也以研究刺繡紋樣和技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