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育兒,家家有把金鑰匙
?王芳
一
做個好家長,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而是家家有把金鑰匙。這個觀點,大多數(shù)家長是認可的??墒?,當遇到具體問題時,許多家長似乎又忘記了這個原則。他們習慣于提出一些具體的問題,同時渴望固定的答案,以便于操作。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怎么辦,晚上很晚不睡覺怎么辦,作業(yè)拖拉怎么辦,考試粗心怎么辦……我的體會是,越是有很多問題的家長,越渴求簡單明了的答案。在他們那里,孩子仿佛是停擺的機械鐘表,急需專家來配出一把鑰匙,趕緊把鐘表擰上弦正常工作。
可是,你的孩子是一個機器嗎?
是的,孩子不是機器,他們是人。人與人是不同的。比如,孩子晚上不睡這件事就有多種可能:可能白天睡多了;可能晚上碰到什么新鮮事,臨睡前興奮起來;又或者孩子本身就是個夜貓子型……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不一樣,解決辦法肯定也不同。
不要指望我會給出一個固定不變的回答,恰恰相反,我會不厭其煩地告訴家長們,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孩子,他的性格有什么特點,他的思維方式與其他孩子有何不同,他的心理發(fā)展已經(jīng)到了什么水平。
原則倒是簡單的,那就是,了解你的孩子!
可是,即使家長能很好地了解孩子,遇到同樣的問題,這次和上次的解決方法也可能截然不同。也就是說,除了了解孩子,家長還需要學會應對不同的教育情境。孩子和孩子不同,同一個家庭的教育情境還有千變?nèi)f化,你說,教育孩子怎么可能有固定的模式?
所以,我對一些所謂的家庭教育成功模式,總是敬而遠之。家里有了上名校的孩子,家長就可以出一本書介紹自己的成功經(jīng)驗??墒牵切┙逃?jīng)驗真的可以復制嗎?
家庭教育對父母的挑戰(zhàn),就在于無數(shù)的不確定性,其魅力也在此。因為,這也帶來了無數(shù)的可能性。
那正是為人父母的樂趣,以及憂慮。
好吧,親愛的家長,我知道你更加困惑了。
有小學生媽媽向我訴說,她女兒參加了一個學校組織的自我挑戰(zhàn)項目,就是在一個月內(nèi)完成寫多少大字云云。報名是自愿的,她女兒很愿意挑戰(zhàn)自己,所以參加了。眼看著項目結束日期在即,孩子似乎欠債不少。
媽媽說,如果我逼一下,孩子應該也能完成任務,可是親子沖突肯定會發(fā)生,家庭氣氛也會很緊張??扇绻湃巫粤?,會不會對孩子的意志培養(yǎng)帶來負面影響,萬一養(yǎng)成半途而廢的做事習慣,后果似乎也是嚴重的。
她和我討論,到底要不要干預呢?
我不禁莞爾。從這位媽媽考慮問題的角度可以看出,她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擁有豐富的教育理論??墒蔷唧w到自己孩子身上的問題時,她竟也有些拿捏不住了。對大多數(shù)沒有受過專業(yè)訓練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糾結,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也包括我自己。
最后,這位媽媽一定要我給出建議。
好吧,是否需要干預,取決于你的期待。如果你更看重家庭關系的和諧,可以選擇忽略孩子的這項任務;如果你認為這是磨練孩子意志的好時機,那么還是每天采取強制措施讓她完成任務。不過,不管選擇哪一種,你都會有得有失。
這位媽媽對我的回答并不滿意,她說,那么,我換個方式問你,如果你處于我現(xiàn)在的情境,你會怎么做?
我毫不遲疑地說,放棄。
因為我知道自己的孩子忍受不了重復單調枯燥的工作,她對抄寫沒有興趣。我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也了解自己。因為我也沒有耐心去天天督促,還是放她一馬大家都快樂吧。所以,教育孩子,不僅要了解孩子,還得了解你自己,尤其是明確你自己對孩子的期待。
二
你看,依我現(xiàn)在的經(jīng)驗,應對這類教育情境似乎綽綽有余??墒牵四昵?,當我新晉為媽媽時,雖然腦袋里充滿了無數(shù)教育學理論,心理學觀點,又何嘗不是內(nèi)心惶惶。
記得孩子開始上幼兒園時,因為動個不停,老師懷疑她有多動癥,建議我?guī)Ш⒆尤メt(yī)院看看。我拉著孩子一起玩游戲,看動畫片,觀察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以及持久。我發(fā)現(xiàn),遇到感興趣的事情,她可以很安靜很專注。于是,我知道孩子雖然頑皮,但是注意力發(fā)展沒有問題。她的好動甚至與我的縱容有關,因為我相信皮亞杰有關思維起源于運動的理論。
可是,被老師和同學冠以“皮大王”似乎也不利于孩子的學校生活,我還是決定干預。嘗試讓孩子參加一些能夠靜心的興趣班,比如,書法、圍棋,可都半途而廢。泥塑、剪紙等倒是學得不亦樂乎。
然后,帶她去聽鋼琴演奏會,她表示非學不可??墒?,練琴是一件多么枯燥的事,對她這樣好動的孩子,簡直就是折磨,考驗的不僅是她的毅力,更是家長的耐心。
我們需要取舍。
我那時候的境況,和上面那位媽媽現(xiàn)在的情境,又有何分別?
好吧,那時我們選擇了干預。
因為我們的期待很明確。相信音樂對孩子思維發(fā)展的益處,也相信古典音樂對孩子審美的影響,當然,還有枯燥訓練對孩子心性的磨練。
在這場學琴馬拉松中,孩子每每坐上琴凳,就一會兒這里癢,那里疼。我們稱之為“鋼琴性皮炎”。眼看著練琴時間在磨蹭中流失,親子沖突得一塌糊涂。是的,我也理解,每天練琴,當孩子端坐在琴凳上,她一定也失去了許多快樂自由的玩耍時光。
患得患失之間放棄過N次,可是一次次又撿回。
孩子堅持下來了,很多年后,孩子在音樂上甚至小有成績,她能彈能唱,還入選當?shù)刈詈玫暮铣獔F。
可是,你以為這是我們家長干預的功勞嗎?其實不然。直到小學五年級,她的樂隊指揮告訴我,女兒有完美的辨音能力,千萬不要浪費她的天分。
我才明白,其實是女兒自己在一次次放棄后又回歸。我們只不過是沒有扼殺她的興趣和埋沒她的才干。
很多時候,我都會捫心自問,我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我是說,若是當年我們沒有干預呢?又或者,我們采取了更嚴格的措施呢?
回望來時路,曾有多少糾結。
女兒大班那年,幼兒園搬遷,每天來回幾乎跨越整個城市,不得已,我們選擇寄宿。那是孩子多么難過的一年,我也一直擔心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后悔當時為何不能舉家搬遷至幼兒園附近。直到最近,看到孩子在演講中提到那段經(jīng)歷。她說,小小年紀離開父母寄宿幼兒園,確實很傷心,可正是在那里我開始了自己的集體生活。也因為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我高中時遠涉重洋求學,才毫不畏懼。
我終于釋然了。
我想說,面對教育問題,很難有標準答案。面對教育困境,那些所謂深思熟慮的理性選擇,何嘗不是一種機緣?
可是,我也想說,孩子,我盡力去了解你了,也盡力了解我自己了。并且,對你的期待,一直也很明確:只希望你不要浪費了自己的天分;盡力了,才不會后悔。
親愛的家長,對家庭教育的期待,也是同樣:雖然沒有固定模式,我們盡力了,就不會后悔。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博士)
編輯朱璐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