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原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
政治研究
網絡民主的補充功能及其完善
高原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摘要:互聯(lián)網背景下產生的網絡民主為民主注入了新形式,但其本質并不是一種新的民主模式,而是一種對現(xiàn)有民主起補充與完善功能的民主方式,是一種能夠融合理想民主與現(xiàn)實民主的新機制。網絡民主在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發(fā)揮著對現(xiàn)有民主的補充功能。與此同時,網絡民主也因網絡群體極化、集體無意識、網絡信息異化等問題存在局限性。應通過創(chuàng)造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加快網絡信息治理的法治化進程、探索網絡民主的實踐等措施完善網絡民主。
關鍵詞:網絡民主;網絡社會;網絡信息
網絡社會是我們常說的以互聯(lián)網技術為支撐而建立的社會形態(tài),是公眾基于網絡平臺相互交往交易而形成的類似于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新的社會存在。[1]網絡民主是伴隨著網絡社會的出現(xiàn)而產生的,也是網絡社會所特有的產物。因此,網絡民主通常情況下是指借助于網絡技術,以網絡空間為載體,實現(xiàn)民主的過程。從網絡民主的產生與發(fā)展狀況來看,其發(fā)展過程是一個逐漸克服不足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更是一個逐漸被政府、社會、公民接受的過程。
一、網絡民主是一種民主新形式
(一)民主的形式及精神實質
根據達爾對民主的論述,將民主分為理想民主與現(xiàn)實民主兩種形式。達爾認為,民主既是一種理想又是一種現(xiàn)實。[2]23當前,我們對民主的認識是將理想與現(xiàn)實的內容混合在一起,或者說用理想民主批判現(xiàn)實民主的不足,用現(xiàn)實民主否定理想民主的幻象。無論是理想民主還是現(xiàn)實民主,我們對民主的認識依然離不開其精神實質。民主的精神實質包括:一平等性。體現(xiàn)在地位平等性(人與人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言語表達的平等與自由;二政治參與性。體現(xiàn)在公民與政府互動,并參與政治生活,管理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事務;三權利意識。體現(xiàn)在公民應當具有使用法律賦予其權利的行為意識。而這三個精神實質最核心的部分是平等性。托克維爾曾指出,人與人之間的地位平等對社會的發(fā)展會產生重大影響,該影響要比政治措施和國家法律等產生的影響深遠得多。[3]政治參與居于其次,政府與公民形成良性互動機制,只有在這種機制下,民主的功能才能有效發(fā)揮。而確保了上面兩點,公民的權利意識才能得以培育,進而通過具體的民主行為表現(xiàn)出來。
(二)網絡民主的新特征
網絡民主是民主與網絡社會相結合的產物,自產生起就表現(xiàn)出顯著特征。這些特征可以從網絡民主的參與主體、權力結構、存在形式、組織形式以及載體等角度進行探究。網絡民主的參與主體,亦即網民之間呈現(xiàn)出平等性、交互性、自主性[4]以及多元化等特點。網絡民主所體現(xiàn)的權力結構打破了傳統(tǒng)科層制而呈現(xiàn)出扁平化特性。網絡民主的存在形式是一種虛擬化狀態(tài)[5],每個網民的存在也都是通過具體的網絡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具體呈現(xiàn)為數(shù)據信息。網絡民主的組織形式是一種以非正式化、非程序化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的,通常情況下是通過具體的網絡事件表現(xiàn)出來,具體網絡事件的發(fā)起,一種方式是自發(fā)進行的,并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來推動網絡事件的發(fā)展,比如,“大學生掏鳥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案,當經過媒體報道,并在網絡上進一步發(fā)酵后,迅速引起全國的質疑;另一種方式是門戶網站平臺就某熱點問題有引導性地讓網民參與其中,如人民網的強國論壇。網絡民主的參與形式具有便捷式、直接性特點,網民可以依據網絡的特性,隨時隨地接入網絡,參與到網絡民主當中,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伸張正義,主張權利。網絡民主的載體是處于一種無邊界的狀態(tài),網絡空間如同思維的空間一樣巨大,無邊無際、難以想象,因此,民主與網絡的結合,征求民意的范圍也就更加廣泛。
(三)網絡民主是融合理想民主與現(xiàn)實民主的一種新機制
網絡社會的特性以及網絡民主的特征也就決定了網絡民主是一種融合了理想民主與現(xiàn)實民主的新機制。從理想民主的角度來說,達爾將理想民主過程的標準概括為有效的參與、投票的平等、充分的知情、對議程的控制等方面。[2]33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以下簡稱《統(tǒng)計報告》),截止2015年12月30日,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達6.88億人,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6.20億人,手機上網使用率高達90.1%。[6]數(shù)據顯示,移動互聯(lián)網已占主導,網民能夠隨時隨地參與網絡平臺的討論,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這使得網絡民主的有效參與得以實現(xiàn)。網民在網絡的另一端,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彼此的地位是平等的,保證了網民能夠平等地表達觀點,同時,網民對于網絡平臺上已有的代表性觀點也會進行理性批判與認可接受,這與“投票的平等”在意義上是一致的。網絡社會又稱信息社會,網絡信息資源極其豐富,《統(tǒng)計報告》指出,截止2015年12月30日,我國網站總數(shù)423萬個,網民對信息的獲取要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網民對所要討論事項的信息掌握也相對以前要充足得多,這體現(xiàn)了充分的知情標準。在議程的控制上,一方面,網絡民主通常是由新意見領袖通過網絡拋出某個問題而進行網絡動員引起的;另一方面,網絡民主是由門戶網站平臺就某個熱點話題開設專門論壇而實施的。網絡社會是現(xiàn)實社會在互聯(lián)網空間的延伸,從現(xiàn)實民主的角度來說,網絡民主也應當是現(xiàn)實民主的一種延伸,雖然這點并沒能達成共識,但網民的政治參與性與公民的政治參與性在本質是一致的,即都希望在政治領域中能有自己的話語權。
二、網絡民主的補充功能分析
(一)網絡民主的政治價值
民主與網絡社會的結合,是對代議民主的補充,也是對直接民主的完善,助推著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傳統(tǒng)社會,公民的政治參與功能相對較弱,究其原因主要是空間距離的阻隔[7]和參與路徑的狹窄。然而,在網絡社會的大背景下,因網絡的特性——時空分離,打破了空間距離的阻隔,也拓寬了參與路徑,網民能夠平等且直接地參與政治生活。政府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就某個法律的制定、政策的實行等廣泛征求網民的意見。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公布的數(shù)據,網民的普及率達50.3%,而且該趨勢每年都在上升。顯然,這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掌握民意、把握動向。網民可以通過網絡將個人的意見通過網絡平臺直接反映上來,該平臺如同哈貝馬斯所論述的公共領域,即一個居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公民自由討論公共事務和參與政治活動的公共空間。網絡民主不僅能塑造哈氏的公共領域,同時又因網絡特性而打破公共領域的主體即公眾輿論之中堅力量的公眾規(guī)模的限制[8],還凸顯了網絡民主的時效性功能,比如,網曝“山東平邑縣警察路邊打牌”事件,該事件發(fā)生于2015年10月24日,10月26日平邑縣交警大隊就給出了處理結果并公布于眾??梢姡W絡民主的存在督促著政府及時有效行政。同時,網絡民主能降低大規(guī)模組織人員討論而支付的成本,也超出了傳統(tǒng)意義上對公共領域平臺的運用。網絡民主是在平等的網絡對話環(huán)境中進行的,這有助于現(xiàn)有民主在營造平等環(huán)境方面進行社會引導,能夠有效遏制政治參與的非均衡化發(fā)展的勢頭。主體的平等對于社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網絡社會中,每個人都平等地處在某個網絡節(jié)點上,對于參與政治生活有著自己的主動權,這點對公民平等意識的培育與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也在悄無聲息的進行中。把握住了平等也就把握了民主的精髓,實踐了平等也就是實踐了民主的要義。
(二)網絡民主的經濟價值
網絡作為一個巨大的市場,人們參與市場活動的時候會帶有一些信念和期望[9],這種信念和期望是網絡民主精神的一部分,比如平等自由的觀念、依據規(guī)則行事等。一方面,網絡經濟的繁榮根源于平等自由等網絡民主的精神實質。網絡技術的興起與發(fā)展給全球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業(yè)契機,一個個網購平臺的塑造,一家家網店的建立,一個個網絡購物者的光顧,可謂是一片繁榮的網絡經濟景象,也許我們沒法像看到實體經濟那樣具體,但一組組數(shù)據可以顯示,阿里巴巴每年“雙十一”購物節(jié)的銷售量都讓我們感到震驚:2014年571億元,2015年912億元。對于網絡經濟的發(fā)展而言,雖然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功不可沒,但最為重要的是公民能夠平等自由地進入網絡平臺而參與到網絡經濟活動當中??梢?,網絡民主所能釋放的經濟活力是難以想象的。另一方面,網絡經濟的發(fā)展也有助于對平等、自由等觀念的培育,進而有助于網絡民主的實踐。網絡是個開放的平臺,作為新媒介的重要載體,比如羅伯特·洛根指出,互聯(lián)網縮小消費者和生產者差異的貢獻大,因而互聯(lián)網靠不平等的商務慣例剝削消費者就比較少。[10]因此,也就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在互聯(lián)網上購物,平等的觀念會在經濟活動中逐漸增強。同時,麥克盧漢也證明了電力技術的效應包括政治經濟活動的非集中化與民主化、信息的運行成為創(chuàng)造財富的手段。媒介即訊息。[11]網絡經濟行為是在平等、誠信的基礎上完成對信息的運用,平等與誠信也就顯得特別重要,這與網絡民主內涵的價值是一致的。
顯然,這兩個方面,即民主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經濟推動民主的實踐,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原理也是一致的。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在經濟方面獲益顯著,這也激發(fā)了人們的民主意識,懂得利用法律賦予的權利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也懂得通過一定的平臺伸張正義、主張權利,網絡民主也就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凸顯其價值。
(三)網絡民主的社會價值
網絡民主所能釋放的社會價值似乎是比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價值更難以衡量,但社會價值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是不言而喻的。一是網絡民主有助于和諧網絡社會的構建。網絡暴力、網絡謠言的存在,給網絡社會的和諧構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脅。缺乏理性認知與判斷,是威脅網絡社會和諧的主因所在。加強網絡民主的發(fā)展,培養(yǎng)公民的理性思維與認知判斷能力,便凸顯其重要性。二是網絡民主有助于提高我國公民意識與民主的適應性。密爾指出,“政治制度又必須適應現(xiàn)有人們的能力和特點”[12]。對網絡民主的推進也許并不是刻意在進行,但其發(fā)展卻是存在的。能力與意識相關聯(lián),公民的權利意識、民主素養(yǎng)等逐步提高,公民的民主化得以訓練,公民的能力也會得以提高并施展。三是網絡民主有助于奠定實現(xiàn)網絡社會期望的價值基礎。網絡事件的發(fā)生,通常是與現(xiàn)實相關聯(lián)的。很多網絡事件在喚起人們同情心的同時,也在拷問著人們的心靈,不禁要問:“這個社會到底是怎么了?”比如,畢節(jié)4位兒童自殺事件,通過網絡平臺,很多人參與到該事件真相的調查與跟蹤。這樣的悲劇,一次又一次撞擊和拷問著社會。網絡讓更多的網民關注中國的問題。在這高速發(fā)展、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對很多突發(fā)事件而言,都沒能給我們國家充足的時間來做好預防,更不用說是妥善的解決措施了。對此,我們更應當理性看待。
三、網絡民主的局限性分析
(一)網絡民意存在偏離真實性的可能
“群體極化”現(xiàn)象在網絡社會的表現(xiàn)最為突出,其根源在于網絡事件的背后誘因能夠在短時間內喚起網民的同情,從而紛紛得到網民的支持,即便是存在不同的聲音,也會泯滅在茫茫的網絡空間當中,而不被網民所關注。勒龐指出,群體總是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在某些既定條件下,聚集成群的人,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群體心理,受群體精神統(tǒng)一定律的支配。[13]這個群體精神統(tǒng)一定律就是群體無意識。比如,網絡大V、新意見領袖在主導著網絡輿論的走向。我國的網民群體不但龐大,而且組織的效率極高,網絡的即時特性很容易就某個事件將利益相關群體通過網絡平臺(空間)組織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極有可能存在著兩種情況,要么是網民的非理性表達;要么是過于理性以致于達到瘋狂的狀態(tài)。因網絡的匿名性特有屬性,使得網絡社會成為無理性行為的肥沃土壤,網民毫無顧忌地進行網絡行為勢必會給其他網民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比如,人肉搜索給他人的隱私構成威脅。理性的瘋狂在網絡社會中也有所體現(xiàn),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沉默的漩渦”,大家甚至會密切關注著某事件的發(fā)展,但都會選擇保持沉默,任由該事件惡化,只要有人打破沉默的局面就會給事件帶來積極的影響,可結果就如同倒在馬路上的老大爺無人攙扶一樣,他們都在思考著事件背后的利益漩渦。這種冷漠的態(tài)度,對網絡民主的推動是極其不利的。然而,倘若某事件對大部分利益群體存在威脅的時候,情況會截然不同,比如,“拐賣兒童判死刑”的帖子,一時間爆發(fā)為網絡熱點問題,“拐賣兒童判死刑”成為熱點詞匯。從朋友圈轉發(fā)主體來看,大部分都是已婚媽媽,她們構成了利益相關者群體。在風險社會中,她們的利益受到潛在的威脅,迫切需要表達她們的利益訴求,因此,被數(shù)次刷屏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網絡民主的信息基礎存在異化的風險
在網絡社會中,網絡信息的異化已成常態(tài),主要有以下五種類型:一是網絡信息的壟斷。該異化類型使得大部分網民所能接觸到的核心信息量極少,而這部分信息通常是被具備操控技術能力的人或技術水平高的人等掌控著,這也就造成了所謂的信息鴻溝、數(shù)字鴻溝的出現(xiàn)。二是網絡信息兩極化發(fā)展。信息富人與信息窮人分層,不利于網民公平地接觸網絡信息。三是網絡信息的碎片化。該異化類型使得網民所掌握的信息不完整、不系統(tǒng),勢必會造成對網絡事件的來龍去脈缺乏全面了解,在這樣的基礎上做出的判斷則很難保證其準確度。四是網絡信息爆炸。鋪天蓋地的信息混雜在一起,真假信息難辨、有效信息難尋,這使得網民捕捉更加真實有效的信息難度加大、成本增加,這就導致了與網絡的快捷性之間張力的存在。五是網絡信息傳播容易失真,甚至呈現(xiàn)夸張之勢,同時,網絡謠言也層出不窮,這都使得網絡信息的可信度受到質疑。
網絡民主不同于傳統(tǒng)的民主,網絡民主的表達主要是通過網絡媒介傳達聲音,這凸顯了信息對網絡民主的重要性,可以說,信息構成了網絡民主的基礎與核心部件。因此,網絡信息的異化,必然會使網絡民主難以民主。
另外,網絡民主本身存在的問題也不利于網絡民主的發(fā)展。對網絡民主的有意引導,甚至操縱,出現(xiàn)民主異化現(xiàn)象,這使得網絡民主真實性、有效性受到質疑。但是任由網絡民主自由發(fā)展而不進行引導,則又難以實現(xiàn)網絡民主所要達到的目的。因此,網絡民主有一種“被訓練化的民主”之稱。
四、完善網絡民主的路徑選擇
(一)創(chuàng)造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
一是培育網絡社會信任。當前,網民的政治不信任是明顯現(xiàn)象。[14]信任會產生行為依賴,而網絡社會作為一種陌生人社會,這就凸顯相互信任的重要性。網絡各主體要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進行網絡行為。正如迪克所說,“線下的規(guī)則也應該在線上有效”[15]。網絡各主體在遵守已有法律的基礎上發(fā)揮各自的獨特優(yōu)勢,政府按照法律規(guī)則執(zhí)法、互聯(lián)網運營商按照企業(yè)規(guī)則經營、公民個人按照道德準則上網,多方合力共同維護網絡秩序,以網商行為帶動信任機制的培育。目前,網絡經濟異常繁榮,各大網商平臺“惡評機制”對經濟行為起到一定的監(jiān)督作用,評價等級成為顧客決定購買與否的主要參考。這種經濟行為可以為網絡社會信任機制的培育提供經驗借鑒。網絡輿論輿情的引導,對于形成良好的網絡社會風氣是至關重要的。加強電子政務引導輿情機制建設,及時定期有效公開常規(guī)政務信息,尤其是在遇到突發(fā)事件時,更應當發(fā)揮網絡新媒體的優(yōu)勢,及時公開事件的具體情況,以免小道消息滿天飛。此外,利用網絡輿論引導網絡群體行為,以免網群失去理性或意識而造成“群體極化”,預防惡性網絡群體事件的發(fā)生。
二是塑造網絡民主文化。雖然我國民主文化的根基相對比較薄弱,但民主文化的存在并發(fā)揮效力,早已成為民主生活的共識。網絡民主文化因網絡的虛擬特性,使得我們似乎觸摸不到其存在,但網絡具體的行為表現(xiàn)已經流露出其本質。通過網絡發(fā)展民主有助于彌補我國薄弱的民主根基。網絡空間內表達的平等與自由,網民通過公共平臺與政府互動,通過網絡行為維護自身權利凸顯了權利意識的提高以及維權的網絡渠道的便捷。在塑造網絡民主文化的過程中,公共理性與批判精神也得以培育。然而,平等與“數(shù)字鴻溝”之間的張力、權利意識與網絡舉證困難之間的張力、“網民與政府互動”與“政府冷落和忽視”之間的張力卻普遍存在著,如何縮小張力之間的距離,事關塑造網絡民主文化的成敗,具體化解張力的措施在后文有所論述,比如,技術普及、網絡立法以及政府與公民互動平臺的建立等。因此,我們應當看到,塑造網絡民主文化的機遇與挑戰(zhàn)是并存的,把握機遇、克服挑戰(zhàn),夯實民主的立足根基。
(二)加快網絡信息治理的法治化進程
一是加快制定與網絡信息安全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保護信息安全?;ヂ?lián)網不是法外之地?;ヂ?lián)網空間作為新興的領域,一開始就應當高度重視其發(fā)展,通過互聯(lián)網相關法律的立法,為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規(guī)范互聯(lián)網空間領域的行為。隨著互聯(lián)網經濟的發(fā)展,網民的個人信息也越來越多地呈現(xiàn)在網絡平臺內,這就凸顯了網民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信息安全與隱私,也就構成了互聯(lián)網普及之后所面臨的最為棘手的問題,采取法制手段對信息安全與隱私進行保護是至關重要的舉措,應當加快推進互聯(lián)網的立法工作,制定《電子證據法》或在《電子證據法》內加大電子證據的篇幅,對于緩解權利意識與網絡舉證困難之間的張力效果顯著。此外,網絡運營商應承擔起信息隱私保護的社會責任。
二是加快制定與網絡信息公開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維護信息權益。信息是行動的基本因素。[16]在網絡時代,信息便是財富,有效信息的獲得,能夠進一步縮小因信息鴻溝引起的社會不公。信息之重要與信息之亂象形成鮮明對比,而與網絡信息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又缺乏,因此,應當加快推進相關立法工作。依據法律法規(guī),政府應當及時公開有效信息,增強信息鏈條的供應,避免信息片段化、瑣碎化,最大限度降低對信息的誤解;網絡運營商應當多渠道提供網絡信息,并將信息歸類,以有效應對信息爆炸帶來的獲取信息成本過高的問題,普及科技知識以提升網民的網絡技術水平。技術水平是網絡時代獲取信息至關重要的能力之一。技術壁壘、技術鴻溝的普遍存在,關鍵原因就在于公民掌握網絡技術的能力普遍偏低,這造成了技術富有者的信息富足,技術貧窮者的信息貧困。提升技術能力,便起到緩解平等與“數(shù)字鴻溝”之間張力的作用。
(三)推進網絡民主的實踐
一是多方合力、共同作為。民主不是單方面的民主,而是一種多方參與并互動的過程,網絡民主亦是如此。首先,政府應當接納網絡民主,關注網絡輿論的走向,積極采納網絡諫言,并通過互聯(lián)網征求意見等,政府以網絡為依托與其他主體形成一種互動機制。其次,社會應當適應網絡民主,網絡民主是民主與網絡社會的結合,兩類不同的事物結合在一起,總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排斥現(xiàn)象,這就需要社會慢慢適應,慢慢消解。再次,互聯(lián)網運營商應擔起為網絡民主建造網絡平臺并維護平臺有效運行的責任,比如,各大門戶網站構建網絡社區(qū)論壇(BBS),制定一定的參與論壇的規(guī)則,使更多的網民能表達他們的觀點、看法。最后,網民應當理性參與網絡民主,網民通過網絡表達而進行的政治參與越來越走向理性化[17],適當理性地表達,并遵守網絡平臺的具體規(guī)定將成為網絡社會生活的趨勢。
二是推動網絡民主的制度化建設。網絡民主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于缺乏制度化機制,尤其是程序機制,這是由網絡的即時性等特性決定的。當前,我們處在“移動互聯(lián)網+自媒體”相互交融的時代,人們隨時都能夠通過微博、微信以及其它網絡平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其最大的優(yōu)勢所在。如何推進網絡民主的制度化建設,重點在于加強網絡平臺的規(guī)則建設。網絡社會是一個陌生人社會,必須要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來參與網絡行為,對于違反平臺規(guī)則的網民應給予相應的網絡處罰,比方取消會員資格等,對于涉及違法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對于“網絡實名制”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爭議的焦點??墒┬蟹诸I域試點工作,為全面推進實名制做好先行試驗以累積經驗。如,設定某一類網絡板塊,作為網絡公共空間,在該空間內實行實名制,以此來檢驗實名制的可行性。
五、結語
無論是從理論角度還是實踐角度,現(xiàn)有民主的困境是傳統(tǒng)方法難以解決的,同時,民主的價值又促使著我們不得不尋求新的方法來擺脫現(xiàn)有民主的困境,這些認識均達成了共識。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網絡民主伴隨著社會需求而形成并發(fā)展。網絡平臺能夠為現(xiàn)有民主提供一種新的語境、氛圍,而這是傳統(tǒng)方法難以做到的。從網絡技術與民主的融合所呈現(xiàn)的發(fā)展態(tài)勢來看,網絡民主的前景是樂觀的,網絡民主極有可能解決現(xiàn)有民主的諸多困境。
網絡民主自產生就凸顯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其運行的有效性以及適應性。亨廷頓指出,“各國之間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們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們政府的有效程度?!盵18]適應性是與排斥性相對的,網絡民主是融合理想民主與現(xiàn)實民主的新機制,這一新機制使得現(xiàn)實民主增添諸多實用價值。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網絡民主均在培育著民主的精神實質,這個過程是相互的,既促進民主的發(fā)展,又促進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完善。
網絡民主作為現(xiàn)有民主的一種輔助手段,其在有效發(fā)揮作用的同時,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民意、信息等真實性會受到質疑,構成發(fā)展網絡民主道路上的最大阻力。如何化解這個問題是我們共同期待的。網絡發(fā)展的不確定性、未知性等,使得對該問題的探討始終處在一種動態(tài)之中,“前一分后一秒”都有可能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狀態(tài),因此,除了給定的路徑選擇之外,更多的選擇還在路上,亦即網絡發(fā)展所處的階段不同,路徑選擇也會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 張華.當代中國公權力網絡監(jiān)督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3:99.
[2] 羅伯特·A·達爾.論民主[M].李風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陳瑋,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2.
[4] 郭小安.網絡民主的概念界定及辨析[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9(3):26-27.
[5] 趙春麗.近年來國內學術界關于網絡民主研究的綜述[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42.
[6]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2016-01-22).http://tech.sina.com.cn/i/2016-01-22/doc-ifxnuvxh5133709.shtml.
[7] 鄒靜琴,吳法.網絡民主的民主屬性和政治價值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85.
[8] 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wèi)東,王曉玨,劉北城,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2.
[9] 大衛(wèi)·伊斯利,喬恩·克萊因伯格.網絡、群體與市場——揭示高度互聯(lián)世界的行為原理與效應機制[M].李曉明,王衛(wèi)紅,楊韞利,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427.
[10] 羅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M].何道寬,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22.
[11]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24.
[12] 約翰·密爾.代議制政府[M].汪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3.
[13]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3-4.
[14] 張明新.參與型政治的崛起——中國網民政治心理和行為的實證考察[M].合肥: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142.
[15] 簡·梵·迪克.網絡社會——新媒體的社會層面:第2版[M].蔡靜,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138.
[16] 黃少華.網絡社會學的基本議題[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36.
[17] 王君玲.網絡社會的民間表達——樣態(tài),思潮及動因[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171.
[18] 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劉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
[責任編輯:鄭繼湯]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of Network Democracy and Their Perfection
GAO Yuan
(Graduate School,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Network democracy has injected a new democratic form for democracy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However,its essence is not a new democratic model,but a democratic style which supplements and improves the functions of current democracy,and a new mechanism of blending ideal and realistic democracy. Network democracy has played supplementary functions to realistic democracy in political,economic, social and other fields. At the same time,network democracy also has many limitations because of the network group polarization,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the issues of network information alienation and others. Network democracy should be improved by creating a good network environment,speeding up the legalization process of network information governance,exploring practice of network democracy and so on.
Key words:network democracy;network society;network information
收稿日期:2016-01-25
基金項目:北京鄭杭生社會發(fā)展基金會·完美中國有限公司特設博士項目(14ZHFD11)
作者簡介:高原(1985-),男,山東臨沂人,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2014級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yè)博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199(2016)02-00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