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香
6月14日晚,長沙一對夫妻吵架,沖動之下,丈夫將只有2個月大的兒子重重地摔在地上,孩子當場停止了呼吸;6月15日,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一名急診醫(yī)生被其護士長前妻靜脈注射氯化鉀致死。兩天之內,便發(fā)生兩件因沖動而釀成悲劇的事件,讓人痛心。
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是一個人有教養(yǎng)和成熟的表現。然而,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些人非常容易失控,有時是情緒,有時是行為,或者為一點小事而大動干戈、大發(fā)脾氣,或者在吵嚷和爭執(zhí)中做失去理智的舉動,甚至鑄成大錯、遺憾終生。
心理學家認為,沖動是一種行為缺陷,它是指由外界刺激引起,突然爆發(fā),缺乏理智而帶有盲目性,對后果缺乏清醒認識的行為。那名醫(yī)生與護士長前妻之間的矛盾,又一次印證了“沖動是魔鬼”這句話,如果雙方能夠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就不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后果。那么,該怎樣緩解和避免沖動行為的發(fā)生呢?
一是日常加強人格修養(yǎng)。雖然行為沖動是一種人格特征,可能有先天因素,但是經過有意識的自我練習和刻意矯正,還是能夠改變的。比如閱讀一些散文類的文學書籍、養(yǎng)花養(yǎng)鳥、參加一些高雅的文藝沙龍、進行瑜伽、太極拳、八段錦之類的練習等,通過持續(xù)性的自我矯正,有助于達到修養(yǎng)性情的目的。
二是注意相關知識的學習。自己或者家人注意搜集這方面的學習材料和真實案例,每日進行案例復習,給自己敲響警鐘。同時學習相關心理知識,明白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處于什么樣的境地。再有就是對自己可能發(fā)生的沖動行為進行模擬演練,設想自己怎樣化解沖動行為,既給自己一個警示,也給自己一個暗示,長期學習后,自己控制沖動的能力就會增強。
三是與親友約定一個暗號。知道自己容易失控沖動做出傻事,就盡快在親友幫助下約定一個暗號,這個暗號必須有警示作用,比如“蝎子來了”、“要地震啦”等。每當自己將要失控時,不管是誰喊出這個暗號,自己就要像受到雷擊一樣,立即找地方坐下平復情緒,等情緒平復了再處理剛才的事情。暗號控制法是強制性的,自己必須做到,這也要在平時的學習和練習中加以強化。
四是每次都要書面反省。自己每次發(fā)生沖動行為后,不管有沒有造成不良后果,都要進行反省,把自己關在一間房子里,思考一下原因,復習一下以前做過的類似事情,演習幾遍正確的應付方式,同時把這些內容寫在一個專用的本子上,放在醒目位置警示自己。
五是給自己一個適當的懲戒。發(fā)生沖動行為后,在親友幫助下給自己一個適當的懲戒,比如餓一頓、罰站1小時、跑步5公里等。同時可以使用心理治療當中的厭惡療法,把一個結實的皮筋套在手腕部,看到它或者想起來就彈自己一下,以能忍受的疼痛為標準,不痛就重來一次。長期做下去,就會在心里留下不能沖動的暗示,最終形成良好的矛盾應對模式。
六是向心理治療師尋求幫助。心理治療師可以通過認知療法改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角度和應對方式,逐步改變容易沖動的現狀,也可以運用意象對話技術挖掘自己沖動行為的心理根源,在潛意識層面解決自己的失控情緒和沖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