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成龍
中國俗語有“肥人氣虛,瘦人血虛”的說法。從中醫(yī)理論上說,胖人大多陽氣偏虛,體內有痰有濕,動作較緩,不大喜歡活動,活動時容易肢體疲乏困重,這類人容易罹患動脈硬化、中風、冠心病等疾病。瘦人則往往陰虛火旺,敏捷好動,有時容易亢奮沖動,易患失眠、口腔潰瘍等疾病。
該怎么調理呢?針對不同體型的人們,應采取不同的養(yǎng)生方法。
胖子需補氣:早晨常拍手
手是陽氣的大本營。早上旭日東升,天地間的陽氣開始升騰,這時拍手可以振動陽氣,促進陽氣的升發(fā),疏通全身的氣機。
怎么拍呢?也有講究。十指分開,手掌對手掌,手指對手指,均勻拍擊,切記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開,以免拍手過度造成淤血。開始可以輕拍,以后逐漸加重。以自己的雙手能承受為度,但不能太輕,否則起不到刺激手掌穴位和反射區(qū)的作用。
除了最基本的手掌對拍外,還可以左右掌背互拍、左右手虎口對拍等。不要小看這些小動作,每一個小動作都對準了一個或幾個重要的穴位和反射區(qū)。刺激它們,就能打通經絡,保證氣血的通暢。
瘦子要補血:晚上泡腳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受:人冷先冷腳。為什么寒冷總是從腳開始?因為腳是陰血的大本營,腳一冷,血液循環(huán)就會放慢,所以,這個地方就比別處容易感受到冷。
人體上最重要的3條經脈(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都匯集于腳,它們擔負著化生氣血、溫煦滋養(yǎng)及貯藏血液的功能,如果腳部的血液流動緩慢,腎、肝、脾的功能受到影響,整個人體的血液生成不足或血液運行不暢,就會導致機體供血不足、生理機能失調、出現疲憊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等癥狀。
晚上19~21點,是腎經氣血最弱的時候,這個時候用40℃左右的水泡腳是補充氣血極好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晚飯后的半個小時內不要泡腳,因為吃飯后,人體的血液大部分都流向了消化系統(tǒng),此時泡腳,本應流向消化系統(tǒng)的血液就會流向下肢,使消化系統(tǒng)沒有足夠的動力來消化食物,導致消化不良。此外,泡腳時讓水到達小腿處最好,至少要沒過腳踝。泡腳時間并非越長越好,應以腳背泛紅、身體微微出汗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