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娟
提起“薄荷”,會讓人覺得有種獨特清香味道和冰冰涼涼的感覺,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薄荷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食物、甚至是一種藥物。薄荷是我們用的牙膏、漱口水、沐浴露、洗發(fā)水和我們喝的飲料、吃的糖果的主要成分。以薄荷提取物薄荷腦、薄荷油為主要成分的藥物也有很多,如藿香正氣水、止咳糖漿、潤喉片等,外用藥如清涼油、風油精、花露水等
薄荷的原名出自希臘神話。冥王哈迪斯(Hades)愛上了美麗的精靈曼茜(Menthe),冥王的妻子佩瑟芬妮(Persephone)十分嫉妒。為了使冥王忘記曼茜,佩瑟芬妮將她變成了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長在路邊任人踩踏??墒莾刃膱詮娚屏嫉穆缱兂尚〔莺螅砩蠀s擁有了一股令人心曠神怡的清涼和芬芳,越是被摧折踩踏就越濃烈。雖然變成了小草,她卻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人們把這種草叫薄荷(Mentha)。羅馬人與希臘人都很喜歡薄荷的味道,在節(jié)慶時,他們還會把薄荷編織成花環(huán)佩帶在身上。埃及人則有把一包包薄荷與大茴香、小茴香充當賦稅的做法。下面,本文就詳細談談薄荷這一味食藥兩用的植物。
薄荷是經衛(wèi)計委批準的“食藥兩用”物品
薄荷,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以江蘇太倉、江西吉安產者著名,我國薄荷產量居世界第一位,薄荷是國家衛(wèi)計委批準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民間很早就將鮮薄荷作為蔬菜食用,自唐代開始作為藥用。薄荷,味辛性涼,歸肝、肺經,有疏風散熱、辟穢解毒的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薄荷,辛能發(fā)散,涼能清利,專于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疬、瘡疥為要藥?!北『傻闹饕煞譃閾]發(fā)油,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薄荷油,另含有黃酮類、氨基酸以及其他成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薄荷具有鎮(zhèn)痛止癢、抗病毒、殺菌、保肝利膽、擴血管、興奮中樞神經等作用。薄荷歸肺經和肝經,一般中藥歸經就是指這一中藥對某臟腑經絡的病變起著主要或特殊作用,由此可見,薄荷主要對肺經和肝經的疾病有特殊作用。
薄荷歸肺經可治療風熱頭痛、干咳、蕁麻疹
肺經,我們可以理解為呼吸系統。薄荷是辛涼解表的代表藥,常用的中成藥如:銀翹解毒軟膠囊、桑菊感冒片中,即含有薄荷成分,用于治療外感風熱之頭痛、發(fā)熱、口干、咽痛、微惡風寒等癥,常和金銀花、連翹、牛蒡子等共同使用。薄荷配伍桑葉、桔梗、甘草可治療風熱咳嗽,癥見干咳無痰或痰黃稠,或發(fā)熱,汗出惡風,口干咽痛,鼻流黃涕,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等。薄荷有清利咽喉作用,配伍胖大海、玉蝴蝶、羅漢果可治療慢性扁桃體炎、咽喉腫痛、聲音嘶啞、慢性咽炎等癥。
此外《黃帝內經》講肺主皮毛,肺與皮毛相互反饋、相互影響,很多皮膚病可以通過調理肺來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常因肺氣不足,風邪挾寒、熱之邪入侵,客于肌表,致使肺氣郁閉,宣發(fā)失常而發(fā)為皮疹和瘙癢,治宜宣肺祛邪,若為風熱之邪,可用薄荷配伍防風、蟬蛻、紫草、白鮮皮等治療。痤瘡屬中醫(yī)“肺風粉刺”之范疇,也多與肺受風熱之邪侵襲有關,可用薄荷配伍蒲公英、桑白皮、地丁、連翹等治療。
薄荷入肝經可疏肝解郁明目清火
薄荷也可入肝經,中醫(yī)認為的肝經除了對應消化系統的肝膽疾病外,也包含了一部分神經內分泌系統疾病,因為 “肝主情志”。中成藥“逍遙丸”中薄荷的功效為疏肝解郁,配伍柴胡、白芍、當歸等疏肝理氣,養(yǎng)血調經,可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薄荷有清肝火的功效,可配伍菊花、夏枯草、草決明治療目赤腫痛、麥粒腫等目疾。薄荷和玫瑰花、白梅花、佛手等疏肝解郁之品同用,可緩解緊張情緒,減輕壓力。
薄荷的主要成分為揮發(fā)油,因此薄荷入湯劑不宜久煎,若薄荷代茶飲,不宜用沸水沖泡。薄荷性涼,不可過服、久服,陰虛血燥、表虛汗多者不宜使用,孕產婦不宜進食薄荷。
在夏天,若被蚊蟲叮咬,皮膚紅腫疼痛時,可以用新鮮薄荷葉揉碎后敷于腫脹患處。薄荷水置于冰箱冷藏后,可用作夏天皮膚曬后的緊急修復鎮(zhèn)靜。用薄荷、艾葉煎水洗澡, 可預防痱子。
薄荷茶飲小方
1.薄荷6克、滑石15克、甘草5克,共研細末,日服兩次,適于中暑煩渴、頭昏、小便赤澀。
2.薄荷6克、杭白菊15克,泡水代茶飲用,適用于偏頭痛,目赤腫痛等目疾。
3.薄荷6克、玫瑰花5克,泡水代茶飲,可疏肝解郁,緩解壓力,平穩(wěn)情緒。
4.用鮮薄荷葉揉爛成團,在雙側迎香、合谷穴揉擦半分鐘,每日三次,可以預防感冒。
5.薄荷10克、細辛3克、腫節(jié)風15克、冰片0.2克研末混合,牙痛時用干凈藥棉蘸少許,塞于牙痛對側鼻腔內,5-10分鐘牙痛自止。
6.薄荷粥:鮮薄荷30克或干品15克,清水1000毫升大火煮開后小火煮10分鐘,冷卻后撈出薄荷,留汁。用150克粳米煮粥,待粥將成時,加入薄荷水,根據個人喜好酌量加入少許冰糖,煮沸即可食用??汕逍拟?,疏風散熱,增進食欲,幫助消化。
(編輯/李寧 校對/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