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煒 姚春麗
西安市第三醫(yī)院(西安 710003)
?
降壓方聯(lián)合雷米普利片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病64例
鄭煒姚春麗△
西安市第三醫(yī)院(西安 710003)
目的 :觀察自擬降壓方配合應用雷米普利片治療肝陽上亢型原發(fā)性高血壓病臨床療效。方 法:將127例符合病例選擇標準的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63例和治療組64例。兩組患者均給予口服雷米普利片2.5mg/次,1次/d,晨起口服,治療組在口服雷米普利片的基礎上加服自擬降壓方,1劑/d,早晚各服1次,兩組患者均口服藥物1個月始為1個療程。結果:治療組顯效率76.56%,對照組顯效率52.38%(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96.84%,對照組總有效率71.43% (P<0.05)。兩組舒張期血壓與收縮期血壓在治療開始以前與治療后進行比較(P<0.05)。結論:降壓方配合雷米普利片治療肝陽上亢型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療效較佳。
主題詞高血壓/中西醫(yī)結合療法@降壓方雷米普利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加,高血壓病的發(fā)病率也逐漸增多。中國慢性疾病及危險因素監(jiān)測報告顯示,我國高血壓病流行率由2004年25%上升到2010年的33%[1]。高血壓病參與多種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所以有效控制血壓顯得非常重要。由于高血壓病需要長期服用降壓藥,患者長期服用西藥,副作用較大,近年來我們在使用雷米普利片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的基礎上,配合自擬中藥降壓方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病64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導如下。
臨床資料將我院和西安市碑林區(qū)中醫(yī)醫(yī)院2012年3月至2016年4月中醫(yī)辨證為肝陽上亢、西醫(yī)診斷為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患者,共127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觀察組。治療組64例,包括男性32例,女性32例;年齡最大66歲,最小的36歲,平均年齡53.5歲;病程最長16年,最短4月,平均6.5年。對照組63例,包括男性62例,女性61例;年齡最大的64歲,最小的37歲,平均52.7歲;病程最長的17年,最短5月,平均5.9年。這兩組患者無論是在病程、性別還是年齡,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
納入及排除標準觀察患者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關于高血壓病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屬于《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肝陽上亢型;患者都為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患者;患者都符合有關知情同意的原則,而且患者的病程>3個月。排除伴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繼發(fā)性的高血壓病患者。
治療方法病人在開始實驗以前兩周停用降壓藥和對血壓有可能引起影響的藥物,治療開始以后,每天測量血壓3次,使用平均數值作為治療后的血壓。在治療的期間,兩組患者均給予口服雷米普利片2.5mg/次,每日1次,晨起口服,治療組在口服雷米普利片的基礎上配合服用自擬降壓中藥,處方組成為夏枯草、天麻、梔子、杜仲、牛膝、黃芩、桑寄生各10g,鉤藤(另包后下)、丹參各12g,石決明20g,早晚各溫服1次,參與觀察病人都是服藥1個月作為1個療程,進行治療1個月以后,再觀察臨床效果,治療中間,保持適度運動,低鹽飲食,并保持低脂飲食,避免情緒波動。
療效標準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確立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有了明顯的改善,舒張期血壓下降≥1.33kpa,并且到了正常范圍,或舒張期血壓雖未能降到正常范圍,但是下降≥2.67kpa;有效:患者癥狀和體征有了改善,雖然舒張期血壓下降<10mmHg,但是已經降到了正常的范圍,或者舒張期血壓較開始治療以前下降<2.67kpa,收縮期血壓較治療以前降低3.99kpa以上;無效:沒有達到以上標準。
統(tǒng)計學方法資料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療效比較采用檢驗。
治療結果臨床療效觀察病人治療組顯效率是76.56%,對照組是52.38%,總有效率在治療組是96.84%,在對照組是71.43%,兩組對比較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血壓變化情況舒張壓和收縮壓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兩組組內比較(P<0.05),治療以后兩組的組間相互比較,差異亦具備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對比(kPa)
討論依據高血壓病的常見癥狀,該病為“頭痛”、“眩暈”等范圍,《內經》:“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記載?!峨y經》云:“在腦者真頭痛”?!鹅`樞·海論》云:“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吨胁亟洝吩疲焊螝饽鎰t頭痛耳鳴眼眩”。《類證治裁》云:“高年腎液已衰,水不涵木”。這些都說明眩暈與腦、肝、腎有密切關系。朱丹溪認為無痰不眩,無火不暈。李東垣謂:頭痛以風藥治之,高巔之上,唯風可到”?!豆沤襻t(yī)統(tǒng)》云“頭痛自內而致之者,風寒痰飲、五臟氣郁之病……氣血痰郁、五臟之病皆內邪”?!稄埵厢t(yī)通》專述血瘀頭痛,邪襲淤外,則血凝而脈縮,收引小絡而痛。葉天士認為老年頭痛多清陽不升,火氣乘虛上入所致?!堆C論》載:“瘀血攻心,心痛頭眩”。恣食肥甘、飲食不節(jié)或飲酒過度,損傷脾胃,運化失司則濕濁中阻,使清陽不升,或瘀久化熱、痰熱蘊結,再挾肝風橫竄經絡,血脈痹阻,如上蒙清竅,擾動心神,則可引起中風昏厥等嚴重后果。肝藏血、腎藏精,沖為血海,任主胞絡,又主一身之陰,肝腎為病,必累及沖任失調。亦有氣血不足,血行緩慢或氣虛血瘀,久病入絡,經絡阻滯不通則痛,亦發(fā)本病。本病本虛標實初期偏于肝陽上亢、肝火上炎,實證為主,中期則以陰虛陽亢,虛實夾雜,晚期以陰損及陽,陰陽兩虛?,F代醫(yī)學的研究證實,伴隨著工作壓力、生活節(jié)奏加快,大家經常處于應激狀態(tài),對壓力不適應可引起情緒障礙,情緒障礙、應激是對于外界因素一種特殊反應與高血壓病的發(fā)生有關[4]。
中醫(yī)認為,肝主疏泄、肝藏血。若肝氣條達、氣血運行處于正常狀態(tài),臟腑器官和四肢百骸的功能協(xié)調。如果情緒不遂使肝失條達,導致肝氣郁結,肝郁化火,或者因為肝腎陰虛,導致肝陽上亢,上擾清竅,長此已久,則導致高血壓病諸癥狀產生?,F代研究發(fā)現,長期高血壓病人,不僅有舌下脈絡迂曲瘀絲、瘀點、瘀斑,唇舌紫暗等,臨床癥狀也有動脈硬化管壁增厚,這也符合血瘀特點。所以,治療本病應平肝潛陽、清熱、補肝腎、活血為主。中藥組方中選用夏枯草清肝火,天麻、鉤藤平肝熄風,杜仲、桑寄生補肝腎,石決明平肝潛陽,山梔清熱,黃芩清熱瀉火,促肝火隨小便而解,丹參活血化瘀,牛膝引血下行。以上諸藥合用,共同奏平肝潛陽、清熱、活血、補肝腎之功?,F代藥理研究證實,夏枯草、黃芩、天麻有降低血壓的作用,鉤藤里含鉤藤堿、異鉤藤堿有明顯降壓功效,牛膝亦有降壓功效,寄生也有降壓利尿功效,石決明能影響鉀納代謝而影響水液代謝,以上種種因素使本組方在多方面起到降壓作用[5-6]。
從歷代醫(yī)家有關類擬高血壓病的論述來看,本病屬于祖國醫(yī)學的“頭疼”和“眩暈”等范疇。“頭疼”和“眩暈”與風、火、痰、瘀等致病因素有關,若肝陽亢極、肝風內動,或陰不維陽、陰陽離決,均可出現中風昏倒等嚴重癥狀。本病常因情感失常、精神緊張、肝氣郁結、郁久化火,上擾清竅則頭疼、頭暈。肝陽上亢,久則損及肝陰,導致肝腎陰虛,陰虛陽亢,亦可引起頭痛、頭暈?;蛩伢w陰虛,勞傷過度,陰陽失調,腎水不足,水不涵木或者水不濟火,則肝陽上亢,從而導致上實下虛之證。久之則陰損及陽,則陰陽兩虛。風火痰瘀為標,臟腑虛損為本,本病發(fā)生,證候在肝,根源在腎,肝腎相互影響,治療上應平肝潛陽,補肝腎為主。雷米普利片屬于第三代血管轉換酶抑制劑,它具有抑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的作用,通過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從而使血壓下降。本研究所選用自擬降血壓方具有平肝潛陽、補肝腎、清熱、活血的作用,與雷米普利片聯(lián)合應用于高血壓病的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血壓較前明顯下降,治療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因此我們認為,用中藥自擬方配合雷米普利片,治療肝陽上亢型原發(fā)性高血壓病,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1]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and Non-communicable Dic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ese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related risk focor surveillance report(2010) [M].Beijing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 Press,2012.(in Chinese).
[2]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8):701-743.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73-76.
[4] 周海哲,李軍.肝熱痰瘀致高血壓病眩暈病機探析[J].陜西中醫(yī),2014,35(1):60-61.
[5] 粱東勇,林小霞.天麻鉤藤飲配合西藥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yī),2014,35(8):978-980.
[6] 孫陽,郭偉星.六味地黃丸加味聯(lián)合非洛地平緩釋片治療高血壓100例[J].陜西中醫(yī),2014,35(1):47-49.
(收稿2016-05-10;修回2016-06-23)
△西安市碑林區(qū)中醫(yī)院(西安 710001)
R544.1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6.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