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趣聞,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審批科學家申請的研究項目時,為申請多得來不及審批而苦惱?;鸬母睍L想了個辦法:不設置提交申請的截止日期。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從此以后,申請的數(shù)量減少了一半。由此可見,科學家也會犯拖延癥,沒有Deadline的逼迫,半數(shù)的研究項目竟然就此不了了之。平時總是拖拖拉拉的你是否瞬間感覺理直氣壯,自己拖延也情有可原了?
拖延癥的確是一個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推遲某些事不一定是拖延,只有當你總是責備自己,發(fā)誓下次一定早點開始,卻仍陷入拖延的循環(huán),最終疲于奔命,苦惱不已時,你才是在拖延。比如,你明明知道考試或交作業(yè)的日期,卻總是直到?jīng)]剩多少時間,才開始臨時抱佛腳;你在假期前寫了足足好幾頁的計劃表,假期結束的時候,你要么什么都沒做,要么只翻了計劃表的第一頁,連作業(yè)都是突擊完成的。與人們的想象相反,拖延的人往往并不悠閑,反而因為總要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繁重的任務而疲憊不堪?!斑@次我想早點開始”——“我得馬上開始”——“還有時間”——“我錯了”……“我永遠不會再拖延!”這樣的心理歷程在拖延者身上重復了一遍又一遍。
拖延的心理因素有很多,一般源于拖延者承受的壓力。比如,有的人屬于完美主義者,認為自己必須做到完美,而且應該輕而易舉地做到,同時害怕自己的不足被發(fā)現(xiàn)。這往往導致他寧愿拖延也不愿努力做事,每次都拖到最后時刻匆忙完成,并且為自己辯解:“如果給我足夠的時間,我一定做得更好?!庇械娜藙t是討厭被別人控制的感覺,把事情當作他人下達的命令和規(guī)則。比如媽媽叫我打掃房間,但是我“忘記”了;爸爸總是檢查出作業(yè)的錯誤,不讓我去玩,我就不想快點完成作業(yè)……林林總總的壓力,導致拖延變成了潛意識的防御手段。所以,除非拖延者認識到自己的真實心態(tài),否則無法從拖延的泥沼中脫身。問一問自己:我為什么拖延,我在害怕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