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平
徐道勝的散文集《一個人的風景》出版了。寄贈我時,還附了一封信札。信開頭寫到:“高老師您好!給您寄書,其實內(nèi)心很忐忑的。這些年,忙于生計而疏遠了文學,偶爾寫點什么,也是不成文的心情文字,算不上作品的。真的,這本書污了您的眼睛。讓您見笑了?!敝虚g寫了出書的經(jīng)過,最后說,“書,您不一定要看的,真沒什么價值。寄您,只是我的心意。”讀罷信札,真正忐忑的倒是我了。我索性一口氣讀完了這本不是很厚的書,發(fā)現(xiàn)道勝寫這封信是個計謀,這本書不但沒有“污了”我的眼睛,相反把我的眼睛打濕了好多次。
道勝寄書給我有一層特殊的意義。上世紀八十年代校園文學熱的時候,我是語文報社《中學生文學》雜志的編輯,經(jīng)我們編發(fā)的中學生作品,在校園甚至社會上引起過強烈的反響。好多小作者就因為發(fā)表作品而被高校免試錄取。道勝當年也是這批狂熱的文學愛好者,也在《語文報》上發(fā)表過作品,在同學們中間享受過明星般的禮遇。只是他的運氣似乎差了些,最終并沒有像別的同學那樣保送進入大學,相反被拋在了故鄉(xiāng)蒼茫大地之上……
《一個人的風景》散發(fā)著濃濃的親情。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兒女之情、夫妻之情……親情支撐著這本散文集的人文情懷和道德力量。作品的每個字都是從道勝心底汩汩流出的,濡染著他的生活底色、浸潤著他的文化基因。陪伴女兒讀書的日日夜夜、與妻子打拼的點點滴滴、兄弟同處的默契、跟父母在一起的天倫溫馨……這些都成為他筆底的風云,成為他的如泣如訴。真情永遠是讀者閱讀欲望的燃點,是讀者閱讀興趣的切入口。道勝用樸實的筆調(diào)、真切的話語帶領讀者走進了那些溫暖的感情地帶,感受著無與倫比的親情與溫情。這是作品最有力量的部分,也是最拿人的地方。
母親的英年早逝成為道勝心中永遠的痛,每當回憶起與母親在一起的時光,就會出現(xiàn)一種生命的瞬間定格。幾次寫到母親在生氣的時候自己扇自己的耳光,這是一種特別的懲罰方式。耳光扇在母親的臉上,其實疼在兒子的心上。還寫到每年過生日時,母親煮兩個雞蛋的鐵打不動的“規(guī)矩”。而當自己有一年由于過于激動把雞蛋掉到地上打碎了,母親說了句:“你今年的這個生日算是過過了?!笨此破降囊痪湓?,至少蘊藏著兩層意思:一是母親生氣了,再就是日子的貧窮。其中流露出生活的無奈和人生的無奈。還有對父子心理感應的描寫,莫名其妙的煩躁催促自己回到故鄉(xiāng)看望父親,就因睡過頭,父親去世時不在身邊,錯過了父子永別的那一刻。那種肝腸寸斷、傷心欲絕的場面,仿佛就在讀者的眼前閃現(xiàn)。道勝的筆墨是節(jié)制的,然而透出的感情卻是噴涌的,血脈也是賁張的。讀到這里時,我已難掩久淤心中的塊壘,索性與道勝一同向塵囂放聲悲歌。
道勝一直生活在古老的南陽,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塊土地,所以他的文字散發(fā)著泥土的氣息,流露出濃濃的鄉(xiāng)情。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道勝每天穿行在大街小巷,體驗著底層民眾的生活狀況,感受著小市民的人間情懷,一篇篇新聞報道就會新鮮出爐。作為一個散文作家,道勝又會從新聞采訪中過濾出文學的素材,創(chuàng)作出一篇篇表達性靈的真情散文。無論是故鄉(xiāng)宛城區(qū),還是南陽城,都有著讓人迷戀的湖光山色之美,人文歷史之美。走進了道勝的文字就如同走進了這片歷史,走進了這方水土。南陽的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輝煌燦爛,名人可謂群星薈萃。生活在這樣的文化地理上,既是一種壓力,更是一種動力。道勝正是在這兩種力量之間生存和成長著。
《一個人的風景》記述著徐道勝的人生軌跡。道勝的老家新店鄉(xiāng)離南陽市區(qū)區(qū)區(qū)幾十里,然而就是這幾十里的距離,讓道勝走了幾十年,今后還會繼續(xù)行進在這條拼搏的道路上。道勝以筆為犁,深深地插進這片土地,感受著土地的氣息,同時汲取著土地的營養(yǎng)。記載著時代的發(fā)展,也同樣記載著自己的發(fā)展。正是在這樣的記述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默默無聞而又堅韌不拔的徐道勝。沒有抱怨、沒有迷茫,只有隱忍和堅守。對理想和信念的堅守,對生活的堅守,對親情和人性的堅守。只有雙腳行走在大地上的人才有這樣的素質(zhì),才有這樣的才情,才有這樣的信仰。
中學時代就立志要成為作家的徐道勝,雖然選擇了新聞事業(yè),然而,文學的夢想依然在胸中沸騰,在胸中燃燒?!兑粋€人的風景》正是最好的見證。這不是一本平凡的書,它記載的是徐道勝的奮斗史和成長史。文字穿過那片豐沃的土地,具有了那片土地的底色和溫度。
一個人的風景,其實就是一個時代的風景,一個地域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