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100081)
彝族人口結構特征分析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分析
張燕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100081)
本文主要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對彝族的人口規(guī)模和年齡結構、受教育程度、婚姻和生育狀況以及職業(yè)行業(yè)情況,進行分性別、分民族的比較研究。研究發(fā)現彝族人口規(guī)模呈現階段性增長,總撫養(yǎng)比比較高,人口負擔重;受教育程度低,且呈現性別和民族上的差異;從婚姻家庭狀況來看,彝族女性更傾向于與漢族通婚,在生育上重男輕女現象依然很嚴重;從職業(yè)上看,彝族主要從事第一產業(yè),而第二和第三產業(yè)發(fā)展不足,遠遠落后漢族地區(qū);在未工作人口中,女性料理家務的比例依然較高,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分工觀念依然根深蒂固。
人口普查;彝族;人口結構
人口普查是國家對全國人口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職業(yè)、行業(yè)、流動、健康等近20多項內容的基本把握,其收集的豐富數據資料也是把握中國社會結構,進行政策制定以及國家建設的重要也是最佳的方法之一。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國家的人口普查數據資料,才能挖掘和發(fā)揮其真正的社會價值。但從目前研究的內容上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類:一是對某項或者某幾項指標進行具體的分析,比如進行受教育程度的比較,職業(yè)結構分析,家庭結構變化研究,人口老齡化研究等。這類研究的文章有黃晨熹利用人口普查和抽查資料對1964到2005年我國人口受教育狀況變動的研究[1];王躍生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對我國的城鄉(xiāng)家庭的結構變化進行的分析研究[2];張楊利用四川省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分析研究了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3]。二是從研究對象上看,對留守兒童和老人,少數民族群體,女性等方面研究比較多,比如馬戎利用幾次人口普查資料對我國部分少數民族的就業(yè)情況進行了比較分析,并且重點分析了維吾爾族和藏族的職業(yè)結構變遷及其原因[4];段成榮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和發(fā)展的研究[5]等等。
對少數民族群體的研究盡管也有一些文章,但是研究基本上是把少數民族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而沒有對具體的民族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中國55個少數民族,他們所生活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文化習俗都存在很大的不同,由此導致他們在經濟生產結構,行為方式觀念也存在差異。比如蒙古族的牧業(yè)生產與云南少數民族的農業(yè)生產,經濟結構不同,作息時間不同,所需要的人力資源不同,對土地的要求不同等等,而這都會影響到他們的婚姻、生育、職業(yè)和收入等方面的內容。所以對不同民族分別進行討論是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價值的。本研究的對象正是55個少數民族中的一支——彝族,利用人口普查資料,對彝族的人口規(guī)模、受教育程度、婚姻生育、就業(yè)情況進行分析,并且進行分性別和分民族(與漢族對比)的比較研究。本研究的意義在于對彝族群體的人口整體結構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為我國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也為今后更深入研究做好前期準備。以下圖表的數據如無特殊說明,均來自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及計算所得。
(一)人口集中于川滇地區(qū),人口規(guī)模呈現階段性增長趨勢
彝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南地區(qū),集中在四川、云南等省份。據“六普”數據顯示,彝族現有人口871萬,其中四川有264萬,云南有504萬。從人口規(guī)模的變化來看(見表1),彝族人口的絕對數量在六次人口普查中都呈現遞增趨勢,但是從人口的相對規(guī)模即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比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見圖1)。第一階段是1953~1964年,盡管這段時間彝族人口從322萬增加到338萬,但相對于漢族人口的增長速度,還是非常緩慢,導致其人口占比從0.56%下降到0.49%,另外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進行了民族識別工作,而這也可能導致一些本是彝族卻被識別為其他民族,進而導致彝族人口的減少。第二階段是從1964年之后到現在,彝族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百分比一直呈現遞增趨勢。這一時段人口增長的原因主要是與國家政策有關,國家在六七十年代推行的人口興旺政策階段、七八十年代的醞釀和準備計劃生育階段以及1982年至今的實行適當放寬的計劃生育政策階段[6],正是這種鼓勵政策導致少數民族人口的快速增長,占全國人口的百分比增加,而漢族人口增長速度減緩,百分比呈現下降的趨勢。另外族群通婚的發(fā)生也給彝族社會增加一定的成員。從性別分布來看,彝族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從1982~2000年基本持下降趨勢,2010年女性比例有所提升,但是男女比例相差不大。
(二)少兒和老年人口比重較大,總撫養(yǎng)比較高,人口負擔較重
圖1 彝族人口占全國人口百分比
表1 歷次人口普查分性別的彝族和漢族人口 單位:萬人,%
年齡結構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勞動力構成情況,勞動力人口所占比例越大,該民族越傾向年輕型人口結構,勞動力資源就越豐富越充足。從圖2中可以發(fā)現彝族0~14歲人口占彝族總人口的27.24%,65歲及以上人口占5.89%,中間人口占66.87%。與漢族人口相比,彝族勞動力人口(15-64歲)比例要少,而少兒人口比例較高。從撫養(yǎng)比上看,彝族的總撫養(yǎng)比是49.54%,而漢族的總撫養(yǎng)比是33.64%,遠遠低于彝族。彝族少兒撫養(yǎng)比之所以高出漢族很多,部分原因是與國家對少數民族實行放寬的生育政策有關,“六普”數據也顯示,在育齡期間,彝族女性平均生育的子女數為1.698個,而漢族則為1.151個。撫養(yǎng)比其實是從人口的角度來反映其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彝族的總撫養(yǎng)比越高,彝族勞動力人口的總負擔也就越重。另外,從圖2中還發(fā)現彝族的老年撫養(yǎng)比要低于漢族,說明漢族的老齡化現象要更嚴重些,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yǎng)老問題、勞動力不足等現象,也是國家經濟建設和政策制定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圖2 彝族和漢族人口年齡構成指數
(一)受教育程度低,且女性的教育水平低于男性
人才是一個國家富強興盛的重要條件,而人才強國的根本卻是在于教育。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國民素質提升了,國家富強也會順其自然的到來。因此在每次的人口普查中,教育程度這一問題是必不可少的。圖3是彝族6歲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狀況占6歲及以上總人口比例,首先從總體上看,彝族人口中為未上過學的占了14.3%,小學占了 53.78%,初中占了22.38%,這三項加起來共占90.46%,說明彝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很低的,基本上是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接受小學教育的人口最多。而接受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只占了1.42%,比例非常低。分性別來看,彝族女性的中未上過學的占了19.19%,占彝族女性人口近五分之一的比例,而男性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除了未上學的比例高于男性外,其余的都是低于彝族男性比例的。這說明彝族的受教育程度是存在性別差異的。
圖 3 彝族6歲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狀況占6歲及以上總人口比例
對于上述結果,原因可能有這樣幾點:首先,由于國家對少數民族寬松的計劃生育政策,彝族女性的生育率較高(在育齡期間,彝族女性平均生育的子女數為1.698個),但是實際上在人口普查中嬰兒漏報少報現象特別嚴重,這點在人口普查報告中也有提及①見國家統(tǒng)計局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資料使用說明: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所以彝族女性的生育率可能要比“六普”計算出的數據要高,當生育的孩子較多時,由于家庭經濟資源的有限,每個孩子獲得的教育資源被平分之后,整體的受教育水平也會降低。這點在筆者的訪談和問卷調查中也發(fā)現過,彝族家庭子女很多,一般2-5個孩子,整體的受教育水平也不高,當然筆者的結論還需其他資料繼續(xù)論證。
其次,當家庭經濟能力有限時,父母對子女提供的教育資源也是分性別對待的,女性經常成為犧牲的對象。傳統(tǒng)觀念中“男主外,女主內”思想衍生出來的想法是“女性遲早是要嫁出去的,接受教育與否都不重要,女性只要會做家務就行”,這種由傳統(tǒng)的父權制文化所建構出來的性別角色分工,導致女性在受教育程度上低于男性,低學歷又會導致女性的職業(yè)地位低,經濟收入少,對男性的依賴也就越高,性別不平等也就產生出來了。這點不僅存在彝族女性群體中,也存在其他民族的女性群體中。毛錫龍等人曾提出女性在受教育上的不平等,以及女性在工作機會的獲得、報酬的高低、晉升的容易程度上比男性困難許多[7],而這種性別隔離現象在現代社會依然存在。
最后,彝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較低,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老一輩彝族人的受教育程度低所致,對于這點,可以看彝族15歲及15歲以上分年齡、性別的文盲人口狀況(見圖4)。從圖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隨著年齡的增加,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的比例越高,這說明老一輩的彝族人受教育程度很低。老一輩彝族女性的文盲率也是一直高于彝族男性群體,但是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文盲比率一直在減小直到穩(wěn)定。
(二)彝族90后高學歷人才比例低,但性別分布較平衡
下表2是從彝族6-24歲在校人口比例來看彝族人口的教育情況,從表中的百分比數據依然可以發(fā)現彝族學齡人口中小學、初中比例較高基本處于義務教育水平,高學歷在讀者比例較少。而漢族的在校人口比例集中在小學、初中和高中,而在大學及以上學歷在校人口比例也遠遠高于彝族的在校人口比例。所以,可以得出結論認為彝族人口中受教育程度較低,且集中在低學歷層次上,與漢族相比,彝族高學歷人群比例較低。這一方面可能與彝族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有關,另外一方面也與語言障礙有關。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對于他們來說想要在學習上取得成功,需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雖漢族不同地方也有方言差別,但是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還是要遠遠小于彝語與漢語的差別。
另外,從性別分布看,彝族和漢族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例與男性基本相當,6-24歲人口基本上屬于90后,這也說明90后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這一方面與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經濟條件提高以及教育觀念的改變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彝漢民族性別平等意識的提高離不開,自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在中國舉辦以后,國家對促進性別平等意識主流化也做了許多的努力,在農村地區(qū)大力扶持女性創(chuàng)業(yè),提高女童和女孩的受教育水平。
圖4 彝族15歲及15歲以上分年齡、性別的文盲人口狀況
(一)相對于男性戶主,彝族女性與漢族通婚的比例更高
社會學研究少數民族的婚姻時,更關注的是族際通婚情況。一個族群與其他族群的通婚越多,說明族群之間比較開放,團結和友好。通婚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度量各族群之間的深層次關系狀況以及衡量國家族群整體關系的重要指標。一個族群,其跨族群通婚規(guī)模的大小,可以說是與居住格局的開放與否、文化層次的高低、與外界接觸機會的多寡等有極大的關系[8]。
表3是按照戶主與配偶的民族成分計算出的人口比例,從表中可以看出漢族男性戶主98.515%是與漢族女性結婚,而與彝族女性結婚的比例占男性戶主人數的0.118%。漢族女性戶主98.468%選擇與漢族男性結婚,0.117%選擇與彝族男性通婚,男女通婚選擇對象基本持平,沒有太大的性別差異。而彝族男性戶主選擇與漢族女性通婚的比例占13.896%,與彝族女性結婚的占82.832%。彝族女性戶主選擇與漢族男性通婚的比例卻高達42.332%,與彝族男性通婚的比例為51.521%。數據表明與彝族男性相比,彝族女性更傾向于與漢族男性通婚,性別差異較大。彝族男性更傾向于與彝族女性結婚,主要原因是彝族的婚姻習俗是族內婚,不與漢族通婚,以此保持彝族血緣的純潔以及對本民族的認同。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的推進,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彝族男性外出打工的人數越來越多,與漢族接觸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雖然傳統(tǒng)的族內婚觀念依然存在,但是卻正在消解,所以可以看到彝族男性中有近13.896%的比例是與漢族女性通婚。而對于彝族女性,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女性身份。傳統(tǒng)社會中血緣繼嗣是按照父系來計算的,所以女性的婚姻與家族的繼嗣關系不是很密切,所以女性在選擇結婚對象,相比彝族男性要更自由一些。
表2 彝族6-24歲在校人口占6-24歲總人口比例 單位:%
表3 按戶主與配偶的民族分的人口
(二)彝族人口的出生性別比低于漢族,且在第一孩次后,女孩比例均下降
在生育方面,表4顯示彝族男性中44.68%是第一孩,32.91%是第二孩,14.07%是第三孩,5.81%是第四孩,2.54%是第五孩及以上。彝族女性中孩次比例與彝族男性基本相當。而漢族中,男女的孩次比例差別較大,除了第一孩女性比例較高以外,其余孩次都是男孩比例要高于女孩,并且差別要比彝族中男女的差異要大。從性別比上看,漢族的出生性別比要遠遠高于彝族的性別比。
首先,第一孩是女孩的比例在漢族和彝族社會中都是高于男性的,但是之后的四個孩次中,女孩的比例卻都低于了男孩。這可能是與傳統(tǒng)社會中重男輕女的生育觀念有關,多子多福的觀念導致在生育方面出現性別偏好,這點在許多的研究中都有提到,風笑天等人就曾提出人們希望早生、多生、生男孩,有了男孩還要生女孩,但是如果沒有男孩,女孩再多也等于沒有完成個人的生育使命[9]。另外也可能是數據收集出現問題,一些超生的家庭(主要是女孩)怕被懲罰而不愿意如實填寫孩子數,這也會導致分孩次的女孩出生比例較低的現狀。對于這點,“六普”資料中也提到“2010年人口普查人口漏登率為0.12%,總體質量較高。但有些指標(如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和按分年齡婦女生育率計算的總和生育率)現場登記難度較大,漏登率要相對高一些”①第六次人口普查網站資料使用說明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而在彝族社會中,孩次出生人口比例中,男孩與女孩比例相當,雖然彝族社會中也存在重男輕女現象,但是由于國家對少數民族實行的寬松的生育政策,允許生育二胎,部分地區(qū)允許生育三胎。即使對男孩有偏愛,但因為法律上允許彝族生育的孩子數比漢族多,于是彝族女性就可以通過增加生育的數量來實現自己的生育意愿,因此彝族家庭中生育男孩的機會也比漢族要高一些,彝族家庭也不必去隱瞞家庭的孩子數。所以數據顯示彝族人口中的性別比要遠遠低于漢族人口。
(一)第一產業(yè)為主,第二三產業(yè)發(fā)展不足,且相對男性女性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yè)
一個國家的勞動力整體的行業(yè)結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國家的產業(yè)結構。若從事第一產業(yè)的人口比例占多數,而從事第二第三產業(yè)的比例較少,可以反映出該國的產業(yè)結構主要停留在農業(yè)社會。馬戎在其文章中說“勞動力在第一產業(yè)、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之間的就業(yè)比例,反映一個經濟體處于生產工業(yè)化、社會現代化的哪個具體發(fā)展階段?!保?0]所以行業(yè)和職業(yè)分布對認識一個地區(qū)的經濟結構是很直觀的,但是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在經濟產業(yè)結構上存在差異,不可同日而語。
從彝族人口從事的行業(yè)門類看(見表5),主要還是集中在第一產業(yè)即農、林、牧、漁業(yè)。其次排名前六的依次是制造業(yè)、批發(fā)和零售業(yè)、建筑業(yè)、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教育、住宿和餐飲業(yè)。根據國家的產業(yè)劃分標準,彝族中從事第一產業(yè)的即農、林、牧、漁業(yè)占82.555%,從事第二產業(yè)的即采礦業(yè),制造業(yè),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yè),建筑業(yè)共占7.373%,第三產業(yè)占10.073%。僅從比例上看彝族人主要從事的仍然是第一產業(yè),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發(fā)展不足,彝族仍然處于從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轉型的過程之中。彝族社會中從事第一產業(yè)的比例如此之高,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表5的數據來源與六普中的長表,是全國10%的抽樣結果,所以從樣本推論到總體時,可能存在誤差。第二,彝族社會尤其是涼山地區(qū)的彝族社會生活比較封閉,與外界接觸的較少,因此固守傳統(tǒng)的經濟方式,不愿意改變,導致其現代化進程相對緩慢,第一產業(yè)比重較高。第三,一些農村青年在剛畢業(yè)時通常會被登記為是農業(yè)勞動力。
表4 彝族漢族分性別、孩次的出生人口比例
從性別分布看,彝族女性中,85.762%從事第一產業(yè),4.577%從事第二產業(yè),9.661%從事第三產業(yè);而彝族男性中79.559%從事第一產業(yè),從事第二產業(yè)占9.984%,第三產業(yè)占10.457%。所以從性別分布看,彝族女性從事第二和第三產業(yè)的比例要低于男性,而從事第一產業(yè)的女性比例要遠遠高于彝族男性。這個結果與傳統(tǒng)的家庭性別分工是密切相關的。女性一般從事家務工作,而男性會更多的選擇出去工作,所以家里的農活基本上靠女性來操持和打理,這點在一些研究中也有體現,具體可見徐安琪的《家庭性別角色態(tài)度:刻板化傾向的經驗分析》這篇文章。
(二)產業(yè)結構上,彝族在第二和第三產業(yè)上的發(fā)展不足
上表主要介紹了彝族人從事的行業(yè)結構,而行業(yè)結構與職業(yè)結構也存在密切的關聯。每個行業(yè)中都有不同職業(yè)的勞動者,它反映在業(yè)者從事工作的性質,也可以反映某個民族群體在經濟活動中的技術構成和分工情況?!傲铡敝袑⒙殬I(yè)分為了七個大類。馬戎的研究指出“如果一個民族從事農牧業(yè)的勞動者比例非常高,說明這個民族有大量的勞動者仍然從事著農業(yè)相關的生產工作。如果在政府機關擔任要職的比例較高,說明這個民族在政府的相關決策方面有著較大的影響力。如果一個從事專業(yè)技術人員的比例較高,說明該民族成員的受教育程度較高,并且在經濟社會活動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保?1]
圖5數據顯示彝族人的職業(yè)中,農、林、牧、漁、水利生產人員的比例占據82.52%。而表5也表明彝族從事第一產業(yè)的比例是82.555%,盡管上面的數據均來自于長表10%的抽樣數據,但是從職業(yè)和行業(yè)的比例來看,結果仍然是比較接近的。但是當與漢族的職業(yè)比例相比時,發(fā)現彝族的比例要高出漢族近一倍,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相對于漢族地區(qū),彝族地區(qū)的生產力的確不高,從事第一產業(yè)以及相關職業(yè)的人群很多;或者是認為人口普查在職業(yè)登記上出現了問題,一些本不是從事農、林、牧、漁、水利生產人員的彝族人被登記了,導致整體的比例非常高,但具體的原因還需要其他資料來佐證。
表5 彝族分性別、行業(yè)門類的人口百分比(長表數據) 單位:%
其次,彝族從事的職業(yè)中,在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比例上較高,該類職業(yè)主要是大家平時所稱的“藍領工人”階層,包括一些采礦工人,制造業(yè)工人和建筑工人,表5也表明彝族人在制造業(yè)、建筑業(yè)和采掘業(yè)的比例較高。從事該類職業(yè)的彝族人一般是受過一定的技術訓練才能上崗的體力勞動者,他們也是第二產業(yè)的主要勞動者。從漢族的比例來看,要高出彝族近3倍的比例,這也表明漢族從事第二產業(yè)的人口比例上要高出彝族較多。
從事商業(yè)和服務業(yè)的彝族人口比例也比較高,圖5中顯示此類占了5.01%。隨著現代化的發(fā)展彝族流動人口越來越多,出去經商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一些彝族人在外地開辦餐館,為遷入地帶來本省或者本民族的各類美食,特別是云南地區(qū)的彝族人從事餐飲業(yè)的很多。筆者曾在北京調查餐館的流動人口情況,發(fā)現云南地區(qū)的彝族餐館非常多,比如云海肴、云南味道等,里面的許多員工甚至老板都是云南當地的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中也包括許多的彝族男女。所以彝族從事該職業(yè)的比例較高也是符合事實的。
專業(yè)技術人員主要是受過較好的高等教育,他們是創(chuàng)造社會生產力和知識的一群人,也是各類研究機構,學校、醫(yī)院的骨干人員。而彝族人口中從事專業(yè)技術人員的比例占據了2.83%,比例較小,特別是與漢族相比,這也說明了彝族人口中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口比例較少,圖3和圖2的數據也已表明彝族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很低。
圖5 彝族和漢族分性別、職業(yè)門類的人口百分比
圖6 彝族分性別未工作人口比例
彝族人的職業(yè)中,是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負責人的比例只占0.52%,而該職業(yè)中的比例和實際人數代表著“該族群在社會權力結構中占有的地位和影響政府政策的能力?!保?2]彝族在該職業(yè)中比例非常低,也說明他們影響政府決策的能力很弱。對于該現象,在干部任用的組織路線上是否存在某種對少數民族干部不信任的傾向和偏見,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13]。
以上7個職業(yè)大類中,除了農、林、牧、漁、水利生產人員彝族人口所占比例高出漢族接近一倍外,其余各職業(yè)彝族的比例都要低于漢族的比例。這說明彝族社會目前仍然是以第一產業(yè)為主,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發(fā)展較慢,與漢族相比,彝族的生產力水平還是比較低。
(三)未工作人口主要集中在在校學生、喪失勞動力以及料理家務上,且料理家務性別差異較大
從性別角度看彝族人口中未工作人口比例及其原因。圖6的折線圖兩端波動較大,首先在未工作人口中,在校學生占27.06%,喪失工作能力占29.96%,料理家務占23.31%。在校學生很容易理解,而喪失工作能力一部分原因是老齡人口占據了一定比例,另外可能與當地的醫(yī)療衛(wèi)生情況有關,比如涼山地區(qū)的艾滋病患者較多[14],一些艾滋病患者喪失勞動能力,由此占據了部分的比例,這就需要國家的社會保障以及民委的相關部門給予特殊的關注。料理家務占據了近四分之一的比例,主要是彝族女性比例較高所致。彝族女性在校比例低于男性約10個百分點,而在料理家務的比例卻高出三倍多。在人口普查中,料理家務指的是從事家務勞動且沒有勞動收入的人,農村中料理家務兼從事農業(yè)副業(yè)勞動者不在此列。但是也不可否定在調查過程中農村中兼顧農業(yè)的家庭婦女也被錯登記為未工作人口的現象。另外以上數據也表明教育以及就業(yè)不平等,在彝族社會中也得到體現。教育中的性別隔離在許多研究中都有證明,傳統(tǒng)的重男輕女觀念在教育中表現為男孩接受教育的人口比例以及受教育的年限都要高于女性,女性在學歷上低于男性,表現在就業(yè)上是女性從事領導層崗位的少于男性,在一些收入較高的行業(yè)職業(yè)中比例較少。當家庭與工作發(fā)生沖突時,女性多數會成為犧牲職業(yè)而隱身家庭做“男人背后的女人”,操持著家務和承擔著贍養(yǎng)老人和教育子女的責任。
在未工作人口中,畢業(yè)后未找到工作、因單位原因失去工作、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承包土地被征用、離退休以及其他共6項,比例較低,只占19.68%,在這就不做分析。
通過對“六普”資料的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結論:第一,從人口規(guī)模和年齡分布上看,彝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云南和四川等地,且人口規(guī)模呈現出階段性增長的趨勢。但是彝族人口中老年人口和少兒人口比重較大,導致彝族的總撫養(yǎng)比較高,人口負擔相對漢族比較重。第二,從受教育程度看,彝族人口教育水平低于漢族,且彝族女性的受教育水平低于彝族男性,但是90后的彝族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男性和女性比例較平衡,性別差異較小。第三,從婚姻看,相對于男性,彝族女性更愿意漢彝通婚。從生育上看,彝族人口的出生性別比低于漢族,且漢族和彝族的女孩比例在第一孩次之后均下降。第四,從行業(yè)和職業(yè)看,彝族社會的產業(yè)結構仍然是以第一產業(yè)為主,第二和第三產業(yè)發(fā)展不足,遠遠不及漢族社會。在未工作人口中,在校學生、喪失工作能力以及料理家務占的比例較高,而且在料理家務選項中,性別差異較大,女性占更大的比例。通過以上分析,對彝族社會的人口、年齡、教育、性別、婚姻以及職業(yè)行業(yè)結構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在此基礎上,其他學者可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為我國制定和修改相關的民族政策提供政策依據。
[1]黃晨熹.1964~2005年我國人口受教育狀況的變動——基于人口普查抽查資料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1(4):3-13.
[2]王躍生.中國城鄉(xiāng)家庭結構變動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J].中國社會科學,2013(12):60-77.
[3]張楊.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
[4][10][11][12][13]馬戎.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就業(yè)人口的職業(yè)結構變遷與跨地域流動——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的初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6):1-15.
[5]段成榮,呂利丹,郭靜,王宗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fā)展基本狀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3(3):37-49.
[6]張?zhí)炻?中國少數民族人口研究50年[J].民族研究,1999 (5):33-45.
[7]毛錫龍,李薇.女性主義視角下的“教育機會平等”略論[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17-120.
[8]馬戎.民族社會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9]肖富群,風笑天.性別平等與生育選擇——農村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比較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0(7):68-73.
[14]蘭林友.中國艾滋病防治的人類學研究:社會文化行為的分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0(6):35-46+55.
Analysis on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Yi Ethnicity:Based on the Sixth Census Data Analysis
ZHANG Ya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
Data from China 2010 census shows that the Yi ethnicity population scale has increased gradational.The overall dependency ratio is quite high,which cause the heavy burden of population.The level of education is quite low,and showed differences in gender and ethnicity.From the view of marriage and family status.Yi women tend to intermarry with the Han,and patriarchal ideology is still deeply rooted.From the occupation,Yi is mainly engaged in the primary industry,and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fall behind Han.In the non working population,the proportion of women with the housework is still high,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concept remains entrenched.
census;Yi ethnicity;population structure
C921
A
1007-0672(2016)05-0048-09
2016-03-05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多民族雜居地區(qū)民族寬容研究》課題,項目編號(13YJA850004)。
張燕,女,安徽六安人,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