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馬繼軍
積極建設自行車道推動自行車文化(二)
文 / 馬繼軍
(接上期)
中歐中國自行車的絕對數(shù)量和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人均擁有自行車數(shù)量和騎車出行的比例上,中國大大落后于歐洲國家。業(yè)內人士估算,目前在中國,至少每4個人才擁有1輛自行車。遠遠落后于歐洲國家和日本。
交通建設方面,急劇增多的汽車讓自行車車道基本消亡。為了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有關部門在道路規(guī)劃改造時采取了自行車道讓位機動車道的做法。該做法給騎自行車的人帶來了安全隱患。自行車騎行困難已經成了全國各大城市的普遍狀況。
2012年北京交通委的調查數(shù)據顯示,北京市自行車出行比例目前為不到20%,且每年以2%至4%的比例在下降。在中國大中城市的某些路段,自行車則日漸處于被“排擠”的狀態(tài)。據媒體報道,在北京、武漢、鄭州、合肥等城市,新建道路沒有自行車道、原有自行車道被改為機動車道的情況多有存在,城市交通資源分配明顯不公平,自行車的路權嚴重受損。
在中國的很多大中城市,除了有限的機動車停車場外,非機動車專門的大型停車場已經很少見;由于城市市容管理的要求,很多人行道邊也禁止停放自行車;很多店面的門口不允許停放自行車,部分公共場所也沒有留出足夠的自行車停放空間;此外,免費的停車服務也越來越少,這些都為騎車出行帶來不便。
歐洲發(fā)達的自行車道路建設和完備的交通法規(guī)體系,使得自行車在歐洲十分普及。自行車不僅給歐洲帶來潔凈的空氣,也帶來各種豐富多彩的自行車文化。歐洲有各種各樣的自行車,母子自行車、師徒自行車、嬰兒車、家庭套裝自行車、可以拖帶迷你露營房的自行車等,還有各種各樣的自行車運動。在歐洲,自行車不僅僅是日常生活上班購物的交通工具,也是假日旅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很多人騎車長途旅行甚至出國旅行。這些發(fā)達完備的自行車道路猶如一條條彩帶,把各個美麗的鄉(xiāng)村如明珠一般串起,騎行的人在這顆顆明珠之間穿行,上班、上學、購物、旅行,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欣賞美麗的風景。
不得不說,歐洲如今潔凈的空氣、井然有序的交通秩序、百姓幸福安康的生活與歐洲發(fā)達的自行車道路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試想,如果中國也能像歐洲那樣建設連通大小城市和鄉(xiāng)村的自行車道路,鼓勵自行車出行,那該是什么樣的景象?
國外自行車道邊的指示牌
自行車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呢?
毫無疑問,最直接的好處是推動中國的自行車產業(yè)的發(fā)展。汽車產業(yè)和房地產曾經為中國的GDP做出很大貢獻,因為汽車和房地產的產業(yè)鏈都很長,可以促進其他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但同樣自行車的產業(yè)鏈也很長:道路建設、自行車生產、鋼鐵產業(yè)、自行車改裝、自行車裝飾、各種自行車比賽等。但汽車的發(fā)展也帶來很多問題:空氣污染、交通堵塞至今仍是城市的癌癥,難以解決。而且,現(xiàn)在高速公路建設基本飽和、高鐵建設也正進入高峰期,汽車工業(yè)趨于飽和,汽車生產數(shù)量增長緩慢,但是自行車和自行車道路呢?歐美自行車市場以運動、休閑為主體,是全球最大的中高端自行車市場,已經十分成熟,市場發(fā)展?jié)u趨平緩,而占世界人口1/5的中國市場毫無疑問具有極大的市場潛力。中國13億人口,如果每人平均1輛自行車,這對產業(yè)發(fā)展的貢獻有多大?目前中國的自行車專用道少得可憐、自行車高速公路幾乎為零,如果政府能像重視建設高速公路和高鐵一樣重視自行車專用道,必將推動中國的自行車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契合“十三五”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健康中國”的主題。 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以及“十三五”規(guī)劃,必須堅持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堅定走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的文明發(fā)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現(xiàn)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tài)安全作出新貢獻??梢哉f,生態(tài)文明建設已成為本屆政府的執(zhí)政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不久前于法國巴黎召開的世界氣候大會上明確提出了建設“低碳智慧型城市”,重申了中國此前做出的承諾:即2030年單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到20%左右,2030年左右化石能源消費的CO2排放達到峰值,203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 m3。 中國的環(huán)境污染一直備受世界矚目和批評,建設自行車專用道,鼓勵騎車出行,將極大改善環(huán)境,緩解交通堵塞、提高空氣質量。如果現(xiàn)在中國各大城市的騎車出行比例提高到30%, 相信霧霾天數(shù)將大大減少,去醫(yī)院看病的人也將大大減少。自行車不僅利己,而且利他,對人對己都是健康的出行工具。原衛(wèi)生部部長陳竺說:“13億人的健康不能光靠看病吃藥解決,加強預防和保護環(huán)境是根本”。自行車恰恰是“預防疾病”和“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交通工具。荷蘭自行車聯(lián)合會的報告指出,如果7.5 km以內的車程能被自行車代替,荷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減少240萬 t,相當于《京都議定書》中規(guī)定的、荷蘭應削減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8。德國聯(lián)邦交通部的一項調查顯示,若路程5 km以內的上班族每天有一個單程騎車上班,就可減少排放CO2近600萬 t。所以,建設自行車道,鼓勵騎車出行將是實現(xiàn)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夢想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為防止全球氣候變暖,實現(xiàn)全球生態(tài)安全的重要貢獻。
鼓勵騎車出行,建設自行車專用車道,符合國家發(fā)展體育產業(yè)的大方向。現(xiàn)在最時尚的大眾運動是什么?是長跑,是馬拉松??纯?015年有多少城市舉辦了馬拉松比賽,僅11月份就有8個城市舉辦了馬拉松比賽。馬拉松比賽報名每次都爆滿,馬拉松明星像演藝明星一樣忙著趕場比賽,普羅大眾也忙著參加各種馬拉松。為什么馬拉松受到大眾喜愛?因為馬拉松門檻低,沒有場地要求,而且馬拉松把很多熱愛長跑的人聚集在一起,為他們釋放自我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和場所,看看馬拉松迷們的奇裝異服就可以理解馬拉松為什么如此火爆了。那自行車呢?當各個城市都在熱衷于舉辦馬拉松比賽時,有幾個城市想過要舉辦自行車比賽?馬拉松參賽門檻低,但自行車比賽同樣門檻也不高,自行車同樣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自行車比賽唯一比馬拉松多了一項條件限制,就是需要自行車,但自行車是老百姓都能負擔得起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組織自行車比賽的話,相信也會有大量的騎行愛好者參加。2015年11月22日,國務院網站發(fā)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fā)展生活性服務業(yè)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辦發(fā)〔2015〕85號),提到“要大力推動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xié)同發(fā)展,促進體育市場繁榮有序,加速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體育服務體系。重點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等體育服務業(yè),促進康體結合,推動體育旅游、體育傳媒、體育會展等相關業(yè)態(tài)融合發(fā)展。大力普及健身跑、自行車、登山等運動項目,帶動大眾化體育運動發(fā)展”。其中自行車運動既是大眾體育運動的重要項目,也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對開展體育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想象一下假日里人們騎著自行車繞海南島、青海湖騎行,沿著陽朔遇龍河騎行,在美麗的江南古鎮(zhèn)之間騎車穿行是多么讓人愜意、讓人難以忘懷的體驗。而這一切都有賴于專業(yè)、完善的自行車道建設和高端、專業(yè)、多樣化、個性化的自行車生產。
多瑙河邊為騎行人準備的停車架
建設自行車專用道,推動自行車文化建設,是實現(xiàn)新消費方式和新供給方式的重要舉措,是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供給和消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消費方式改變會倒逼供給方式的轉變;同樣,通過創(chuàng)造新供給,引導百姓改善消費結構,也能實現(xiàn)消費方式轉變。今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要求“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這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fā)展。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國家經濟調控的著力點將從由需求端入手引導消費,轉向從供給端著力推動產品品質提升?!肮┙o側改革”是一種尋求經濟增長新動力的新思路,消費在國民經濟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對供給側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倒逼壓力之下,“供給側改革”的效果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轉型如何平穩(wěn)落地。2015年11月23日,國務院印發(fā)《關于積極發(fā)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倡導綠色消費、綠色交通、綠色服務,通過發(fā)展新消費來培育新供給。通過建設自行車道,改善交通工具的供給,使百姓交通工具多元化,積極倡導自行車出行,可以大大改變百姓的消費結構,實現(xiàn)消費方式轉變。
隨處可見的租車點,可隨借隨還
騎車出行,是現(xiàn)代文明追求自由、健康、自然、活力、綠色文化價值觀的體現(xiàn)。在歐美國家,自行車不僅僅是一個代步工具,更是一種健康運動的時尚標志。自行車文化是低碳主義,是綠色文化;騎車有益健身,是體育文化;自行車出行方便,是時尚的極簡主義的體現(xiàn)。在我們的鄰國韓國、日本,自行車文化也正在成為時尚。韓國、日本的老板,見面談的不是買寶馬汽車,而是買什么高級自行車。
想象一下,在美麗的鄉(xiāng)間,在自行車高速公路上騎行,沒有尾氣污染,沒有令人煩躁的堵車,欣賞著路邊的田園風光,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這是多么美麗動人的畫面。當我們擔憂經濟下行、擔憂霧霾橫行、擔憂消費不振、擔憂鄉(xiāng)村衰敗時,有沒有想過推動自行車旅行?當上馬、北馬、廈馬、青馬等馬拉松比賽時,有沒有想過舉辦一次自行車馬拉松?建設自行車高速公路或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國內的自行車廠家、自行車俱樂部、自行車協(xié)會、地方政府應該積極向有關部門建言獻策,積極推動自行車道路建設,促進自行車產業(yè)向多元化、高端發(fā)展,推動自行車比賽大眾化,讓自行車文化豐富百姓生活, 使百姓的生活朝著綠色、低碳、健康、安全的方向轉變,讓大眾在幸福愜意的感覺中自覺踐行生態(tài)文明理念,共同保護和建設我們美麗的家園。(全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