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侃,稅曉蓮(譯)
(1.北京九州互聯(lián)農(nóng)牧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2.四川省犍為縣農(nóng)業(yè)局,四川 樂山 614499)
斷奶仔豬血紅蛋白濃度與增重
羅 侃1,稅曉蓮2(譯)
(1.北京九州互聯(lián)農(nóng)牧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29;2.四川省犍為縣農(nóng)業(yè)局,四川樂山614499)
血液是動物和人體內(nèi)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于平衡機體和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起著極其重要的緩沖作用。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與機體抵抗力相關(guān),且會隨著機體健康狀態(tài)的改變而改變。乳豬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是評價機體鐵營養(yǎng)狀況的可靠指標, 易于測定,當血紅蛋白濃度值低于90 g/L,可判定為貧血,血紅蛋白濃度值90~110 g/L,可判定為亞臨床貧血,機體最佳的血紅蛋白濃度值高于110 g/L。通過檢測豬場群體血紅蛋白水平可了解場內(nèi)豬只的貧血狀況,從而為改善豬只健康狀態(tài)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jù)。通常仔豬血紅蛋白在斷奶時達到峰值,這表明哺乳期如果補鐵不足往往容易導致仔豬貧血。最近丹麥的一項研究表明, 斷奶仔豬血紅蛋白水平與其斷奶后的平均日增重(ADG)呈正相關(guān)。本文目的是研究在不同國家的生產(chǎn)體系和遺傳性能上是否能觀察到類似的效果。
本研究的豬群來自于兩大洲的4個不同國家(加拿大、丹麥、挪威和美國)的13個養(yǎng)豬場。所有研究豬群的仔豬均在出生第1 d注射鐵劑以預防缺鐵性貧血。每群隨機選取20窩仔豬飼養(yǎng)到斷奶。所有仔豬在斷奶時進行稱重并抽取血樣測試血紅蛋白水平,3周后再稱重以獲取仔豬平均日增重。Hb對仔豬ADG的影響使用一般線性混合模型進行測試分析,仔豬斷奶體重作為固定效應,群作為隨機效應。Hb值判定為:Hb< 90 g屬血紅蛋白值偏低;90 g<<Hb<110 g為血紅蛋白值中等;Hb>110 g屬血紅蛋白值高。統(tǒng)計顯著性設(shè)定為<0.05。
總共對262窩仔豬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每個國家的豬群斷奶重有所不同,加拿大,丹麥,挪威和美國分別為6.8 kg、6.2 kg、11.4 kg和6.7 kg。因此它們的平均斷奶日齡也不盡相同,分別是:加拿大22.6 d,丹麥25.7 d,挪威33.2 d,美國21 d。在Hb濃度方面:加拿大豬場斷奶仔豬血紅蛋白平均值為111.2 g/L,丹麥為 121.5 g/L,挪威為119.8 g/ L ,美國為93.4 g/L。3周后各國養(yǎng)殖場斷奶仔豬ADG分別為:加拿大411.4g/d,丹麥202.9g/d,挪威411.4 g/d,美國196.5 g/d。低血紅蛋白水平仔豬所占百分比為加拿大7.2%,丹麥3.5%,挪威為2.5%,美國為38.2%。中等血紅蛋白水平仔豬所占百分比為加拿大35.0%,丹麥為15.4%,挪威為12.8%和美國為47.0%?;诮y(tǒng)計模型分析,各國豬場仔豬平均日增重與仔豬斷奶時Hb濃度 (P= 0.001)和斷奶體(P<0.000 1) 顯著相關(guān)。在斷奶后3周血液中血紅蛋白水平每增加10 g,其日增重提高10 g左右。
臨床研究表明,更高的血紅蛋白濃度有利于氧轉(zhuǎn)運、免疫功能提升、新陳代謝能力增強。血紅蛋白是體內(nèi)運載氧和二氧化碳最主要的載體。體內(nèi)1/3的鐵以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形式存在,所以血液中以及具有造血、破血、儲血功器官中鐵的含量最高。初生乳豬體內(nèi)的含鐵量很低,一般有30~55 mg , 而80 %存在于血紅蛋白中。因此, 常用血液中血紅蛋白的含量作為判斷乳豬是否缺鐵的重要指標。盡管貧血因素已對豬場造成嚴重經(jīng)濟損失,但目前大多養(yǎng)殖戶仍未引起足夠重視,因此加強豬群血紅蛋白管理勢在必行。
觀察生產(chǎn)系統(tǒng)的多樣性支持豬群普遍生物學原則的證據(jù)。在本次研究中盡管豬群在貧血患病率及斷奶日齡和斷奶重以及各國豬群遺傳性能、飼料、健康狀況和管理方式不同,但仔豬斷奶時血紅蛋白水平與生長速率之間存在很強的關(guān)聯(lián)性。雖然這種作用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但體格健壯的斷奶仔豬增長潛力更強這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提高斷奶仔豬其血紅蛋白水平的策略是提高豬群健康和生產(chǎn)管理的重要工具。
原 文 題 目:A multi-centre study of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and weight gain in piglets at weaning
來源:Jens Peter, Nielsen et al.,2015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Copenhagen, Denmark,In esphm 2015 proceedings, O18,P85.
201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