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8歲的“萬通六君子”之一的王啟富成立了名叫藍天綠野的體育公司,10分鐘就吸引了28個股東,募集到了1 200萬元的起步資金。這筆錢用來舉辦對標環(huán)法的京杭大運河自行車賽。半年后,這家公司又設立了第一支自行車專項產業(yè)基金。
藍天綠野試圖通過打造騎行賽事IP,進行相關商業(yè)開發(fā),如旅游、社群。在王啟富看來,在中國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過程中,他曾享受過地產紅利,那么如今要在消費升級的過程中投奔到體育運動產業(yè)來淘金。
運動產業(yè),或者說大體育產業(yè),正成為企業(yè)巨頭、創(chuàng)業(yè)者、資金、技術競相追逐的熱門領域。繼中國體育用品行業(yè)經歷“黃金十年”之后,一個更龐大的“體育+”產業(yè)將引爆新的黃金十年,帶來一個整體規(guī)模逾5萬億元至7萬億元的龐大市場。
上一個十年,中國涌現了安踏、李寧、匹克等知名的體育用品公司。那么,在新的黃金十年,“體育+”的機會是什么,又在哪里?
2015年9月,體奧動力以80億元拿下中超聯賽未來5年的全球全媒體版權。接著,樂視以27億元又從體奧動力手上接盤中超前兩年的新媒體版權。
80億元,相當于每年16億元,這個價格是中超全球全媒體版權上一次中標價格的20多倍,甚至超越了西甲、英超、NBA在華版權價格的總和。
而且,并非只有中超“烏雞變鳳凰”。盈方體育在十年前拿下CBA獨家運營推廣權的價格只有區(qū)區(qū)650萬美元,而目前合同價格已漲至每年3.36億元,明年合同到期后則可能達到5年50~60億元的天價。
頂級競技賽事IP價格屢創(chuàng)紀錄,推動力都來自同一個方向:近兩年國家政策層面的日漸開放。
中國體育運動市場潛在規(guī)模巨大,但常年表現低迷,占GDP比重僅為0.7%,遠遠低于發(fā)達國家2%的水平。其實,并非“中國人不愛運動”,體育產業(yè)低水平發(fā)展很大程度要歸因于中國體育行政化色彩濃厚,在賽事、場館、俱樂部、運動員等方面商業(yè)化程度極低。
轉機出現在2014年10月,國務院明確提出未來體育產業(yè)將引入市場化手段,簡政放權,擴大體育產業(yè)市場規(guī)模應用—史稱“國務院46號文”。
去行政化、去監(jiān)管化,把市場的還給市場,尤其是取消了商業(yè)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放寬了賽事轉播權限制——“國務院46號文”的發(fā)布,相當于中國體育產業(yè)的“改革開放”,徹底打開了中國體育賽事可以由投資者擁有產權的大門,這是體育產業(yè)市場化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一步。
其影響不言而喻。以籃球為例,全面放開的NBA年收入可達48億美元,而管辦不分離、商業(yè)開發(fā)束手束腳的CBA只有2億美元,中間有20多倍的存量市場空白。
在河北秦皇島,當地喬氏集團過去一直與主管部門反復爭奪中式八球排名賽產權,市場活力難以激發(fā),連年虧損。“國務院46號文”發(fā)布后,喬氏集團主辦的全新中式八球國際大師賽得以成型,商業(yè)開發(fā)大步向前,第一年就實現盈利。
盡管中國體育產業(yè)仍存在管辦關系改革問題,今年更爆出姚明代表18家俱樂部“逼宮”籃協(xié)事件,以及寧澤濤與泳協(xié)基于個人形象商業(yè)開發(fā)的不和諧事件,但政策放開是大勢所趨。處于產業(yè)前沿的體育賽事、體育中介、體育傳媒、健身休閑、場館運營等存量市場都將逐漸感受到“春天的爆炸力”。
政策加碼的同時,消費升級也帶來了體育運動市場,尤其是大眾運動市場的新增量。
目前,中國有4.1億體育鍛煉人口,只比2007年增長7 000萬人;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一倍以上,運動健身需求激增,且“新需求”旺盛。
以跑步運動裝備市場為例。過去,跑步愛好者三大件是跑步上衣、跑鞋和跑步褲子,平均消費2 000元以下。當下市場則發(fā)展出3 000元檔三大件:腰包、臀包、緊身褲、跑步襪;以及4 000元檔三大件:運動手表、水袋包、緊身衣;從2 000元檔到4 000元檔,消費升級趨勢明顯。
更重要的是,跑步市場出現了可穿戴設備、大眾跑步賽事與俱樂部、社群O2O。而在幾乎所有大眾體育領域,體育運動都已成為健康產業(yè)、娛樂產業(yè)、社交產業(yè)的融合產業(yè),整個產業(yè)鏈被新的需求增量拉伸拉長,新公司、新的參與者快速進入。
投資了昆侖決、瑞士盈方的IDG資本用兩個維度,描繪了今天龐大的“體育+”市場全貌。
第一個維度是運動專業(yè)性維度。包括競技賽事類,如足球、籃球、賽車、搏擊;大眾運動類,如乒羽、跑步、騎行、游泳、桌球、網球、戶外、極限;基礎訓練類,如健身、瑜伽。
其中大眾運動類、基礎訓練類屬于蓬勃發(fā)展的增量市場。
第二個維度是產業(yè)細分維度。包括賽事,如賽事運營、IP開發(fā);球隊,如俱樂部運營、賽事票務、業(yè)余球隊;媒體,如賽事版權、資訊平臺、線上平臺、社區(qū)、工具;場地,如場館運營、體育營銷與經紀、健身房;裝備,如運動服裝裝備。
尤其要關注其中的社區(qū)、可穿戴設備、運動餐飲等新興事物,它們是風險投資青睞的部分。
IDG資本認為,在目前政策放開、消費升級的帶動下,體育運動市場存在六大新機會:
1.傳統(tǒng)產業(yè)的升級、改造,例如體育賽事的娛樂化運作。
2.足球、籃球的業(yè)余賽事、高校賽事、青訓、經紀等。
3.跑步、健身的線上社區(qū),跟往后的線上線下垂直整合。
4.體育品牌的升級,運動垂直電商等。
5.科技在裝備、場館、游戲等領域的體驗升級。
6.體育與周邊領域的融合,如游學、彩票、場地等。
春江水暖鴨先知,風險資金早已開始“體育+”布局爭奪。2015年,“體育+”領域產生超過150例投資案例,是所有領域中最多的。2016年,移動健身Keep獲得C輪3 200萬美元融資,更成為“資本寒冬”中近期的融資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