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航
80后的趙瑜是一名攝影記者,拍片過程中他常有想拍卻無法拍到的鏡頭,借此契機他把自己的觸角延伸到了無人機領域,鏡頭架在無人機上,他能拍到別人拍不到的圖片。每天晚上7點,他準時在電腦前將他的實踐、方法、心得定時更新在個人公眾號上。愛好加投入,趙瑜玩無人機玩出了名堂,這個公號在無人機圈子內也小有名氣。他不僅成為無人機領域的牛人,也通過自媒體開拓出一些賺錢的新門道。
隨著近年來前幾批自媒體人開始盈利,整個自媒體市場呈現出高增長態(tài)勢,其衍生的相應價值也日漸凸顯。利益是最直接的誘惑,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加入到自媒體大軍中來,除了一個個獨立的自媒體人之外,其中還包含很多公司。自媒體也成為了創(chuàng)業(yè)紅海,這個市場快速膨脹,讓后來者再也不能感受到一點紅利。
不自由的媒體
在自媒體創(chuàng)業(yè)的大浪中,陳昭是后來者。他曾經是電力集團的一名工程師,85后的他計算機技術一流。在業(yè)余時間他還為好幾家公司設計程序、提供技術維護與培訓。行業(yè)經驗豐富,理論扎實,關鍵是還能寫文章。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陳昭,在自媒體最火的2015年,辭職創(chuàng)業(yè),做起了專門的自媒體。每周定時更新5篇專業(yè)文章,內容從行業(yè)分析到實踐操作,可謂勤勉。
公眾號創(chuàng)立初期,看著每天快速增長的粉絲數,陳昭對未來充滿信心,但很快他就陷入了麻煩。在內容籌備之外,陳昭還要進行版面優(yōu)化、后臺維護,以及小合作的商談。在技術這一塊,陳昭自信一流,但到了內容、版面、后臺、運營等方面,這份自信就直線下降。
各種現實中的窘迫,讓陳昭對理想中的自媒體未來開始打折。雪上加霜的是,他還面臨著沒有余力的困境。為了做好所有他擅長以及不擅長的事,他已經將所有的精力與時間從早到晚都用到了公號上。如果他臨時有急事,公號馬上就會停擺,千辛萬苦積累的用戶馬上就有人會取消關注。在網上,他專門學習了一套鍛煉身體的室內動作,鍛煉不是為了健身而是怕一不小心生病。
陳昭的自媒體在他全力維護下兢兢業(yè)業(yè)做了半年,然而每篇陳昭付出過心血的文章的閱讀量卻始終徘徊在1 000以內,后臺曾經飛漲的粉絲也從第三個月開始趨于平穩(wěn),到半年的時候增長已經幾乎停滯,這樣的數據也讓陳昭曾經計劃的商業(yè)宏圖折戟沉沙。
自媒體做原創(chuàng)內容輸出,是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的想法。然而陳昭式的失敗給這個市場拋出了另一個難題,自媒體人不能只擅長某一方面,他必須是一個全才。
王曉就是這樣個多面手,他運營著一個知名的自媒體:六神磊磊。他的公號上線不到3年,粉絲已經超過50萬,文章閱讀量已經能迅速破10萬。在穩(wěn)定更新內容之余,王曉還著手出版了幾本書,并為每一個廣告植入做創(chuàng)意,線下的分享活動也是一個接一個,王曉在多重角色中游刃有余,來去自如。圈內曾經流出一份公關對自媒體的報價,六神磊磊的對應報價在“20萬~30萬元”之間。撇開價格的泡沫,有魅力的自媒體商業(yè)價值清晰可見。
自媒體的難易也許只有身在其中的人們才能感知,但自媒體的潛力卻是有目共睹。隨著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傳播平臺的持續(xù)火熱,有人預言,這將是自媒體創(chuàng)業(yè)最好的時代:內容創(chuàng)作源于興趣,傳播更是便捷、廣泛,收益還有保障。有魅力的自媒體在這個火熱的行業(yè)中,被各路資本青眼以待。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已經有三十多個自媒體項目獲得了資本的認可,拿到了融資,總融資規(guī)模超過10億元。
組織形態(tài)正在改變
然而價值非凡的自媒體塑造并不容易,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看到有趣的作品只能聯想到作者,但作者的魅力卻是整個團隊的心血。以《羅輯思維》為例,其背后有一個10人的內容團隊。他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篩選出有意思的書,羅列其中的核心觀點交于羅振宇選擇,此時羅振宇是團隊內容最終的決定者。
到了固定的語音以及視頻時間,他將每一個觀點用他的方式進行闡述,從而完成一場內容標簽化的閉環(huán),羅振宇此時又成為了內容的輸出者。這種以團隊為軸,以公眾人物為切口的內容運作模式,逐漸成為大部分自媒體的樣板。這個過程中,羅振宇的身份在內容編輯、主播、口技選手中不斷切換。
一職多能正在成為成熟自媒體的一個趨勢性變化,這樣的變化也正在重構組織形態(tài)。與傳統組織形態(tài)不同,大多數自媒體的策劃、市場、執(zhí)行等各個以前需要專門設立的部門,被團隊的幾個人同時兼容。這些人身兼數職,以效率為目標,用更少的人形成了更小的組織結構,像樹的枝丫不斷延伸,形成自身的運營體系。
以視頻類自媒體二更為例,該自媒體目前的運營團隊已超過100人,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多地設有分公司,已經接近一家傳統新聞類周刊的人員規(guī)模。但旗下擁有多個獨立的小個體組織,它們各自擁有完整的運營生產流程。
但是類似二更這種內部多元進化完整的自媒體并不多見。常見的自媒體內部職能仍然需要專職化。出于盈利與影響力等考慮,內部多元不足的自媒體,開始抱團。每個小團隊在更大的組織中去完成職能的多元。
自媒體開始形成各類組織形態(tài),如聯盟,有WeMedia自媒體聯盟、微媒體聯盟等。也有通過投資參股、控股的較為緊密的自媒體組織,財經作家吳曉波就頻頻出手,聯合經緯中國合伙人曹國熊等人成立了“獅享家新媒體基金”,快速完成了對餐飲老板內參、酒業(yè)家、十點讀書、B座12樓等微信自媒體的投資入股。二更的創(chuàng)始人丁豐就收購了“深夜食堂”,更名為“二更食堂”,形成了一個“二更”“二更食堂”做原創(chuàng)視頻為主的自媒體組織。這類抱團取暖,讓自媒體的影響力從數據上得以凝聚。
一度被認為是小打小鬧的自媒體,在2016年成了一股蔚然洪流,從美國到中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自媒體獲取新聞資訊,并習慣了一種以內容為核心、以社交關系為紐帶、注重分享和互動的移動閱讀新模式,依托于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和閱讀模式的變遷,自媒體在生活中開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可預見的未來,自媒體將在內容上更加專業(yè)化、組織結構更加公司化、形象也將從個人魅力逐步品牌化,資本的介入將變得更為普遍,并加速推動自媒體產業(yè)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