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子
你知道嗎?我國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恐龍蛋最多的國家,如廣東省河源一地就曾挖掘出近200窩2600余枚恐龍蛋化石。你更不知道的是:恐龍蛋化石有圓形的、橄欖形的、長棒形的,還有珠寶級晶體蛋、袖珍蛋、蛋尖兩頭皮超薄的傷齒龍蛋等。更稀奇的是,不少恐龍蛋埋藏得也頗有規(guī)律:它們兩兩成雙、圍繞一個圓盤,呈輻射狀排成一圈,仿佛向日葵花盤周圍的花瓣;而每個這樣的圈,都會留下一個較大的缺口……這些恐龍到底擺的是什么迷魂陣?難道恐龍與母雞不一樣,一次能下兩個蛋嗎?
恐龍蛋巢的“奇葩”事
恐龍的產(chǎn)蛋器官與母雞不同,雞只有一套卵巢和輸卵管,而恐龍和原始鱷魚相仿,有兩個卵巢、兩條輸卵管,一次能生兩個蛋,一窩一般能生12~36個蛋。
那么,這些耐人尋味的恐龍蛋窩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科學家們根據(jù)發(fā)掘情況推斷,恐龍每下一次蛋,就會換一個角度,接近下完一圈蛋后,它就得起身離開了。由于恐龍的身軀笨重,退出時,為了防止碰破這些蛋寶貝,它往往會留下一個出口。
這種類型的蛋窩常見于恐龍營造的開放型巢穴中,多由竊蛋龍、馳龍、傷齒龍等小型獸腳類恐龍建造。這些恐龍一般為溫血恐龍,可以用自己的體溫來孵蛋,所以它們下的蛋并不埋起來,而是置于頭頂敞開的露天蛋巢。
在這種蛋巢中,恐龍蛋被整齊地排列在四周,圍成一圈;一般蛋巢中有兩到三圈蛋,分層錯落地疊放起來,組成奇特的恐龍蛋巢。其中有些巢穴還會構筑到樹洞、高崖之上,有向鳥窩過渡的趨勢。而在這些蛋巢的中央,會留下一個圓形的土臺子,那是為恐龍孵蛋準備的落腳點。
恐龍那么重,孵蛋不會把蛋壓碎嗎?
1993年,美國考古學家馬克·諾瑞爾在蒙古戈壁沙漠發(fā)現(xiàn)了一具竊蛋龍骨骼化石,旁邊有數(shù)個未孵化的竊蛋龍蛋。顯然,前者是與蛋一起被埋葬的正在孵卵的窩主。而在廣東河源盆地,人們又先后發(fā)現(xiàn)過七具竊蛋龍化石,在東源縣縣城電視塔工地還發(fā)現(xiàn)了“龍蛋同處一窩”的奇景,這不得不讓人們相信:恐龍孵蛋的習性確曾有過,其中有些竊蛋龍的大小只相當于一只現(xiàn)代鴕鳥,重約幾十千克。
但有些竊蛋龍的體重可達上千千克,與一頭大象相仿。那么,那些最大型的竊蛋龍的蛋,它們的直徑可達40厘米,也擁有開放的巢穴,并且能像它們較小的表親那樣孵蛋、筑造宏大開放的恐龍蛋巢嗎?這已被所發(fā)掘出的大號恐龍蛋窩所證實。
在較小恐龍修筑的巢穴中,恐龍蛋有序地呈輻射狀排布,緊密擠成一圈;然而在大型竊蛋龍的巢穴中,恐龍蛋會在一個中空的圓盤外圍按照一個更大的環(huán)形排列,這樣的環(huán)形蛋圈中,不僅有更多的蛋,而且會形成更多的蛋圈層錯落疊置,形成巨形蛋窩。這樣的蛋巢,使一只成年龍可以很方便地蹲踞在環(huán)形空地中間,將大部分體重壓在地面上,翅、肢、尾虛蓋于蛋上,用體溫來孵蛋。至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恐龍的孵卵本領已經(jīng)爐火純青,進化到即便是粗大笨重的雄性個體,也能輪換坐在自己的巢穴中耐心孵蛋。
形態(tài)各異的恐龍蛋
恐龍蛋化石大小懸殊,小的如廣東河源發(fā)現(xiàn)的袖珍蛋,僅有鵪鶉蛋的一半大,直徑在1.5~2厘米;大的如在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qū)的車臣共和國發(fā)現(xiàn)的巨型恐龍蛋化石,直徑可達1米。
恐龍蛋的形態(tài)也是多種多樣的,科學家們將之分為29種形狀:包括竊蛋龍、傷齒龍等小型獸腳類恐龍產(chǎn)的長形蛋;鳥腳類恐龍鴨嘴龍產(chǎn)的橢圓形蛋;大型、長頸的植食性蜥腳類馬門溪龍、梁龍和埃雷拉龍產(chǎn)的碩大圓形蛋。此外,恐龍蛋化石一般能呈現(xiàn)出炭黑、青黃、灰褐、棕紅等不同的顏色。
巨椎龍巢穴群落
南非發(fā)掘到的巨椎龍巢穴群落,也揭示出這類早期恐龍的繁育習性上的“怪癖”:它們會年復一年、不遠千里遷徙到各自筑成巢穴的窩點,還喜歡成群結隊產(chǎn)卵。有些巨椎龍恐龍的巢互相靠得很近,因此,科學家們也推測,恐龍可能有群居的習慣。
一般成年巨椎龍雌龍的長度可達6米,而其蛋的直徑卻僅為6~7厘米。產(chǎn)蛋之后,雌龍們會非常小心地將蛋在巢穴中排列好,呵護、照料,直到雛龍孵化出殼。
這些雛龍和小鳥一樣,會本能地待在巢里,無論它們的父母出現(xiàn)什么情況都不離開。這個結果,是科學家們在將考察目標轉移到恐龍巢穴一帶的沉積巖層中,考察埋藏在內(nèi)的恐龍足跡化石后發(fā)現(xiàn)的。這些足跡大小不一,有的非常小,可能是剛剛孵出來的雛仔留下的;有的是小足跡的兩倍大,但仍然比成年恐龍的足跡小許多。
高棘龍的“古怪”巢坑
近日,在美國科羅拉達州德爾塔縣的森林公園里,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大量獸腳類恐龍用左、右足挖出的大型巢坑,分布面積足有數(shù)萬平方米之廣,坑點超過50個,一些巢坑大小接近浴缸,頗為壯觀。其中大多數(shù)巢坑由平行雙槽和抓痕凹坑構成,中間留下脊狀突起??茖W家們經(jīng)過實地考察和探索,發(fā)現(xiàn)生活在該區(qū)域距今1.2億至1.1億年的早白堊世的大型肉食恐龍骨骼化石記錄只有高棘龍,而且其足部形態(tài)也與足跡化石吻合。
讀者朋友可能會問,這些巢坑是恐龍們干嘛用的呢?這么大能裝多少恐龍蛋啊!你又猜錯了,這可不是真正的恐龍蛋巢穴,因為這里沒有恐龍蛋、蛋殼或孵化的遺骸,也就是說,它們不是恐龍繁衍生息的窩。
那會不會是恐龍為了尋找水源或食物而挖的坑呢?這一帶的水資源十分豐富,肉食性動物為水源或食物而刨這么大的坑完全沒有必要。琢磨再三,科學家終于領悟出:這些巢坑很可能就是恐龍們求愛、覓偶留下的“洞房”。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地質(zhì)學教授馬丁·洛克里認為,這是首次發(fā)現(xiàn)恐龍具有交配行為的證據(jù)。這些巨大的巢坑,填補了人們對恐龍行為認知的空缺,也是第一次昭示出高棘龍交配的古怪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