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敏
長物志:格自然之美,造人文之化
文_張敏
【編者按】
當前,有很多兒童閱讀推廣的公益組織、教育團隊等,拳拳之心令人感佩。然而,長期關注推薦的書目,難免會看出一些疑處。比如,歐洲思想啟蒙時期產生的經典,甚至是英美中小學生的必讀教材,很多不在推薦之列,遑論中國古典名作。這類作品有一共同點,即:均已過版稅期,已屬人類文明的公共資源。如今之所以有太多的國外當代作品得以出版,正因版稅是許多人的利益所在。此是本欄目開設的初衷。
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在《人間糧食》一文中說:“你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了使自己對生活發(fā)生興趣,我們曾經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中國俗語則言:三代做官,剛懂穿衣吃飯?!堕L物志》正是晚明士子出于對生活的興趣,而講究平常日用生活的意趣。
文震亨(1585-1645),字啟美,晚明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人,生于萬歷十三年,卒于清順治二年。曾祖文徵明位列“明四家”。祖、父均在朝為官,其兄文震孟為天啟二年殿試狀元。風姿韶秀,詩畫咸有家風,然試不利,遂棄科舉,選聲伎,調絲竹,放浪山水之間。清軍攻占蘇州后,文震亨避居陽澄湖。聞剃發(fā)令,自投于河,家人救之,絕粒六日而死。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被追謚為“節(jié)憨”。
《長物志》,文震亨著,書成于崇禎七年(1621),共十二卷,分別為:室廬、花木、水石、禽魚、書畫、幾榻、器具、位置、衣飾、舟車、蔬果、香茗。
所謂“長物”,典出《世說新語·德行》:“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后,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上。后大聞之,甚警,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王恭曾任都督、刺史等職,史傳其“清廉貴峻,志存格正”,他的“身無長物”,是指沒有身外之物,意即沒有“多余之物”。
不過,世人王恭甚少,為物所役之人甚多。明人宋詡在所編撰的《宋氏家規(guī)部》中有“長物簿”一章,重新定義了“長物”:凡天地間奇物隨時地所產、神秀所鐘,或古有而今無,或今有而古無,不能盡知見之也。宋詡的“長物簿”包含了二十一類,有寶、玉、珠、瑪瑙、珊瑚、金、漆、木、草、竹、窯等。
細考起來,文震亨的“長物”,既是“多余之物”,亦是“寶貴之物”。友人沈春澤在為《長物志》所作的序言中即點明:“夫標榜林壑,品題酒茗,收藏位置圖史、杯鐺之屬,于世為閑事,于身為長物,而品人者,于此觀韻焉,才與情焉。何也?挹古今清華美妙之氣于耳、目之前,供我呼吸,羅天地瑣雜碎細之物于幾席之上,聽我指揮,挾日用寒不可衣、饑不可食之器,尊瑜拱璧,享輕千金,以寄我慷慨不平,非有真韻、真才與真情以勝之,其調弗同也?!?/p>
意思是這些繁瑣碎細之物,不擋寒,不療饑,于人是閑事雜物,于己卻是寶貴之物,視為連城美玉,不惜一擲千金。也是在這些“寶貴的多余之物”上,能看出一個人的韻、才、情。沒有韻、才、情的人不能馭物,格調自然也就不同。
不得不提到,明中葉以降,經濟貿易發(fā)達,中國是全球海洋貿易的終點,號稱“歐洲錢的墳墓”,大量的白銀既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也助長了明朝奢靡的社會風氣。特別是蘇州一帶,為全國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絲綢、木器、紫砂、竹刻、刺繡、漆器、玉石、金屬工藝等業(yè)欣欣向榮,蘇州一地所交稅糧即占全國的十分之一。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達,文化方面亦不輸人后,刊刻成風,書畫滿眼,閑人盈街。在作為吳地文化的“吳趣”中,小官僚文人都知道“備它一頂轎,討它一個小,刻它一部稿”。清代校閱《長物志》的學者伍紹棠指出:“有明中葉,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評書品畫,淪茗焚香,彈琴選石等事,無一不精,而當時騷人墨客,亦皆工鑒別,善品題,玉敦珠盤,輝映壇坫?!?/p>
文震亨
實際上,與《長物志》相類的“吾黨”之書,在明代十分常見?!端膸烊珪偰刻嵋穼ⅰ堕L物志》歸為子部雜家類,指出“凡閑適玩好之事,纖悉畢具,大致遠以趙希鵠《洞天清錄》為淵源,近以屠隆《考槃馀事》為參佐。明季山人墨客,多以是相夸,所謂清供者是也。然矯言雅尚,反增俗態(tài)者有焉。惟震亨世以書畫擅名,耳濡目染,與眾本殊,故所言收藏賞鑒諸法,亦具有條理。所謂王謝家兒,雖復不端正者,亦奕奕有一種風氣歟。且震亨捐生殉國,節(jié)概炳然,其所手編,當以人重,尤不可使之泯沒。故特錄存之,備雜家之一種焉?!鼻∷氖辍稓J定四庫全書·子部·長物志·按語》則略有出入。
筆者以為《長物志圖說》序言中的概括很是貼切:表面上,這是晚明文人清居生活方式的完整總結,反映晚明士大夫的審美趣味,然而對文震亨自身而言,更重要的是寄托他‘眠云夢月’、‘長日清談、寒宵打坐’的幽人名士理想,不食人間煙火。他所描述的物境本質上是蕭寂的景象。這也符合文震亨在晚明將傾之時欲報國家,幾起幾伏,直至因無門而隱匿的凄涼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