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征(華東師范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博士) 編輯/易可
家長如何應對頂嘴的孩子
文/程征(華東師范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博士) 編輯/易可
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孩子的成長每一步無不牽掛父母的心、凝聚爸媽的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語言發(fā)展的敏感期。每個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不太相同,大致出現(xiàn)在3~4歲時,6歲結束。從孩子開始能夠發(fā)音時,他的語言學習就已經開始了,起先是吚吚呀呀的練習,接著是單字的出現(xiàn)。“媽媽”、“爸爸”是我們聽到的孩子最早的語言,也是父母最幸福的時刻。然后是詞、短語、短句、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以及使用語言內在的功能,從語言模仿開始,一直到發(fā)現(xiàn)語言的美妙,孩子的語言就這樣發(fā)展起來了。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語言的作用在于發(fā)展思維,當孩子開始與父母頂嘴時,其實是孩子語言能力的進步和參與意識的覺醒。因為在與家長爭論時,孩子必須學會獨立思考,根據自己對環(huán)境的認識與觀察,運用學到的詞匯和表達方式,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這些表達無疑會促進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也是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其實,中國的家長們一直是比較矛盾的,一方面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快快成長,在各方面都能表現(xiàn)的自主、成熟;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時時聽話、事事順從。頂嘴的孩子也被許多家長認為不聽話、不乖巧,有些家長甚至為此傷心難過。其實大可不必,當你意識到孩子開始“爭辯”而不是“頂嘴”時,說明你的孩子開始有了獨立的思想并且正在日益成長,這應該高興而不應該傷心難過。從出生到上小學以前這個年齡階段,對人的身心發(fā)展極為重要。因為在這個階段,人腦的發(fā)育有不同的年齡特點,言語的發(fā)展可能有一個關鍵期(發(fā)音系統(tǒng)逐漸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神經通路,以后要重新改變,非常困難)。錯過這個關鍵期,會給人的心理發(fā)展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正因為如此,當孩子與你頂嘴時,應該以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他,因為你的孩子已經有了獨立的思維方式,他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正逐漸成長。
那么,當孩子開始“頂嘴”時,年輕的父母們應該如何處理呢?
1.尊重孩子的發(fā)言權
鼓勵孩子與大人爭辯。要知道孩子難能可貴的有自己的意見,是多么值得珍惜的事情。你希望孩子的想法跟所有人都一樣平平庸庸嗎?當他有自己想法的時候,你要鼓勵,如果他的想法真的是錯誤的話,請用科學、道理去說服他,而不是居高臨下地說“我是爸爸,我是媽媽,你就要聽我的”,完全不讓孩子了解你為什么是對的。尊重孩子的發(fā)言權,理解孩子的想法,當孩子說話時,你不能隨便打斷他,就像你不希望他打斷你一樣。讓他了解到你們是平等的。
2.蹲下身子與孩子說話
澳大利亞的家長一般是蹲著和孩子說話的。在一個周末,當學校的一位秘書逑蒂請一個華人住到她家,去共度兩天周末時,就會見到這動人的情景。逑蒂有一對可愛的兒女,當一同去超級市場時,四歲的兒子因為姐姐先坐進汽車而不高興了。逑蒂在車門口蹲下,兩只手握住兒子雙手、臉對臉地、目光正視著孩子,誠懇地說:“羅艾姆,誰先坐進汽車并不重要,對嗎?”羅艾姆看著媽媽會意地點點頭,鉆進了汽車并挨著姐姐坐下了。第二天上午,孩子們去公園玩,羅艾姆和姐姐跑跑跳跳,到湖邊去看戲水的鴨群時不小心絆了一跤,眼淚在他的大眼睛里滾動著,馬上要流出來了。這時,逑蒂又很自然地蹲下來,親切地對兒子說:“你已經不是小寶寶了,是不是?你是個大男孩兒,絆一下沒關系的,對嗎?”這時,這位華人也學著在一旁蹲下來,面對著羅艾姆說:“是的,你是個大男孩了,對嗎?”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淚,自豪地玩去了。在和逑蒂談起了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時,她說:“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同我們說話的。我們認為,孩子也是獨立的人,只因為他們比我們矮一些,我們就應該蹲下來同他們說話……”
澳大利亞母親的言語和行為使人想到:家長蹲下來同孩子在同一個高度上談話,同孩子臉對臉、目光對視著談話,體現(xiàn)了家長對孩子的尊重,體現(xiàn)了成人對小孩子的事情或問題認真又親切的態(tài)度。同時,家長可以輕聲細語地耐心說服教育,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更用不著大聲呵斥。這是一種很具體的教育方法,也體現(xiàn)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的關系的教育觀念,也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著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我們總是站著面對孩子,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就不僅是身高上的幾十厘米,而是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距離,是一顆心與一顆心之間不能溝通的距離。蹲下來,傾聽,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兒童能夠接受的一種愛護;蹲下來,傾聽,兒童離我們的距離就會縮短;蹲下來,傾聽,是我們關心兒童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蹲下來,傾聽,營造出來的是一種民主、和諧的、相互尊重的成人與兒童的關系,再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
3. 立好規(guī)矩,進行放養(yǎng)
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順從長輩,一直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在當下的中國,孩子一出生就面臨著老人的溺愛與父母的寵愛,使得長輩的威信、父母的尊嚴在孩子的心目中難以形成具體的概念,于是,當孩子一旦不如意或者家長難以滿足他們的心愿時,就會出現(xiàn)任性、不聽話,可以說,“頂嘴”在很多情況下是長輩慣出來的。沒有規(guī)矩就不成方圓,規(guī)則大于寵愛。寬容而不縱容,建立規(guī)則比說教更有效。如何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許多父母的做法是不斷地說教,但是,聰明的父母會為孩子立下規(guī)矩,從小讓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他們會和孩子協(xié)商,制訂一些規(guī)則,并且要求孩子遵守這些規(guī)則,而且訂了規(guī)則,就要堅持下去,讓孩子按照協(xié)議行事,才是關鍵!孩子自己能做的,家長不要幫忙。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會遵守規(guī)則。對待孩子,有兩個原則:事先約法三章,事后毫不妥協(xié)。建立“能與不能、可以與不可以”的概念。社會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規(guī)則與秩序。父母破壞規(guī)則,孩子就會輕視規(guī)則。禮貌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后天培養(yǎng)的。
在這里提醒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首先不要把自己的需要強加給孩子。大部分父母在給孩子提要求時,很少考慮到孩子的心理需求,經常不和孩子商量,就替孩子做出決定,逼得孩子只有采取極端的方法來抗爭。只有當你真正從內心理解了你的孩子,并且充分的信任他,才會有更好的溝通。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尊重孩子,并給與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自身受到你的尊重,你是真正愛他的,這樣孩子才會信任你,才不會總是與你“頂嘴”。在歐美很流行的《育兒歌》,對于今天的家長,很有借鑒意義:“挑剔中成長學會苛刻;譏笑中成長學會羞怯;羞辱中成長學會自疚;寬容中成長學會忍讓;鼓勵中成長學會自信;稱贊中成長學會欣賞;公平中成長學會正直;贊成中成長學會自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