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曉(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淺析柴科夫斯基《杜姆卡》的演奏技巧
孫 曉
(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柴可夫斯基是俄國民族樂派作曲家之一,以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著稱,民族性和悲劇性是柴可夫斯基鋼琴作品的重要特點?!抖拍房ā肥遣窨煞蛩够鶆?chuàng)作高峰期的鋼琴作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鋼琴作品之一。由于當時俄羅斯黑暗統(tǒng)治籠罩整個國家,作者通過創(chuàng)作該作品,將自己復雜的內心情感和心理矛盾沖突寫進樂曲中,表達了作者對俄國黑暗的政治制度的極度不滿和愛國熱情。
柴可夫斯基;杜姆卡;演奏技巧
柴可夫斯基是俄羅斯樂壇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被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他身處十九世紀末,正是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發(fā)展達到頂峰并迅速走向衰弱的時期。他用優(yōu)美的旋律來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他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作品,在柴可夫斯基一生創(chuàng)作的眾多鋼琴作品中,《杜姆卡》是一首極富感染力、旋律優(yōu)美、感情凄涼的作品。這首作品有著濃郁的民族色彩,緩慢而悲傷的情緒和快速熱烈的舞蹈場面相結合,充分表達了柴可夫斯基矛盾的心理特征,把復雜的情感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杜姆卡》是創(chuàng)作于1886年2月27日—3月5日,于1893年12月2日正式演出。它充滿著勃勃生機,又充滿著悲情色彩,以c小調為主調,因受法國鋼琴家馬蒙泰爾邀請創(chuàng)作了副標題“俄國鄉(xiāng)村景色”獻于他。柴可夫斯基給這首作品創(chuàng)作了標題,標題音樂可以讓廣大群眾更容易理解這首作品。他運用輕快的音符彰顯斯拉夫人民積極的民族情懷,又結合了傳統(tǒng)民謠中憂愁的旋律,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沖突與對比。全曲的情感既有厭惡世俗的憂郁,也有內心深處不愿屈服的情懷,末段重現(xiàn)首段的序奏,與之呼應,給全曲添加了更多的憂郁和惆悵,最后運用c小調Ⅰ級主和弦強有力的將全曲結束。
柴可夫斯基把西歐作曲技巧與俄羅斯民族音樂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樂曲的節(jié)奏采用俄羅斯民間舞蹈型,節(jié)奏表現(xiàn)出民族本土的音樂風格,柴可夫斯基用民族音樂的旋律以及民間舞蹈的節(jié)奏表達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他用豐富的鋼琴織體結構,模仿了管弦樂隊的雄偉氣勢和豐富的音樂色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世界,讓作品在音響效果上非同凡響,描繪了勞動人民生活和生產(chǎn)的情景,展現(xiàn)了人民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杜姆卡》正屬于音樂色彩變化萬千的作品,需要從手指觸鍵的速度、指尖下鍵的力量以及手指接觸琴鍵面積的大小,還有手指下鍵的深淺度等方面的控制來演繹這首作品。
這首樂曲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是“行板、如歌的”,情緒憂愁而低沉,聲部的旋律線條比較明確,因此,要通過對手指尖力量的控制,讓力量的重心從一個指尖轉移到另一個指尖,每個音之間要連貫起來。由于節(jié)奏比較緩慢,更應該把音色演奏到極致的效果。右手流動的旋律要與左手的旋律互相配合好,整體保持一定的連貫性。
譜例1:
演奏該部分時,右手手指下鍵力度要輕,但每個音都要保持清晰,旋律保持連貫,這樣會受到上方泛音的影響,音色就會變得柔和、連貫。下鍵時還要控制力量不要太大,這樣演奏出的音量就比較小,音色也變得輕柔安靜。貼鍵彈奏會延緩指尖力量的傳送,音色會有圓潤寬厚的效果。彈奏出的音樂既流暢又富有歌唱性,能夠更好的展現(xiàn)《杜姆卡》民族性、悲情性的特點。
第二部分(第42—小節(jié))表現(xiàn)了愉快的舞蹈場面,因此演奏該部分的觸鍵方法與之前的也不同。
彈奏該段時,手指要靈活,掌關節(jié)要積極,雙手的琶音要演奏清楚,每一小節(jié)中為跳音的上聲部旋律音,要與后幾拍的小連線、長音連線的演奏方式區(qū)別開。
具有復調色彩的句子,由于各個聲部的旋律同時進行,每個聲部都應注意其獨立性。
譜例2:
演奏復調部分時,手指間對各聲部的音量控制需要特別注意,還要非常注重傾聽各聲部,要辨別每個聲部的旋律,并清晰的演奏出來。練習時,可先演奏低聲部與中聲部手指力量可用較少,把力量集中放在高聲部。然后用相同的方法練習中聲部和低聲部,這樣可以對各聲部的旋律進行相應的演奏。用一只手彈奏和弦的某個音是非常有難度的,這個音的觸鍵力量要比其他的音更強一些,這樣就能達到和弦其他的音作為伴奏,陪襯旋律音。著名的波蘭鋼琴家霍夫曼說:“一般說來,譜上音符越多,越是容易彈奏,就是說,在音樂方面越是容易彈……最難彈的音樂是只有幾個音符的時候,那時演奏者必須喚起他全部的智慧、精力和情感的力量,來表達這寥寥幾個音符中蘊藏的、并使這些音符互相連接起來的意義。[1]”因此,演奏時嚴格按照譜子的要求去彈是至關重要的,不僅要注意保持樂句之間的連貫性和完整性,還要注意各聲部旋律的演奏,踏板要一拍換一次,在能完整演奏音樂的同時使音樂更富有感染力。
柴可夫斯基繼承和發(fā)揚了以格林卡為代表的俄國音樂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們在彈奏他的音樂作品時,都能夠深刻的感受到他熱情奔放的性情,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震撼與向往,所以他的音樂被稱為“俄羅斯音樂之魂”。
《杜姆卡》就是柴可夫斯基在創(chuàng)作巔峰時期的一首鋼琴作品。樂曲中融入了許多民族元素,用悲傷和熱情的性格相互交替來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這兩個主題共同構成了該樂曲,因此,這首作品有著民族性和悲劇性的特點。
通過本文的分析和探討,柴可夫斯基在《杜姆卡》中運用了非常嫻熟的創(chuàng)作技法,將俄羅斯民族音樂元素與西方的美學相結合,彰顯了他的獨特創(chuàng)作風格,使該作品具有相當高的音樂審美價值,通過對該作品的學習與演奏,希望我們能夠為他人了解柴可夫斯基和演奏其他作品做出微薄的貢獻。
[1]J·霍夫曼.為青年鋼琴家進一言.音樂譯文,1957(4)∶86.
孫曉(1990—),女,漢族,山東淄博,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