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韻人生
梅葆玖:一生只為傳承發(fā)揚梅派藝術春歸香如故
他是一代京劇大師之子,也是一位京劇大師;他是會說英語,愛吃牛排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他是49個徒弟的恩師,也是20只貓的主人……
貼在梅葆玖身上的標簽很多,但如今所有這一切都消散了。
梅葆玖是一個傳奇。年過80歲,居然照樣能上臺唱戲,扮相不倒,身段不倒,嗓音不倒,甜美溫潤一如當年。天生的好嗓,加之幼年打下的基本功,才使他年屆耄耋依然能在舞臺上游刃有余,令多少人羨煞。
1934年,梅葆玖出生于上海,是梅蘭芳與福芝芳夫婦所生的最小的兒子。梅蘭芳原來選定的接班人本是第三子葆琪,梅葆玖描述這位三哥:“一雙大眼睛跟我父親非常像,他很受寵愛,父親練功都帶著他,又送他到外交部小學讀書。他聰明超凡,自幼就看得出接父親班的苗頭??墒情L到了8歲,空氣傳播的白喉卻奪走了他的性命。”
“如果沒有白喉流行,我可能和四哥、五哥一樣,做我想做的工程師了,小時候也不用如此辛苦,一邊讀書上學,一邊拼命學戲了。”梅葆玖曾回憶。
梅葆琪過世后,他便成了那個被命運選中的梅家男孩。梅葆玖10歲時,父親讓他試演了《三娘教子》中的薛倚哥,看他的嗓子、扮相都可以,就決定讓梅葆玖繼承梅派。
梅蘭芳9個孩子中成年者只有4人。3個兒子當中,唯梅葆玖的外形條件最符合男旦需求,“是上臺的人”。在梅家故交黃世國看來,梅派傳承最難的地方,在于“漂亮”:“必須要漂亮,最重要就是漂亮。玖哥其實后來還感慨過梅家無人。梅家下一代里有個梅瑋,長得很漂亮,中學時我還給他補過課,但后來孩子個子一下竄太高,沒法演戲了,只能去研究理論了?!?/p>
當年,為了培養(yǎng)梅葆玖,梅蘭芳為他請的啟蒙教師是王瑤卿之侄王幼卿,武功教師是陶玉芝,昆曲教師則是朱傳茗,后又師從朱琴心學習花旦,都可算得文武昆亂不擋的一時之選。梅葆玖10歲開始學藝,13歲正式登臺演出 《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劇,成年后又多次與父親同臺演出,甚至拍攝了電影《斷橋》,在藝術上深得其父的教誨和指導。
在另一個角度,他父親更欣賞的是弟子李世芳。梅蘭芳并不親自為幼子開蒙,甚至不讓他聽自己的《太真外傳》《天女散花》等,而是延請名師,從骨子老戲開始學起。1947年李世芳飛機失事,梅蘭芳自此棄演《金山寺》——再沒有這樣的小青了。后來是福芝芳勸說他:“別想著世芳再把葆玖都給耽誤了。”之后梅葆玖才有與父親在《游園驚夢》《金山寺》同臺的機會。
但當時他的表現(xiàn)并不起眼,黃世國第一次看梅葆玖的《金山寺》說:“他父親是白娘子,他是青兒,那時候他太瘦了,扮相不是太美?!蹦菚r候的熟人們都想不到,幾年之后,這個玖少爺將扛起梅派大纛。
轉折出現(xiàn)在1961年,梅蘭芳去世,梅劇團的擔子自然而然落在了梅葆玖身上。“這是使命,也是責任,每年200多場大戲,靠我挑班演出。”梅葆玖曾回憶。
但只忙了兩年多,1964年中開始,便幾乎沒有什么演出機會?!拔母铩眮砼R,“梅派”藝術一度一蹶不振,梅葆玖徹底告別幕前,亦曾下放農(nóng)場勞動。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十旦九張(張君秋派)”依舊是京劇界不爭的事實。就在這樣的危急存亡之時,梅葆玖扛起了振興梅派藝術的大旗,恢復演出經(jīng)典劇目,整理父親的唱片、傳記,積極開辦梅派藝術學習班,多次組織大規(guī)模南北梅派名家匯演……十幾年過去了,梅派藝術在梅葆玖的努力主導下,人才濟濟,欣欣向榮,逐漸恢復了原來的興旺局面。
1978年恢復傳統(tǒng)戲的第一次演出,要求梅葆玖和李萬春合演《霸王別姬》。福芝芳依老規(guī)矩,開演前到后臺道辛苦。李萬春道:“梅大奶奶捧我了?!备Vシ嫉溃骸叭f春,60年過去了還是那樣的老話,今天是您捧葆玖了?!泵份峋猎谝慌?,“有一種前程若夢的感覺”。
那一年他44歲,早過了通常意義上的唱旦角的最好時光,但他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大紅大紫,成了名角。在黃世國看來,這是因為“玖哥聰明過人”:雖然父親已過世,但跟著父親的琴師姜鳳山學藝,“也把老梅先生學到了家”。
但或許也是因為,這十多年里,他對戲夢人生有了新的感受與歷練。
其實,如果不是父母希望他繼承梅派藝術,或許梅葆玖的人生會是另外的樣子。從小喜歡研究機械的他,曾經(jīng)長期鉆研錄音技術,還為父親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演出實況資料。在“文化大革命”不堪回首的歲月里,梅葆玖負責劇團音響,其調(diào)音水平之高令人稱贊。玩音響是梅葆玖一輩子的愛好,從小生活在上海的梅葆玖,雖然有著“京派”的血脈,身上卻又不折不扣地流淌著“海派”的血液與基因。新潮、洋派、前衛(wèi)而不保守,對京劇既有著繼承發(fā)展的眼光,又不乏時代的浸潤,在這一點上,他與父親梅蘭芳如出一轍。
梅蘭芳與言慧珠、梅葆玥、梅葆玖
不同于自己的父親,梅葆玖并不是一位開拓型的藝術家,他的一生恢復、改編、整理了不少梅蘭芳一生的經(jīng)典之作,卻很少看到他用家傳“梅派”排演過哪出新戲。充其量,也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完成了兩部作品——《大唐貴妃》與《梅華香韻》。
終其一生,梅葆玖始終以維護梅派的正宗、正腔、正韻為己任。恰如他自己當年擔當起梅劇團時所說的那樣,“父親在臺上是怎樣的,我一定還是要維持他這樣子去演,一點都不敢亂動”。可同時他又是一個不斷革新的藝術家,從交響樂伴奏版《貴妃醉酒》,到轟動一時的 《大唐貴妃》,也包括在晚年頂著各方壓力,全力支持陳凱歌拍電影《梅蘭芳》……可見他也是并不反對創(chuàng)新的。如何看待繼承傳統(tǒng)和改革發(fā)展的關系?梅葆玖總是笑吟吟地用父親的話回答大家——“移步不換形”。
梅葆玖在給弟子們傳授技藝
“我父親本人就是一個喜歡改革、創(chuàng)新的藝術家。他并沒有一味強調(diào)味兒要是那個老味兒,韻還是那老韻……那個時候跟現(xiàn)在,觀眾欣賞的眼光變了,咱不能說老先生不好,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咱們也一定得跟著時代走。我父親的很多戲都是老一輩傳下來的,所以即使他改了之后,也還都是有根有源的,那樣觀眾才愛看。我也是這樣的想法,你看《大唐貴妃》這戲,原來《太真外傳》里的主腔主調(diào)我們都沒敢動!包括《貴妃醉酒》,一個譜位都沒動,加上交響樂為的是豐富一些,在戲劇氣氛上增加一點韻味?!?/p>
在梅葆玖看來,所謂的“移步不換形”,就是守住京劇藝術、梅派藝術韻律美的根本,卻不妨在藝術形式、伴奏、戲劇節(jié)奏等方面,做更符合當代觀眾審美的改進與嘗試。無論其結果如何,《大唐貴妃》是轟動而成功的,特別是一曲《梨花頌》,竟成了爭相吟唱的名曲。
對于片段化、娛樂化的京劇表演,梅葆玖本人并不持肯定與支持態(tài)度。這是一位有良知的藝術家最真實、真切、深刻的想法,令人深思。
梅蘭芳“梅派”藝術的美,可算作是一種 “規(guī)范式的美”,一種“范本美”,而不是一種藝術所具有的特征美。通俗地說,梅派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特點”,講究的是規(guī)范,而不是突出某一方面,真正做到了“大象無形”“真水無香”,是“中和之美”。所以說,所謂的“沒有”,實際上是更難了,因為它都在內(nèi)心了,它都化了,演員沒功力是不行的??v觀梅蘭芳的藝術人生,也是從簡到繁,從繁又到簡。
這個道理印證到梅葆玖身上,也是一樣。在梅葆玖的晚年,清唱多,彩唱少。但有一次演出,令人觀之贊嘆不已,足以畢生難忘——那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在蘭心大戲院,中日兩國最頂級的男旦藝術家舉行匯演,能樂、歌舞伎與京劇,三種藝術的代表人物共同演繹 “楊貴妃”這一精彩的藝術形象。就在這次“無硝煙的PK賽”中,梅葆玖演出了最經(jīng)典的《貴妃醉酒》。
記得他是第二個出場的,大幕一拉開,當年梅蘭芳使用的天幕鋪天蓋地占據(jù)著舞臺,一樹梅花,開得絢爛、熱烈、富貴,勾金嵌玉,金碧輝煌,華麗到無以復加,場下的觀眾一下子就被震懾住了,雷鳴般的掌聲響起,久久不歇。主角尚未登場,早已聲先奪人,大家知道,這不僅是給梅葆玖的掌聲,更是獻給天國的梅大師,獻給偉大的京劇藝術的。
“擺駕……”穿著父親生前的戲服,梅葆玖緩緩登臺,眉眼間像極了梅蘭芳,如此雍容富貴,儀態(tài)萬千,“海島冰輪初轉騰……”臺上的貴妃手拿金扇,載歌載舞,臺下早已不知今夕何夕,熱淚盈眶了起來?!叭ヒ?,去也,回宮去也……”隨著醉態(tài)的貴妃嬌柔萬般地走下場,蘭心舞臺沉醉了,沸騰了。
這就是梅葆玖的魅力,也是男旦的魅力,更是京劇藝術的魅力。無論曾經(jīng)有過怎樣的評價,甚至被詬病“不愛唱戲,不務正業(yè)”,但此時此刻,梅葆玖是對得起梅蘭芳,對得起京劇藝術的,因為除了他,已經(jīng)再無第二人,可以這樣艷冠群芳,技壓群雄。
相比將京劇置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對立中的傳統(tǒng)一端的簡單化傾向,梅葆玖的思路顯然先進的多。事實上,在京劇發(fā)展史上,梅蘭芳本身便是一位改革者。梅葆玖則認為京劇是中國最早的主流流行音樂,直到今天它仍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市場潛力,“所以我們不應僅僅把它當作國寶、國粹供起來,而要將它自身的潛力挖掘出來,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這或許可以幫我們理解梅葆玖為什么熱衷于跨界嘗試。2004年,梅葆玖與太合麥田合作交響樂京劇專輯,打破京劇的刻板印象,“京劇也要配合現(xiàn)在的大潮流,要與時俱進,可以汲取好的東西來為我所用、武裝自己,讓它更豐富、更可看、更美,把京劇推向一個高的水平”。
以這樣的思路,他甚至不反對以電影傳播京劇。2015年,梅葆玖的兩會提案是“讓戲曲插上電影的翅膀”。而大眾的印象中,梅葆玖與電影更直接的關系,是他在陳凱歌所執(zhí)導的《梅蘭芳》中擔任藝術總監(jiān)。
除了電影,2008年,話劇版《梅蘭芳》也與觀眾見面,當時梅葆玖介紹,“表現(xiàn)梅蘭芳的大度、大方以及人格的完美,是所有題材所必須遵循的基本要素”。
而在以電影、話劇等形式記錄、傳播梅蘭芳生平之后,梅葆玖對父親的紀念與總結又進入新階段。2014年,在梅蘭芳120歲誕辰時,梅葆玖雖也逢80壽辰,但為了不影響紀念父親的活動,他不讓弟子、朋友為自己慶賀。而那一時期,他以高齡世界巡回演出,訪遍梅蘭芳曾演出過的地方。
今年的工作重心,本應該是《大唐貴妃》的復排,《大唐貴妃》是以梅蘭芳上世紀20年代名劇《太真外傳》為底本,進行的重新創(chuàng)作,加入了西方歌劇、交響樂等元素,曾于2003年演出。而在梅葆玖的構想中,復排后的《大唐貴妃》將更適應如今的時代和觀眾,計劃于11月上演,在梅葆玖此前的描述中,他并不反對用新的舞臺手段來展現(xiàn):“像很多人都有微詞的LED我并不反對,用現(xiàn)代手段烘托京劇我完全能夠接受?!?/p>
《大唐貴妃》成為了一向豁達的梅葆玖生命中最后的牽掛?;杳匀朐浩陂g,親友曾在他耳邊放《大唐貴妃》主題曲《梨花頌》選段,據(jù)說梅葆玖一度有心率反應,以至于人們期待他會因此而蘇醒,然而奇跡并沒有出現(xiàn)。
但即便有未竟心愿,然而回顧自己這一生,梅葆玖亦可覺得無愧。他已培養(yǎng)了40多個弟子,不但對老頭兒(指梅蘭芳)有了交代,也給了梅派,給了京劇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