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昭紅楊 浩李 娜
①中國.西安體育學院(陜西西安) 710068 E-mail:zhuzhaohong3011@126.com ②西京學院
·論 著·(心理干預)
A-B實驗設計在運動員團體心理訓練效果評定中的應用*
朱昭紅①楊 浩①李 娜②
①中國.西安體育學院(陜西西安) 710068 E-mail:zhuzhaohong3011@126.com ②西京學院
目的:探討A-B單組被試實驗設計在運動員團體心理干預客觀評估中的作用,同時考察了團體心理訓練對足球運動員群體凝聚力的效果。方法:以陜西U-17的5名足球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采用A-B單組被試實驗設計方案,通過為期4周的團體心理訓練,對被試進行干預,分別對干預前后足球運動員進行群體凝聚力問卷的測驗,并對全部有效問卷進行視覺化方法的統(tǒng)計處理。結果:首先對5位運動員的基線數(shù)據(jù)進行自相關檢驗Barlett比值均<1(運動員1 Barlett比值=-0.017,運動員2 Barlett比值=-0.119,運動員3 Barlett比值=0.038,運動員4 Barlett比值=-0.188,運動員5 Barlett比值=-0.168)。之后分別對5位運動員干預前后群體凝聚力總分進行配對t檢驗發(fā)現(xiàn),5位足球運動員的群體凝聚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具體表現(xiàn)為干預前后群體凝聚力得分中運動員1 t=-2.45(P=0.045),運動員2 t=-2.65(P=0.038),運動員3 t=-4.91,(P=0.008),運動員4 t=-1.99(P= 0.07),運動員5 t=-6.35(P=0.004),而且從發(fā)展趨勢上看,所有5位運動員群體凝聚力總分均有逐漸上升趨勢。結論:在競技運動中,A-B實驗設計對于客觀評價其團體心理干預具有一定的意義,同時團體心理訓練有助于提升足球運動員的群體凝聚力。
A-B單組被試實驗設計;群體凝聚力;團體心理訓練;足球運動員;可視化統(tǒng)計方法
在競技運動的心理干預實踐中,單組被試實驗設計已經(jīng)成為干預效果評價的不二選擇。單組被試設計基于重復邏輯,不僅有效地解決了競技運動中被試容量小,被試間差異大的實驗研究困惑[1],而且單組被試設計中,所有的被試都會在一個時間段接受實驗干預,因而避免了無處理控制組帶來的實驗阻力[2]。而且,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研究者們通過采用實驗設計的變式來提高這類實驗的內(nèi)部和外部效度。如采用ABAB(重復回返設計)[3-4]實驗設計,該設計通過撤銷實驗干預來顯示實驗效果,增加了這類實驗的內(nèi)部效度。也有研究采用多重基線設計[5-7],通過相繼介入自變量后,因變量得到重復性改變,從而顯示出了實驗干預的效果,進而增加了這類實驗的外部效度。
盡管如此,在運動心理干預的研究中,采用單組被試實驗設計的并不多見,究其原因可能在實際操作中因為訓練或者賽事受阻,以及實踐上無法重新回到基線狀態(tài),或者對于具有相同基線的運動員需要同時進行心理干預時較難實現(xiàn)多重基線的實驗計劃。為此,本研究采用單組被試的A-B實驗設計,其中A為基線期,即在不進行干預的情況下,觀察并記錄被試的行為反應;B為處理期,即在基線期后,對被試進行干預,并觀察與記錄被試的行為反應。該設計方案很好的解決了在實踐中需要同時進行心理干預的情景,尤其對于集體項目的運動員因實際操作困難而無法重新回到基線或者進行多基線實驗計劃。同時,該設計通過對A、B兩期數(shù)據(jù)的客觀統(tǒng)計學分析,彌補了此類設計內(nèi)部效度不高的缺陷[8-9]。本研究的第一個目的是試圖通過采用單組被試A-B實驗設計為解決競技運動中心理干預的客觀評價提供依據(jù)。
群體凝聚力是集體項目運動中決定比賽成績的一個重要的因素。高的群體凝聚力是隊員之間默契配合的關鍵,它能增進隊員之間的相互信賴與相互支持的情感,加深隊員之間的理解,深化戰(zhàn)術的磨合,能使整個球隊的斗志得到鼓舞,從而協(xié)調關系,化解矛盾,達到整體水平發(fā)揮的最理想化效果[10-11]。如何有效地提升集體性項目中運動員的群體凝聚力是當前關注的焦點,現(xiàn)有的有關足球運動員群體凝聚力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定性和理論推測,缺乏客觀有效的實證性研究和可操作性的方法。團體心理訓練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同時輔導多個具有相同問題的人,將他們聚集在一起,作為一個團體而進行活動,具有效率高、感染力強、效果易鞏固、資源分享以及真實的場景等特點,從而節(jié)省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及人力資源[12-13]。已有研究證實了在運動領域中團體心理訓練能夠顯著提高集體運動項目的群體凝聚力,尤其表現(xiàn)為對于凝聚力的任務吸引和社交一致性維度的顯著提升作用[14]。本研究第二個目的是通過實證的方法進一步驗證團體心理訓練對足球運動員團體凝聚力的提升效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擬采用單組被試A-B實驗設計,通過團體心理訓練的方法,對足球運動員的群體凝聚力進行心理干預。
1.1對象
選取陜西U-17男子足球運動員15人,運動等級均為一級,專項訓練時間平均為(6.15±2.83)年,年齡平均為16歲。
1.2方法
1.2.1實驗設計 采用單組被試實驗設計評估團體心理訓練對群體凝聚力的干預效果。具體步驟如下:實施實驗時間共7周,均在足球專項訓練以外時間進行。第一步:干預前兩周每個星期安排周一和周五分別進行一次群體凝聚力的測驗,共4次,作為4次基線數(shù)據(jù);第二步:從第3周開始每周一和周五安排團體心理訓練,連續(xù)4周,共6次;并在干預開始,即第3周每周1次分別進行群體凝聚力的測驗,共4次。
1.2.2研究工具 群體環(huán)境問卷(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GEQ),該問卷由Carron及其同事所編制,共4個維度:①群體任務吸引(ATGT),即個體成員就其自身對群體任務,產(chǎn)出,目標,目的的投入程度的感知;②群體社交吸引(ATGS),即個體成員就群體對其接受程度及社交關系的感知;③群體任務一致性(GI-T),即個體成員對運動隊作為一個整體圍繞群體任務的相似性,親近性的感知;④群體社交一致性(GI-S),即個體成員對運動隊作為一個整體圍繞群體社交相似性,親近性的感知。本文采用的是由馬紅宇等修訂的中文版,采用李克特7點計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方式,每個項目的對應分值范圍在1~7分之間,即最高分為7分,最低分為1分。正向題為1,2,3,4,5,6,7,8,10,11,12,13,15;反向題為9,14,每個分量表的得分為所屬題目得分的總和,分值越高,則說明運動隊在該方面反映的凝聚力程度就越高。該量表的中文版具有較高的信效度。
1.2.3團體心理訓練內(nèi)容 團體心理訓練具體安排見表1。
1.3統(tǒng)計處理
表1 團體心理訓練計劃
群體凝聚力A、B兩期數(shù)據(jù)圖見圖1所示。從視覺上看,5位運動員心理干預前后的群體凝聚力總分差異明顯,凝聚力在干預期明顯提高。
為了進一步明確干預效果,對5位運動員兩期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顯著性檢驗。首先對5位運動員的基線數(shù)據(jù)進行自相關檢驗Barlett比值均<1(運動員1 Barlett比值=-0.017;運動員2 Barlett比值=-0.119;運動員3 Barlett比值=0.038;運動員4 Barlett比值=-0.188;運動員5 Barlett比值=-0.168),因此5位運動員的基線值是非自相關的。
之后分別對5位運動員群體凝聚力總分進行配對t檢驗和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運動員1的t= -2.45(P=0.045),說明基線值和干預值差異顯著,從回歸線的趨勢可以看出,運動員1干預期的回歸線向上,基線期的回歸線向下,從發(fā)展趨勢上看,干預后運動員1群體凝聚力總分有逐漸上升趨勢。運動員2的t=-2.65(P=0.038),說明基線值和干預值差異顯著,從回歸線的趨勢可以看出,運動員2干預期的回歸線斜率比基線值更為向上,從發(fā)展趨勢上看,干預后運動員2群體凝聚力總分有上升趨勢。運動員3的t=-4.91,(P=0.008),說明基線值和干預值差異顯著,從回歸線的趨勢可以看出,運動員3干預期的回歸線斜率比基線值更為向上,從發(fā)展趨勢上看,干預后運動員3群體凝聚力總分有上升趨勢。運動員4的t=-1.99(P=0.07),盡管基線值和干預值統(tǒng)計學上差異顯著,但從回歸線的趨勢可以看出,運動員4干預期的回歸線斜率比基線值更為向上,從發(fā)展趨勢上看,干預后運動員4群體凝聚力總分有上升趨勢。運動員5的t=-6.35(P= 0.004),說明基線值和干預值差異顯著,從回歸線的趨勢可以看出,運動員5干預期的回歸線斜率比基線值更為向上,從發(fā)展趨勢上看,干預后運動員5群體凝聚力總分有上升趨勢。
圖1 群體凝聚力前后得分
近年來,在競技運動中隨著心理技能訓練意識的提高,運動心理學工作者們努力探求使用客觀的量化方法進行心理訓練的效果監(jiān)控。然而,常用的、客觀的量化方法都建立在一定數(shù)量的被試基礎上,否則無法進行量化統(tǒng)計。而競技運動心理訓練主要以個別訓練的形式為主,其對象主要是一個或者幾個被試,采集的數(shù)據(jù)也主要是離散的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對于如何處理此類數(shù)據(jù),研究者們提出了使用單組被試法的方法。本文重點考察了單組被試實驗中的A-B實驗設計在運動員心理訓練效果評定中的運用。盡管從實驗研究的內(nèi)部效度而言,A-B單組被試實驗設計作為單基線設計遠不及多基線設計,但本研究中通過統(tǒng)計分析的手段得以解決。另外,A-B實驗設計除了具備單組被試實驗設計優(yōu)點之外,在競技運動心理干預實踐中能很好的解決集體運動項目無法跨被試多基線進行干預,以及重復回返設計中因實際賽事或者教練和運動員的實際訓練安排無法配合帶來的困難。同時客觀評估的方法尤其對教練和運動員對訓練效果提出質疑時,往往具備有力的說服證據(jù)。然而,本研究由于采用單組被試實驗設計,其外部效度有限,不一定可以推廣到其他高水平運動員身上。此外,在訓練期間運動員沒有比賽成績來證實本次訓練促進了運動成績的提高。未來的研究設計應增加運動員比賽成績作為訓練效果的參考。
從干預介入前后群體凝聚力得分的結果上看,5名隊員的改善均非常明顯。盡管隊員4的心理干預前后得分差異不顯著,但回歸線的趨勢可以看出,運動員4干預期的回歸線斜率比基線值更為向上,從發(fā)展趨勢上看,干預后運動員4群體凝聚力總分有上升趨勢。這一結果足以說明了本研究采用團體心理訓練的方法對提升運動員群體凝聚力具有一定的效果。1982年Carron對凝聚力作了如下定義:“反映一個群體在追求其目標和目的的過程中團結在一起、保持聯(lián)合的傾向的動力過程”。在1998年卡倫又將群體凝聚力定義為“反映一個群體在追求其整體目標的過程中團結在一起,保持整體傾向和為了滿足成員的情感需要傾向的動態(tài)過程”[10]。按照這一界定,已有研究提出了足球中群體凝聚力的影響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領導力因素、環(huán)境因素、團隊因素、個人因素這4個方面[15]。而團體心理訓練通過改善群體成員的內(nèi)部關系如成員的滿意感、成員的角色、成員的相容性對群體凝聚力具有重要的影響,進而改善成員間的人際關系,成員間相互友愛,關系融洽,密切合作,必然有利于群體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增強對群體的依戀,從而使成員之間的滿意感和相容性增大,群體凝聚力提高。另外通過團體心理訓練,隊員可以充分認識自己,給足自己信心,相信自己無論在那個位置都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從而提高群體凝聚力[16-17]。雖然本研究中團體心理訓練的干預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因素有很多,單純只是通過團體心理訓練來改善個人因素中
Application of A-B Experimental Design in the Outcome Assessmen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on the Group Cohesion
Zhu Zhaohong,Yang Hao,Li Na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application of A-B single subject designs i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athlete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and the effec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training on football player group cohesion.Methods:Using A-B single subject design,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 of four-week group psychological training on five football play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intervention in enhancing their group cohesion.The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s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n,all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with statistical processing of visual inspection.Results:After testing all baseline data to use autocorrelation test,all Barlett ratio<1(player 1 Barlett ratio=0.017;athletes 2 Barlett ratio=0.119;3 athletes Barlett ratio= 0.038;four athletes Barlett ratio=0.188;five athletes Barlett ratio=0.168),then matching t tes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It showed that five football players had enhanced their group cohesion afte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athlete 1 t=2.45,P=0.045;athlete 2 t=2.65,P=0.038;athlete 3 t=4.91,P=0.008;athlete 4 t=1.99,P =0.07;athlete 5 t=6.35,P=0.004.)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evelopment trend,all group cohesion score were gradually rising trend.Conclusion:A-B single subject design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in competitive sport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meanwhile,group psychological training has certain effect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athlete group cohesion.
A-B Single-subject designs;Group cohesion;Group psychological training;Football player;Visual inspection
R395.9,B841.7
A
1005-1252(2016)10-1530-05
10.13342/j.cnki.cjhp.2016.10.025
陜西U—18男足備戰(zhàn)12屆全運會科技攻關與服務課題(編號:12 Y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