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avia
激情落幕,孩子登場。在婚姻走向平淡的時候,是不是應該生個孩子來挽救?英國伯明翰大學專門研究婚姻與家庭的心理學教授約翰遜(Matthew D. Johnson)在他的新書《親密關系的迷思:約會、性與婚姻》中,報告了他幾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如果你是一個母性大發(fā)的育齡婦女,此文大概能讓你清醒一點兒。
在結婚的那一刻,新人們似乎都是心甘情愿自投羅網,你儂我儂地進入一場“愛的捆綁”。但在這之后,夫妻的滿意度(平均來說)在婚姻的最初幾年都會無可避免地下降。如果降得太快,離婚是必然的結局。相比沒有孩子的家庭, 有孩子的家庭的滿意度幾乎以雙倍的速率下降,如果孩子的降生在計劃之外,負面影響還要更大。
但諷刺的是,雖然新手爸媽的婚姻滿意度在下降,他們離婚的可能性也同時降低了—捆綁仍然存在,只不過變得比較痛苦。這最終將導致一個人整體幸福度的降低,因為對配偶的滿意程度是其中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對于老夫老妻來說,這些都不是什么秘密了。問題在于許多年輕小夫妻不信邪,他們天真而執(zhí)著地相信孩子會成為家庭的融合劑,或者至少覺得,生個孩子跟婚姻危機沒什么關系。
嬰兒的到來將改變新爸媽的相處模式,他們一方面變得疏離,另一方面,照料嬰兒的壓力令他們不得不變得雷厲風行,把浪漫關系讓位于世俗事務諸如給小baby喂奶、洗澡、換尿布和穿衣服。這個惱人的小妖精不但消耗你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而且逐漸占據了你們的日常談話。公司八卦和時事新聞?沒空關心。一起下個正式的館子再看場電影?孩子三歲以前想都不要想。
在同性戀家庭中,孩子的到來也同樣意味著親密關系和性滿意度的雙重下降。除了性關系的冷卻之外,“夫妻”雙方花在取悅對方上的心思也大不如以往,調情短信常常最終變成了瑣碎乏味的工作式應付。就算你打算趕時髦地跳過結婚這個程序直接要一個孩子,情況也不會好到哪里去:這跟是否結婚、性取向或者經濟收入統(tǒng)統(tǒng)沒有關系,它就來自于共同養(yǎng)育孩子本身。
毫無疑問母親在其中承擔了更大的代價,即使是雙職工家庭,甚至是那些夫妻雙方聲稱他們分擔家務的家庭。大部分人都會不自覺地落入性別刻板印象的窠臼,母親永遠是緊繃著弦待命的一方,她總是更多地在夜里起身查看,就連學校老師也更傾向于聯(lián)系孩子母親。
這種狀況如果繼續(xù)發(fā)展下去,母親將不得不減少她在事業(yè)上的投入,隨之而來的經濟壓力則令父親積極工作,尋求加薪或者晉升,最終變成了人們熟悉的男主外女主內模式。這并不是美滿的結局,因為雙方都可能被隨之而來的失落感和負罪感籠罩,而生活體驗和責任的分離則會加劇彼此的不理解。
如果說孩子是親密關系崩潰的源頭,那么當他們長大離巢,是否意味著夫妻關系有可能重建?對于一部分家庭來說的確是這樣,但另一些人根本挨不到這個時候,孩子的到來令雙方發(fā)現(xiàn)這段婚姻根本沒有共同的興趣可以維系:他們離婚了。
所有這些也許可以解釋,為何在美國乃至世界范圍內,不生育的女性越來越多。根據美國人口統(tǒng)計的數據,從1976年到2010年,15-44歲年齡段無孩婦女的百分比在兩代之內就從35%上升到了47%。
當然總會有當了爹媽的人告訴你,生養(yǎng)下一代是他們人生中最值得的體驗,即使這要以損失親密關系為代價。我們并不是要給你潑冷水,只是想提醒一句,在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之前,千萬要扛住那些“催生”的壓力,并且把避孕措施嚴格執(zhí)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