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李佳穎 臺灣淡江大學國際企業(yè)學系
重新丈量兩岸間的距離
作者丨李佳穎 臺灣淡江大學國際企業(yè)學系
轉眼就4年,第一屆來臺的大陸學生在這里度過了他們的大學生活,而我,也因為這樣的機緣,能夠認識這些陸生,跟他們成為朋友,從與他們的對話、生活共處當中,理解了來自對岸那片廣闊大陸的年輕世代。
我必須承認,在最開始,對于這些陸生們,雖然是充滿著好奇,但內心里卻隱隱然又有一種恐懼:“大陸人,會不會很難相處啊?”“他們當中,會不會有……匪諜?派來打探情報的?”各式各樣的疑惑盤旋在我的腦海當中,而這樣的困惑始終揮之不去,事后想想,確實是因為從小所受的教育、在新聞媒體上所得到的資訊使然,一種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就這么在我的腦子里扎了根。
在我上大學以前,生活里面的大陸元素,除了各式各樣的“中國制造”,多到連手機背面都寫著“made in china”,偶爾看看大陸電影,如這幾年紅火的校園片《致青春》,不然就是“紅到發(fā)紫”的歌唱類節(jié)目《我是歌手》,其余的,大陸,都是從課本里所認識到的。
“夏商周秦漢三國,晉隋唐宋元明清?!睂懺谡n本上的這些朝代,很遙遠,發(fā)生在歷朝歷代的那些故事,對活在現(xiàn)在的我,有如另一個世界。我常常會想,是否我們活在平行宇宙當中,如果那些共同的歷史是我們的先祖所遺留下來的歷史遺產,為何生活在臺灣的我們,卻有一種“反智”的傾向,想要找機會把歷史切開,分得干干凈凈?
我經常百思不得其解。不過,算了吧,那些政治的事是大人的事,那些對岸的“大陸同胞”只活在我的歷史課本里,我在臺灣,要面臨的是每天的現(xiàn)實,而我的現(xiàn)實里沒有大陸人,因此這些事好像也不關我的事。
曾經我真是一直這樣思考的,直到我進入了大學。我的校園生活里,多出了“陸生”這個族群,他們講著跟我們一樣的話,盡管語音腔調各有不同,但是卻能夠清楚辨識出彼此。一開始是在課堂上,對于老師的提問,我早已跟同學一樣,習慣了沉默、低頭、滑手機。然而,卻一次次在不同課堂上,被有著不同口音的大陸同學的快速反應、清晰回答所驚嚇到。
他們,除了認真做筆記之外,對于老師的詢問、抽點,總是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甚至在無疑處有疑,主動提出各種問題,無論是我想到的,或者是沒想到的,他們都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看法,句句在理。最開始,一次、兩次,我還不以為意,當成是偶發(fā)事件;到后來,幾乎每堂課上,學習態(tài)度最積極主動、有著良好表現(xiàn)的,都是大陸學生,我就怎么也坐不住了。
要不發(fā)現(xiàn)是陸生其實有點難,因為除了福建籍的陸生口音與我們相似,其他地區(qū)的陸生,那口音可真是天南地北。我就在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刺激”之下,燃起了好勝心,暗自與他們較著勁。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一種良性而友善的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所謂“水漲船高”,隨著他們的表現(xiàn)突出,我在一種不服輸?shù)男膽B(tài)下,也讓自己跟著認真表現(xiàn)。
某次分組作期末報告時,班上的陸生同學與我分到同一組,我們兩個熱烈討論著關于報告的準備、步驟、寫法,從頭到尾都盡心盡力。期末評分時,我們在臺上作口頭報告,兩個人一搭一唱,分工合作,最后全班評分,我們的報告拿了全班第一。
作者于長城留影
在這一次的合作當中,我學到的不只是治學的態(tài)度,更在這每周兩次的討論聚會時間里,深入地去了解了這位陸生同學對于來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想法。坦白說,我對于離開臺灣出去讀書,是有種忐忑不安的,畢竟在臺灣生活這么久,從小到大幾乎都在同一個城市里面長大、念書,除了跟家人出去旅游之外,自己和朋友結伴最遠的旅行,也只去過高雄。
但那位陸生同學告訴我:“來到臺灣之后,我總覺得臺灣人跟我的空間觀念和距離思維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們那里,和在臺灣這里,遠近、長短、時間、距離,都是一種新的計算方式?!彼M一步鼓勵我:“其實我來臺灣前也怕,怕這里的人會不會對我們有成見,可是呀,怕都是心里自己想象出來的,真正要落地生根在這里生活下來,還是得迎上前去,不能內心遲疑?!?/p>
是啊,迎上前去,很多事情如果不親歷一次,就算前人的經驗或外界資訊再怎么影響,還是沒有辦法有最真實的親身體驗。就像以前,我從未想過這輩子會認識大陸人,但這位陸生好友活生生地跟我相處在一起,吃飯、上課、看電影,這些活動都是過去難以想象的,但我卻一一在不知不覺中做到了。
長期在臺灣小確幸的社會氛圍中長大,與我差不多年紀的朋友們,所擁有的思考都趨于近似相同,但在這樣溫和軟性基調的生活當中,我們好像也因此而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氣,不敢出去闖闖、看看外頭的世界。
受到這位朋友的影響,我發(fā)覺到自己開始看待大陸、大陸人的方式有很大的轉變,而轉變最大的,則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一切,如果沒有最開始的接觸,根本不可能發(fā)生,或者,不知要到哪年哪月才能完成。感謝她,讓我擁有了一種嶄新的視野,重新丈量自己與兩岸之間的距離。
作者(左)與朋友長城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