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楊劉保
為官不為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較為復雜,既有干部管理體制不健全的問題,也有領導干部自身的問題,而領導干部的主觀思想因素在其中起最主要的作用。
一、客觀經(jīng)濟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走向市場經(jīng)濟。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完善,一方面,在經(jīng)濟領域推動了物質文明的極大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在思想領域激活了人們對物質利益的欲求,造成一些領導干部掉進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旋渦中不能自拔。另外,在改革開放之后一段不短的時期內,干部考核體系往往只看重經(jīng)濟指標的增長,而忽視了領導干部個人黨性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某些領導干部逐漸形成了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和政績觀。以上兩方面使官場中權力尋租問題日益嚴重。很多領導干部不是將權力和責任畫等號,而是將權力和利益畫等號,將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作為個人的私有物品進行商品化交換,進而產(chǎn)生了很多的權物交易、權錢交易、權權交易、權色交易現(xiàn)象,嚴重腐蝕了政體和黨的肌體。權力尋租所帶來的利益,是權力腐敗的根源。
十八大之后,從嚴治黨成為新常態(tài)。面對日益扎緊的制度籠子、日益收緊的紀律繩子,某些領導干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陀^而言,領導干部的福利被削減,權力被監(jiān)督和制約,壓縮了一些領導干部的尋租空間,能夠運用權力獲得額外利益的渠道日趨狹窄,這使得很多習慣于得“實惠”、撈“好處”的干部感到很不適應,其結果是攤子不管,工作不干,經(jīng)濟上不去,矛盾不處理,甘當“太平官”,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破壞了政治生態(tài)以及黨與人民群眾的和諧關系。
二、主觀思想因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產(chǎn)黨員精神上的“鈣”,是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決定著共產(chǎn)黨人的價值觀念、精神狀態(tài)、作風行動。沒有理想信念,或是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領導干部是否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決定其行動上是否有動力與支撐,這不僅直接影響其個人的發(fā)展,更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相關。當前,黨員領導干部中存在的為官不為問題,說到底是理想信念不堅定,宗旨意識和擔當精神缺失所致。
黨章規(guī)定: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這一規(guī)定深刻揭示了共產(chǎn)黨員的宗旨和任務,它要求每個黨員必須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但一些領導干部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沒有經(jīng)受住金錢、權力、美色的誘惑,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對物質生活盲目攀比,權力觀扭曲,群眾觀念喪失,沒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這些人忘記了黨的宗旨和根本職責,心中無百姓,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作為黨的領導干部,除了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外,還應時刻牢記自己的身份是公職,職責是公務,維護的是公益,無論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必須敢于擔當,迎頭而上,敢抓敢管。而現(xiàn)在一些領導干部恰恰缺乏這種擔當精神,每天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tài)庸庸碌碌混日子,遇到困難和問題躲著走、繞道走,奉行“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的原則,亦步亦趨地守著“不出事”的邏輯,世故圓滑而成為推脫難題的“太極高手”。這樣的干部缺乏開拓進取的精神,沒解決好“入黨為什么,當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問題,讓人感覺不到奮勇前進的活力。
三、官場文化因素
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一個重要因素。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僅深刻地影響著民眾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同樣影響著為官者在官場立身處世與修身謀事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guī)范。然而,對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須辯證看待,區(qū)分精華與糟粕。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不僅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奉公尚忠,勤政愛民”等積極的思想觀念,也有如“明哲保身”“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等消極的思想觀念。優(yōu)良的文化為領導干部做人做官確立了正確的規(guī)范準則,而糟粕的文化則成為一些領導干部為官不為的借口和理論依據(jù)。
有些領導干部在高壓之下崇奉所謂的“中庸之道”,不敢做“出頭鳥”,不敢打“第一槍”,做事畏首畏尾、圓滑世故,不當好干部,只做老好人,一心熱衷于“收攤子,防岔子,保位子”,導致責任意識淡薄,該為的事情不為,該謀的政策不謀,中庸變成了平庸。還有些領導干部深受中國傳統(tǒng)“官本位”文化的影響,權力觀、政績觀發(fā)生偏差,習慣于高高在上地“做官當老爺”,認為當官的目的就是居高位、得厚祿、享清福,沒有把自己當成人民公仆。這些干部對群眾缺乏感情,對事業(yè)缺乏激情,當“四風”被打壓,沒了車子、特權和“油水”的時候,自然也就沒了干事的勁頭,更加助長了“為官不為”的歪風邪氣。
無論是“中庸之道”,還是“官本位”思想,都曾對中國的政治文化和執(zhí)政方式影響深遠?!爸杏怪馈钡暮诵膬群⒎亲笥曳暝础⑽菑?,而是一種尋求適度平衡的價值追求?!肮俦疚弧彼枷敫衅湔巍v史和文化的局限性,將這些觀念奉為處世哲學的領導干部,表面上看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實則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誤解與褻瀆。
當前,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qū),越來越需要有擔當、敢作為、勇創(chuàng)新的領導干部。一些在其位不謀其政、任其職不盡其責的領導干部不僅使群眾喪失了對黨的信任和擁護,更嚴重阻礙了改革意圖的順利實現(xiàn)和改革措施的貫徹落實,長此以往,改革將會因缺乏堅實的群眾基礎而喪失生機和活力。“為官避事平生恥”,對于黨的各級領導干部來說,都應將為官不為當成最大恥辱,努力做到“克勤于邦,克儉于家”,這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干部應有的表現(xiàn)。
(責編 / 傅建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