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芳
說說正面管教
編輯|嚴芳
《父母必讀》專家袁堅
文學(xué)博士,早教專家,潛水員,專欄作者,出版有《貓博士育兒筆記:換個方式愛孩子》,聯(lián)合翻譯繪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創(chuàng)作“小狐貍卷卷”系列兒童故事,創(chuàng)作“山海經(jīng)”系列海洋主題幻想小說。
Preface很多時候你會下意識地、第一反應(yīng)地就對孩子用上了懲罰手段。但實際上,如果能控制好情緒反應(yīng),用理性去思考,你就會發(fā)現(xiàn):想要引導(dǎo)孩子的行為,積極正面的反饋才是最有效的。
當孩子的言行舉止不符合你的要求,尤其是你已經(jīng)提醒過他好幾次以后,你就會忍不住生氣,對他發(fā)起脾氣來:我要給你一個懲罰,讓你記住,不能這樣做!
事實上有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如此。我對孩子講清楚了道理,他也點了頭,很自然,我就指望他此后都舉止有度,卻不料這家伙卻一再地出同樣的狀況。比如說,玩完玩具之后要把它們都收拾起來,不然房間會很亂,玩具又容易丟。道理很好理解和接受,但是,要讓一個5歲男孩主動收拾東西,真是太難了!再比如說,遇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離開時要說再見,都是最基本的人與人之間的禮貌。但或許是想要表現(xiàn)個性,又或許是叛逆,孩子就是不愿意按照要求行事。諸如此類的情形多次發(fā)生,著實令我抓狂。
一旦孩子沒有達到已經(jīng)明確說好的要求,我就下意識地開始用懲罰手段。不過,我當然意識到懲罰是不好的(反正我自己絕對不喜歡被罰),所以,我便會用一些看起來很好笑的手段去“包裝”它。比如,我們最主要的懲罰不是打屁股,而是撓屁股??雌饋硎莻€無害的措施,柔化了懲罰,也不會造成什么傷害。不過,最終我必須要說:懲罰就是懲罰。孩子會很懊惱,不愿意接受,甚至說 “為什么不是打屁股呢?”因為“打屁股”在我們之間,反而是游戲,而非懲罰。
更何況,他的行為并未因此而有任何的改變,一直持續(xù)著犯錯-被懲罰的循環(huán)。而我不可能加大懲罰的力度,于是懲罰就變得完全沒有實際效果了。他想做什么仍然會那樣去做。
但我為什么仍要用懲罰呢?細究起來,首先,懲罰滿足的是我的情緒宣泄:在那一刻我是那么生氣,非得要用某種方式表達出來。其次,懲罰還掩蓋了我的偷懶:看,我已經(jīng)做了什么了,我懲罰了孩子,并警告他不可以再做那樣的事。最后,我就可以消停一下,暫時不去思考這是否真的有效。
很多家長都誤解了所謂“正面引導(dǎo)”,以為就是不斷地對孩子說:“哇,你做得真棒!”這種虛假語言我實在不覺得對孩子有任何好處,反正我自己一定會覺得既不真實,又非常別扭。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體會到正面引導(dǎo)的效果。那段時間,我們的懲罰曾經(jīng)一度變成:如果你犯錯,要記負分,在未來若干天內(nèi)不可以買玩具。問題是,負分越記越多,反正好久都買不了新玩具,孩子反而輕松了,犯錯了,扣分好了!
直到有一次,孩子的爸爸問:那有沒有加分機制,能把這些負分“挽救”回來的?這句話真的提醒了我。如果一直扣分,卻無法挽回,那扣分也就沒有意義了,而且還會讓孩子覺得,錯誤是不可挽回的,但這當然不是事實。就好像,一直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進行批評、懲罰,卻在他做得好的時候認為,這是理所當然。那么,孩子怎么會有積極行事的動力呢?更何況,批評、懲罰的原因好多,有時候孩子都不知道該怎樣做才是好的吧。所以我們就坐下來,開始訂一個新計劃。
● 每個月我們會制訂2個目標,并細化成具體可操作的內(nèi)容。比如,本月的目標是整理和禮貌:玩具、桌面要自己收拾,擺放有序,見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別人對你說話要有回應(yīng),同別人說話時要面向?qū)Ψ?,找別人幫忙要說請,離開時要道再見……這些要求都是從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提取的。
● 每天我們會做個回顧,如果違反了目標內(nèi)容,比如放學(xué)時故意不和老師說再見,就扣分;如果很好地完成了,比如自己想出辦法將玩具擺放得很整齊,又節(jié)省空間,就加分。
● 扣分、加分都以每次5分來計算,我們拿一個日歷記錄下來,扣分用藍色筆,加分用紅色筆,一目了然。每個周末小結(jié)一次,其實就是讓孩子做一次加減法練習(xí);每個月再總結(jié)一次,加減法練習(xí)繼續(xù),來看看總分是正的還是負的。來決定下個月是否可以買新玩具或去游樂場玩。
● 當然,對于買玩具或去游樂場,我們還有另一套預(yù)算機制(以后再寫文介紹),兩套機制搭配起來,孩子自己就會盤算:我這幾天如果怎樣怎樣,就可以怎樣怎樣……我都不用再提醒。
這個計劃實施當天,就立竿見影。孩子非常積極地響應(yīng)關(guān)于收拾玩具的提議,雖然他做得還不太有章法,并且花了超長的時間,不過卻很樂意、也很有耐心配合我提出的各種整理建議,并且開動腦筋把玩具都放回到了原來安排給它們的位置上。于是,我說:“明天希望你能自己構(gòu)想整理的方式方法。第二天他真的做到了,沒有再時時刻刻跑來找我:媽媽,這個該放哪里?”他開始自己動腦筋找位置,并且每一個位置都能說出如此擺放的理由。大概不到一周的時間,他已經(jīng)不需要我再提醒,晚上去睡覺之前,自己會記得加個程序:把玩具收拾好、桌面整理干凈。
我真的很驚訝于這個效果!看起來就是一個簡單的規(guī)則改變而已,孩子竟然能被調(diào)動起這樣大的積極性。相比較之前玩具隨手丟一地,怎么說他都不記得收拾,最后被懲罰,真是差別巨大。
我后來想想,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改變,是有著本質(zhì)上的差異,尤其是在我作為媽媽的做法方面:首先,我不再把情緒宣泄給孩子,孩子承載了媽媽的負面情緒,肯定會有壓力,進而表現(xiàn)不佳;其次,我開始用一種期望的、面向未來的眼光來對待他,而不是盯牢已經(jīng)無法改變的過去。孩子一旦意識到,他完全有機會做出不同選擇,獲得更合理想的局面,積極性就起來了,簡言之,這就是所謂的 “正面引導(d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