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綠
養(yǎng)育孩子時,限制的事不宜多,自由的事不宜少,自由和界限之間的度該如何把握尤為重要。
在為孩子做生涯咨詢時,我經(jīng)常會遇到家長們抱怨孩子太愛玩,不能投入學習。我一般會先解釋下原因,提供一些措施,同時也會建議:“要為孩子設置一個界限,限制一下玩的時間,幫助他們養(yǎng)成好習慣?!奔议L會很發(fā)愁:“不讓玩就哭,怎么辦?”我個人的經(jīng)驗是,既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也要注意設立界限。
女兒8個多月大時,我就開始給她設立界限了。那時候,她特別喜歡抓我的眼鏡,如果說過一遍“不能抓別人的眼鏡”而小家伙不為所動,我就會按住她的胳膊,讓她不能自由活動。用不了一兩秒,她就會使勁掙扎,再過一會兒,就會珠淚滾滾而下。如法炮制幾次,不希望她做的事,她基本就不會再做了。
即便有了初步的做法,后面孩子還會繼續(xù)試探家長的邊界。這時,方法可能就要調(diào)整了。比如針對眼鏡問題,我和老公就故意唱反調(diào),我不許女兒抓眼鏡,而他就允許她抓,主要想讓她明白:別人有別人的自由,不能干涉別人,當然了,如果別人不覺得這是干涉,那就無所謂。
設立界限還表現(xiàn)在對一些事情的延遲滿足上。女兒一歲半時特別黏我,一到家就抱著我的雙腿,不許我去洗手。但不管她怎樣哭鬧,我回家先洗手這件事是雷打不動的。如果她哭,我會告訴她:“媽媽沒有立刻抱你,覺得很委屈是吧,哭吧寶貝,媽媽愛你。”她漸漸就明白了,也學會了等我洗完手才要求抱抱。
3歲左右是設立界限非常關鍵的時期,如果不能堅持,孩子試探出了父母的邊界,就會不斷得寸進尺,縱容就是這樣形成的。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一件小事,但對于她形成邊界意識非常關鍵。
當時她特別喜歡和一個小伙伴玩耍,聽家里老人說,每次和小伙伴分別都要哭鬧。我和老公決定就此事給她立個規(guī)矩。在她和小伙伴分手時,不讓她跟去,當時她氣得雙腳亂蹦,還不時揮舞拳頭,聲嘶力竭地大哭。我一開始好言安撫:“寶貝,妹妹已經(jīng)走了,她要回自己家,小朋友們在一起玩了之后,都要回自己家的。你要是難過想哭,就哭一會兒吧?!彼职忠残χf:“哎呀,站著哭太累了,要不你躺在地上哭吧,還可以休息。”她果然作勢往地上一躺,繼續(xù)哭鬧。我和老公就悠然地站在旁邊聊天,笑著說一會兒話,再笑著問她:“哭夠了嗎?哭夠了的話,我們就去散步。”她不理我們,繼續(xù)哭鬧,我們就繼續(xù)聊天等待。
哭了大約有半小時,她的聲音很明顯地小下去,我走過去,把她抱起來,問她:“想不想去散步?”她抽抽噎噎地不說話。這時,有認識的奶奶從旁邊過,問她為什么哭,我笑著說:“她想讓妹妹陪著玩,但是妹妹睡著了,她很難過,就哭起來了,哭一會兒就好了?!苯?jīng)過這次激烈的哭鬧,女兒意識到雖然我們很愛她,但對她也是有原則的,說不同意的事情,哭鬧也不會使我們妥協(xi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有不良習慣,而是家長形成了不良心理,對孩子該寬容的時候較真兒,該嚴格的時候縱容,糾正起來就更為困難。有一次,我在超市遇到一個小男孩想和我女兒玩,但他爸爸時不時地沖過來,不許他碰這個,不許他碰那個,界限太多,讓孩子失去了自由。當然,超市里不買東西就撒潑打滾的孩子也不少見,這就是界限不清、過分縱容的結果。所以,做父母的要有自省、反思的心態(tài),根據(jù)孩子的變化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方式。比如去超市時,我會問女兒想要什么,告訴她可以買一種或兩種,她自己選。凡是她選的,即便不適合她吃用,比如可樂,我也會買下來,然后告訴她現(xiàn)在還不能喝,不過可以作為禮物送給爸爸或媽媽。現(xiàn)在去超市,她基本都是自己選東西,也比較有自控力,從沒出現(xiàn)過撒潑耍賴的現(xiàn)象,因為她已經(jīng)知道有界限的存在。
設立界限的事,越早越省心,假如以前沒有注意也沒關系,因為改變什么時候都不晚。如何設立界限,每個人遇到的情況不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并沒有絕對適用的法則。如果非要從數(shù)量上來衡量的話,我個人認為限制的事不宜多,自由的事不宜少,自由和界限之間取個三七或二八開比較合適,要視孩子的性格而定。因為設立界限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手段,最后培養(yǎng)出一個具有獨立、自由意志的人,才是我們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