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1引言
“學講方式”是以學生自主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合作學習作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以“學進去”、“講出來”作為學生學習方式的導向和學習目標基本達成的課堂教學方式.
“學進去”是指通過自主學、合作學、質疑學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讓學生深入學習之中,主動建構知識;“ 講出來”是指通過 “做、講、練、教”方式,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同伴解疑釋難、解決問題,在“講出來”、“教別人”的過程中,達成復習、強化所學知識,發(fā)展自身綜合素質的結果.
筆者結合已有研究,對大量教學實踐案例反思的基礎上,提出基于“學講方式”的課堂教學流程,其基本環(huán)節(jié)為:“個體先學、合作助學、成果展學、質疑問學、檢測促學、反思悟學”. 當然,在教學實際中,教師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課型可以對以上環(huán)節(jié)進行靈活的變通和整合.
2教學案例
本節(jié)課選自蘇科版九年級物理教材第15章的第1節(jié),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要綜合運用前面幾章所學的電學知識,不僅知識容量大,而且應用性強,再加上電功的概念比較抽象,因此本節(jié)內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2.1個體先學
教師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錄制了微課,主要包括兩個微視頻:認識電能表和比較兩個燈泡的亮暗,并開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任務單,將微課及學習任務單于課前發(fā)放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通過閱讀課本、觀看微課、完成學習任務單、標注學習疑惑點等進行自主先學.
評析個體先學是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重要一環(huán).即學生在課前或剛開始上課的時間段內借助于多種資源建構知識與方法,解決一些問題,并發(fā)現(xiàn)疑難,提出新問題,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本節(jié)課教師除了設計學習任務單引領學生學習以外,而且還專門錄制了微課指導學生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微課中的內容進行自主選擇,如對不同內容采取不同的學習速度,對某些內容反復進行觀看,使學生的個體先學更加充分,給不同學習速度、思維優(yōu)勢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不同學習速度的學生得到了“異步”學習的公平機會.
2.2合作助學
師:同學們在課前的個體學習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惑,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把這些困惑都講出來.
生1:千瓦時是電功的單位還是功率的單位?
生2:在比較兩個燈泡亮暗的視頻中,串聯(lián)時,甲燈較亮,但當并聯(lián)時甲比乙燈暗了,為什么?
師:剛才兩個同學提出的問題都非常好,都有一定的深度,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了兩個問題,對于第二個問題,同學們可以借助于桌面的器材按照課本第4頁活動15.1的要求進行實驗分析,并用手邊的平板電腦錄下實驗的主要過程并上傳到大屏幕.
學生開始進行小組合作互助學習,教師參與其中,了解學生合作的速度與程度,關注 “弱勢小組和個體”,并重點實施指導、輔導與幫助,提高學生參與合作互助的廣度與深度.
評析在個體先學的基礎上,由學生和教師共同梳理出課堂學習的主要問題(如重點、難點、易混點、易錯點),并通過小組互助(商討、辯論)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由于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與困惑進行討論交流,提升了教學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以學定教”,同時學生在合作互助的過程中也獲得了思維、語言、實驗技能等方面的訓練.
2.3成果展學
生1:關于第一個問題,我們組經過認真討論認為,千瓦時是電功的單位,在課本第4頁信息快遞中有說明,電能表的計量單位是千瓦時,電能表是測電能的,課本中第3頁還有介紹,電流做了多少功,電路中就消耗多少電能,所以我們組認為,千瓦時是電功的單位,請問其他組對我們組的觀點還有補充或質疑嗎?
生2:需要補充一下,課本上講1 kW·h=3.6×106 J,這說明千瓦時跟焦是屬于同一物理量的單位,而我們在上學期就學過,焦是功的單位,功率的單位是瓦,所以我們組也認為千瓦時是電功的單位.
師:剛才兩個組展講的非常出色,觀點清楚且有理有據,所以千瓦時與焦都是電功的單位.關于第二個問題,哪個組愿意展講?
生3:(到前面播放本組的實驗視頻)大家看,當兩個燈串聯(lián)時,電壓表測出甲燈的電壓較大,但兩燈中的電流是相等的,通電時間也是相等的,根據公式W =UIt可以知道,甲燈做的功多,所以比乙燈亮;當兩個燈并聯(lián)時,電流表測出甲燈的電流較小,但兩燈兩端的電壓是相等的,通電時間也是相等的,根據[FL)]
公式W =UIt可以知道,甲燈做的功少,所以沒有乙燈亮.大家對我們組的分析還有疑問或補充嗎?
生4:我還是沒搞明白,同一個燈,為什么在串聯(lián)時較亮,而并聯(lián)時卻較暗呢?
生5:(與生3同一個組)剛才我們組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串聯(lián)時甲燈比乙燈的電壓高,而并聯(lián)時甲燈的電流比乙燈小,所以才會出現(xiàn)這種結果.
師:剛才幾個組的代表發(fā)言都非常出色,態(tài)度誠懇,表達清晰,對問題的認識深刻,展示了小組合作的成果.就剛才的問題老師補充一句,之所以出現(xiàn)串聯(lián)時甲燈比乙燈的電壓高,并聯(lián)時甲燈的電流卻比乙燈小的原因是由于甲燈的電阻比乙燈大.
評析學生借助黑板、投影、實驗等媒體展示學習成果,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整理學習內容理清問題解決思路,拓展學生的思維,固化學習成果,而且可以規(guī)范學生的物理用語、書寫習慣,提升學生的實驗技能,培養(yǎng)學生觀點概括、問題表述和問題解決以及表達、交流等綜合能力.
2.4質疑問學
師:請同學們思考下面兩句話各自成立的條件:(1)通過用電器的電流越大,電流做的功越多;(2)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越高,電流做的功越多.
要求:先獨立思考,再利用e學習平臺跟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進行討論交流.
下面是摘錄的部分帖子:
生1:第一句話成立的條件應該是電壓相同、時間相同,第二句話成立的條件應該是電流相同、時間相同.
生2:我認為第一句話成立的條件應該是在并聯(lián)電路中,第二句話成立的條件應該是在串聯(lián)電路中.
生3:我的問題是如果兩個用電器,分別在兩個不同的電路中,那怎么比較電功的多少呢?
生4:看來還是生1說的有道理,什么電路都適用.
生2:如果在不同的電路中,那么第一句話成立的條件也可以是電壓越大、時間越長,第二句話成立的條件也可以是電流越大、時間越長.
生5:生2的這句話看似有道理.
生6:我認為,第一句話成立的條件應該是電阻較小,第二句話成立的條件是電阻較大.
生7:何以見得?
生6:本節(jié)課所做的實驗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生7:實驗中,第一次電阻大的那只燈之所以較亮,是因為兩燈串聯(lián),電流相等,因其電阻大,所以分到的電壓較高,因此在相等的時間內做功較多,所以才更亮,所以不能把電阻大作為第二句話成立的條件,還應該把電流相等作為這句話成立的條件.同樣不能把電阻小作為第一句話成立的條件.
評析質疑是學生動腦筋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是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疑義以求解決問題的方式,更是學習的一種高境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質疑、解疑的方式引領學生探究,可以深化對知識內涵、外延的理解,發(fā)展學生的推理性、批判性思維.
2.5檢測促學
教師利用e學習平臺發(fā)放當堂檢測題,學生利用平板電腦答題,e學習平臺會自動統(tǒng)計各小題的答題情況.從答題統(tǒng)計看,第3、6兩題正確率稍微偏低.
師:同學們針對上述兩題的答題情況統(tǒng)計圖,剖析兩題出錯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先獨立思考再組內交流.
生1:關于第3題, 4名選擇A的同學,沒有弄清楚對電能表的示數由幾位整數和一位小數組成,紅色框內的數字為十分位;3名選C的同學把電能表上的計量單位搞錯了,誤認為是焦.[HJ1.44mm]
生2:我們組交流認為,3名選擇A的同學沒有認清L1和L2并聯(lián)接到同一電路中這個條件或不知道并聯(lián)時,兩個燈泡兩端的電壓相等這個規(guī)律;6名選擇C的同學中有的是太粗心,把小于看成大于了,有的不知道燈泡亮就是其做功多的具體表現(xiàn).
評析通過提問、觀察、測試等手段,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和學習成就,給學生提供及時、明確的反饋,指導學生查漏補缺,同時組織學生對錯誤率偏高的問題重新進行反思和剖析,掃清學生的思維障礙,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2.6反思悟學
讓學生利用平板電腦發(fā)帖談感悟,下面摘錄一些同學所發(fā)的帖子:
生1:原來以為電能表只是用來交電費用的,現(xiàn)在明白電能表的真正作用了,是測量用戶一段時間內消耗了多少電能,也是測量用電器做了多少功的.
生2:平時只看到樓梯口的電能表一閃一閃的,以為那只是說明它在工作,現(xiàn)在明白那燈閃得越快,意味著當時家里用電器做的功越多.
生3: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知道了物理規(guī)律的表述一定要注意其成立的條件,如通過用電器的電流越大,電流做的功就越多.
生4:本節(jié)課的學習,清楚單位在物理學習中很重要,千瓦時與焦都是電功的單位,利用式W =UIt進行計算時,U、I、t分別要用V、A、s作單位,最后得出W的單位是J.
評析:通過談感悟、列圖表、畫知識樹、寫小論文等方式引導學生總結歸納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研究學習活動中所涉及的知識、方法、策略,建立知識聯(lián)系,修正學習策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的能力.
著名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曾說過:“最好的教,就是讓學生學會學,最好的學,就是讓學生給別人講.”“學講方式”下的物理教學模式變更了傳統(tǒng)的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感知、領悟、實踐的學習機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等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改善了課堂的生態(tài),使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變得更富有成效、更具教育和生活的意義,實現(xiàn)了教育本質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