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忠
內容摘要:文明禮儀是一個人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的外化,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反映,是處事待人的準則。禮儀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民族性格之中。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修養(yǎng)應該成為每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時代,很多學校道德教育、文明教育缺失,學生文明禮儀意識淡薄,思想道德滑坡。加強對中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中學生,尤顯重要。我們帶著這樣的使命做出一系列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中學生 文明 禮儀 實踐
一.文明禮儀是古老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于世。禮儀文明作 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于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上不同的概念?!岸Y”是制度、規(guī)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guī)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tǒng)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系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及局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舍棄那些為剝削階級服務的禮儀規(guī)范,著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tǒng)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這對于修養(yǎng)良好個人素質,協(xié)調和諧人際關系,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代價值。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系為紐帶,故此,在家庭里面尊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于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孟子說:“養(yǎng)老尊賢,俊杰在位,則有慶”(注:《孟子·告子下》)?!皯c”就是賞賜。古代這種傳統(tǒng)禮儀,對于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系,不管過去和現代,都起著重要作用。說到尊老,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觀念和說教上,也并不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v觀中國古代歷史,歷來有作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視尊賢用賢,視之為國家安危的決定因素。平時不敬賢,到了緊急關頭,賢才就不會為國分憂。不是賢才不為國家著想,而是國家緩賢忘士,如此“而能經其國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親士》)。今天我們提倡發(fā)揚古代“敬賢之禮”,須賦予現代新人才觀的內容,就是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當今社會,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種種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大至國家民族,小到單位個人,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yōu)勢地位,都必須擁有強大的人才隊伍。只有從思想觀念到具體行動上尊重、愛護人才,使全社會形成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huán)境,形成足夠強大的人才隊伍,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二.當今時代中學生禮儀文化缺失的現狀及開展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中學生的禮儀常識教育可以說學校教育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當今的中學生中,不少人禮儀觀念淡薄,導致思想品德滑坡。比如:在學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在社會上滿口污言穢語;在家里唯我獨尊……這些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在學校的德育教育中,往往存在“三多三少”,即對學生道德發(fā)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而對學生行為養(yǎng)成方面強調的少;抽象的大道理講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講得少;道德的知識性傳授多,扎扎實實的行為實踐少。這就使得一些學生不知道該如何把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個人的道德行為,從而導致在中學生中基礎文明方面的問題十分突出。例如,屢禁不止的“課桌文化”;上課遲到早退;講粗話、亂扔紙屑果皮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中學生把無視校規(guī)校紀,行為不羈,自私自利看成是有個性,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奉為信條;有的學生強烈地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卻不知尊他人為何物。這種受教育沒教養(yǎng),有知識沒文化的現象,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非常不利?;谶@種現狀,我們學?!吨袑W生文明禮儀教育的實踐與策略研究》課題組認為把禮儀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從最基本的禮儀規(guī)范入手,引導學生在約束和規(guī)范自身行為的同時,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進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是加強學校德育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抓手。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非常崇尚禮儀,號稱“禮儀之邦”。孔夫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一個人只有學禮才能有所成就。在現代社會中,禮儀已經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在治國安邦、立身處事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人們的日常生活時時處處都離不開禮儀。在人際交往中,講究禮儀既是自尊的表現,也是對他人的尊重。禮儀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高低、有無教養(yǎng)的重要尺度,也是一個人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具體體現。今天的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禮儀行為不僅關系到個人的健康成長,更關系的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加強對中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不僅能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為中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實踐的有效嘗試
第一、營造文明的校園文化感染學生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發(fā)揮著影響整個群體生活的規(guī)范力量,使在校園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無形當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養(yǎng)成自覺規(guī)范自己言行的良好行為習慣。因此,學校必須開展豐富多彩的有利于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禮儀習慣的文明禮儀教育活動,并充分發(fā)揮黑板報、宣傳欄、廣播站、電子顯示屏、校園網站的作用,利用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的立體平臺,開展“國學誦讀”“道德講堂”活動,多形式、多層面、多渠道為學生傳輸文化營養(yǎng),用心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我校一直緊緊圍繞“文化育人,教學強人,品格造人,素質成人”的辦學思路,緊扣創(chuàng)建“有文化,有質量,有規(guī)?!钡霓r村中心校三年行動目標,恪守“德以立身,學以立業(yè),行以立世”的校訓,大力弘揚“崇師、厚德、守道、懷仁、致遠、踐行”的校風,我們設計了校徽,編輯了校本教材,用精神文化滋養(yǎng)人生。
第二、加強文明禮儀學習培育文明根基
首先,中學生學習“禮儀”要以學會尊重他人為起點。尊重他人是人與人交往的首要態(tài)度。其次,要增強中學生的自尊心。正確的自尊心應該具有待人謙遜、不驕不躁的品格。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高尚的人格,養(yǎng)成自尊、自愛、自律的良好品德對學生文明素養(yǎng)的提高尤為重要。再次,學習“禮儀”,重在實踐。中學生要在理解禮儀要求的基礎上,展現自己文明有禮的形象。我校歷來重視對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并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倡議全校學生每逢周未為父母做一件事等。
第三、發(fā)揮教師在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引導學生
教師作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傳播者,在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中的起著重要的示范引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堅持德育為先,把教育學生學會做人作為德育工作的立足點,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常抓不懈。用《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禮儀常識等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文明禮貌行為的養(yǎng)成教育。同時,教師在學生面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使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四、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禮儀教育實踐活動培養(yǎng)文明習慣
1.文明之星評比。干汊河中心校一直堅持“校園之星”評比制度,其中一星就是“文明之星”,學校制定了文明之星評比標準,每個學期開展一次,班級自評推薦人選報團總支和教務處綜合評價確定候選人,經過一個星期公示正式當選,學校召開校會頒發(fā)榮譽證書。
2.雷鋒月、感恩周、孝親日。學校將每年三月份定為雷鋒月,組織開展板報評比、主題班會、義務清掃街道和校園、去敬老院為老人洗洗衣服曬曬被等一系列活動。將五月份的第一周定為感恩周,要求每一位同學給自己尊敬愛戴的人寫一封感恩信,表達自己感恩之情。將父母生日定為孝敬日,要求每一位學生在父母生日那天,為父母做一次飯,洗一次衣服,送一份自制的小禮物,只有親其親、愛其愛,才能愛祖國、愛人民。
3.文明禮儀系列教育廣播。學校印發(fā)了《干汊河中心校學生文明禮儀系列教育講話》,每天大課間利用校園廣播進行宣傳教育,學生自己組織安排,自己擔任播音員,既得到了教育,又培養(yǎng)了能力。
4.文明大講堂。學校建立了“道德講堂”教室,學校工會和團總支專門負責“道德講堂”建設,定期開展各種形式的文明禮儀講座、論壇、辯論、演講等活動,創(chuàng)設多種活動載體,展現文明,實踐禮儀,讓學生在文明講堂中不斷提升自身文明素養(yǎng)。
5.三愛、三節(jié)、三尊、三扶活動。為強化學生傳統(tǒng)美德教育,學校組織開展“三愛、三節(jié)、三尊、三扶”(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節(jié)約用水、節(jié)約用電、節(jié)約糧食、尊老、尊師、尊父母、扶弱、扶貧、扶困)活動,利用學校電子顯示屏、板報、校網廣泛宣傳,通過活動開展,讓傳統(tǒng)美德回歸學生大腦,常駐學生心間,成為自覺行動。
第五、融入社會構建立體文明禮儀教育網絡。
最后,我們還應該看到,社會是一個大德育環(huán)境。影視、報刊、網絡等宣傳媒介和各種公共場所的影響作用不能忽視,應該在全社會倡導和營造文明禮儀的氛圍。我們利用家長會、家長文明禮儀知識調查、致家長一封信、給家長一個電話等形式,廣泛傳播,營造良好的社會文明氛圍,構建立體文明網絡。
總之,崇尚禮儀,培養(yǎng)文明有禮的、高素質的新一代中學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保障,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安徽舒城縣干汊河鎮(zhèn)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