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古典詩歌怎么鑒賞?應該遵守哪些基本規(guī)律?朱光潛先生主張:無論是欣賞或是創(chuàng)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詩的境界是用直覺“現(xiàn)”出來的——他強調(diào)的是經(jīng)由“直覺”進入詩的境界(即“意境”)。袁行霈教授指出:鑒賞中國古典詩歌,不僅要著眼于它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還應透過它們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觀兩個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詩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xiàn)的情調(diào),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鑒賞中國古典詩歌——他強調(diào)的實質(zhì)是要透過意象來把握意境。
二位大家都把進入詩的意境作為古典詩歌鑒賞活動的核心與目標,強調(diào)讀者鑒賞古典詩歌必須進入詩的意境,足見其重要性。因此,擬就古典詩歌的入境教學,從三個方面談一些具體策略,供同行們參考。
一、感知內(nèi)容
賞讀詩歌,首先要過語言文字關(guān),能讀懂才能感知內(nèi)容,而感知內(nèi)容的入境策略又有下列幾種。
1.直接講解
直接講解要求教師對詩歌爛熟于心,把握好語速、節(jié)奏,豪邁處揮斥方遒,凄婉處如泣如訴,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有情不自禁的表達。學生便可借助教師的語言表達,產(chǎn)生感悟文本的直覺。
2.心理示范
教師要將欣賞詩歌時內(nèi)隱的心理活動過程明確呈現(xiàn)給學生。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賞析詩句時可指出:《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驚濤拍岸”一句為什么要用“驚”字來形容浪濤呢?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驚”字的本意乃“馬受驚嚇”之意。“驚馬”具有猛烈迅疾和勢不可當之勢,因此,用“驚”來形容江濤,就比較容易使人感受到強烈的震撼,由此可以想見迅猛的急浪拍打江岸的氣勢。
3.以文解詩
“以文解詩”是聯(lián)系熟悉的現(xiàn)代文來解讀陌生的詩句。例如,學習《錢塘湖春行》一詩時,學生因為生活環(huán)境的原因,普遍對“水面初平云腳底,亂花漸欲迷人眼”二句沒有真切的感知。為此,教師啟發(fā)他們到剛剛學過的朱自清的散文《春》里,尋找可以照應的句子。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是能夠印證“水面初平”的,“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則生動闡釋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含義。
4.抓關(guān)鍵詞
抓關(guān)鍵詞要達到“不破壞詩詞的整體美感,同時又切中要害、加深理解”的目的。第一種關(guān)鍵詞是詩眼或句眼,比如《江城子》的詩眼“狂”字。教師引導學生經(jīng)歷了三層體味:詞人寫了他哪些方面的“狂”?你怎么看待蘇軾的“狂”?教師最后點評蘇軾的“狂”。第二種關(guān)鍵詞是那些最有表現(xiàn)力、最有視覺沖擊力的詞。比如“為報傾城隨太守”,教師就要抓住“傾城”問學生:看到“傾城”這個詞,你們會想到什么?學生一般會想到漂亮的女子。這時,筆者拍案叫絕:蘇軾的魅力不亞于漂亮的女子啊,全城的老百姓都出來了。
5.問題引領(lǐng)
比如教學溫庭筠的《望江南》,筆者只拋出了兩個問題:這首詞寫的是怎么一回事,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哪些詞或句子能夠給你帶來聯(lián)想?然后教師隨機點撥、評說、提升,引領(lǐng)學生不僅弄明白詞的含義,還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體味詞中人物的思想情緒。
二、感受意象
感受意象是將語言文字還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自己的語言,重在讓學生具體領(lǐng)會。
1.想象—感悟—內(nèi)化
例如,賞析范仲淹的《漁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教師設計了“想象—感悟一內(nèi)化”三個簡潔明快的步驟,幫助學生由感受意象進入詩的意境。
“羌管悠悠霜滿地”是一種怎樣的情景?能把你看到的情景描述出來嗎?這是第一步——通過引導學生想象,還原詩中的意象,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
吹羌管的人是怎樣的人?他心中在想誰?他想對那個^說些什么?這是第二步——引導學生設身處地介入詩中情境,作一直觀的感受,激發(fā)學生的個體感悟。
讀了這樣意蘊豐富的詩句,你有何感想?這是第三步——是一個內(nèi)化的過程,學生對詩歌意象隋志的領(lǐng)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2.換詞對比法
將詩歌中用得精妙的某一個詞,換成另外一個詞,學生通過反復比較,品味詩詞語言的精妙,感悟詩詞創(chuàng)設的意境。如“北風卷地白草折”中將“折”換成“斷”;“幾處早鶯爭暖樹”中將“幾處”換成“處處”,等等。讓學生通過對比去感悟其中的意境。
3.品讀關(guān)鍵句子
如品讀“千騎卷平岡”,你能看到怎樣的畫面?又如品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人的心情如何?學生在品讀過程中,讀出詩人的憂傷;讀出詩人的矛盾;讀出詩人的理想;讀出詩人的形象。
三、感悟情感
語文是隋感的舞蹈,若未能體悟作者的情感,古典詩歌教學的“入境”就沒能真正達到。
1.別出心裁的朗讀設計
詩歌語言凝練,情感豐富,非反復朗讀無法品味其中韻味。當然這個“讀”更需要別出心裁的朗讀設計。它可以是教師的精心設計,讓學生漸入佳境,此時的課堂有可能成了競賽場、朗誦會;也可以是學生自主的體味和演讀,對語氣、語調(diào)、節(jié)奏、重音的把握,不求統(tǒng)一,但要求學生說出自己如此處理的理由,以引領(lǐng)學生走進詩人的心靈深處,即入境。
2.還原情感
如教學《天凈沙·秋思》,教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詞人為什么不選擇菊花,不選擇螃蟹,而選擇文中的幾物組成一景。由文中“物”到構(gòu)成“景”再到抒發(fā)的“情”,最后讓學生回頭看,這些物和景的背后一定承載著詩人的思想情感,“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領(lǐng)會便水到渠成。
3.由畫面生發(fā)聯(lián)想
例如,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可讓學生以第一人稱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當時的情景畫面;讀懂《赤壁》后可設計杜牧與周瑜見面的場景畫面;教學《石壕吏》時,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這些教學策略,都能使學生身臨其境,體驗詩人的情感變化和生命活力,從而更好地入境。
總之,入境詩歌教學,需要教師對詩歌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愛,并且?guī)熒谡n堂上共同呈現(xiàn)出美感洋溢、韻味豐足的精神狀態(tài)。在讀懂詩詞內(nèi)容的基礎上,教師要找一個好的入境切入點,在適當?shù)臅r機,恰當運用與詩歌意境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媒介,渲染、營造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氛圍,才能漸入佳境。
(編輯 劉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