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敦運
“李奇同學的想法格外多,很多時候我的思路還沒有完全展開,他就有了新想法。除了喜歡接話這一缺點外,他那些別具一格的觀點、層出不窮的思路的確讓我很驚訝。上課時,不管你把課備得多充分,都有可能會被他搞得措手不及。后來,我找到了一個方法——遇到他‘發(fā)飆’的時候,就干脆借其觀點,順著他的思路走走看。有時,還真有意思,這個‘被借帝’還真的給課堂帶來了不少活力?!?/p>
“被借帝?”我不由地思考著。
“這是同學們給他取的愛稱,指他的話被老師借用得太多,都成了‘借話大帝’的意思。”曾老師的話匣子此時按下了“暫停鍵”,我的“愕然”卻被他點開了。
● 教研組觀看小視頻
我所在城市的郊區(qū)小學里,科學課的教師不多,因此科學教師的教研常要舉行聯(lián)校會議,大伙把這種教研叫做“片研”。“片(騙)研”的主題是劃片協(xié)作區(qū)提前布置并準備好的,但這一次,南片教研組卻被曾老師帶來的多個小視頻喧賓奪主,以至于“輪值主席校”不得不把教研的時空讓位于這位新的“被借帝”,而且更換了主題。
第一個小視頻名為“妹妹放電”,視頻里有一個孩子的配音:“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我的妹妹準備睡覺,脫了小棉襖就驚叫起來,‘哥哥,快來’。我趕快跑了過去,聽她說了幾句,我急忙拿來了手機。當我點開了手機的錄像鍵后,妹妹就坐在床上脫毛衣,這時果然看見好多藍色的‘小火點’在蹦,而且還聽見噼里啪啦的聲音。妹妹的毛衣里怎么會有電火,太奇怪了!莫不是媽媽買了水貨?不應該啊??墒?,有電火也是實實在在的呀?!?/p>
“這段視頻是李奇同學拍攝的,題目是我加的,后來將其用做課堂引入,那節(jié)課上得特別好?!痹蠋燆湴恋卣f。
第二個小視頻的題目是“試管潛水艇”,配音還是李奇同學:“在‘給冷水加熱’那節(jié)課,老師用的是一個裝著冷水的塑料袋,將其放進熱水中,我們觀察幾分鐘后,發(fā)現(xiàn)沉在水底的塑料袋浮了起來??墒牵阉芰洗鼡Q成試管再做這個實驗,試管怎么也浮不起來。這次你們看我的。我用的這支試管比老師的那支大,也沒有把冷水裝滿。裝著冷水沉在熱水底部的試管,像不像潛水艇?看啊,看啊,它浮起來了,潛水艇露出了水面?!?/p>
第三個小視頻,題目叫“魚板命”(板命是武漢俗語,有“沒事找事,搏命”的意思)。這次配音是一位女同學:“天太熱了,天氣預報說今天的最高溫度37度。你們看,太陽直射的地方溫度已經(jīng)48度了,可這時又偏偏停電了,導致我家魚塘的供氧機無法運轉,塘里的魚都熱得受不了,它們拼命往外蹦,甚至有幾條魚蹦到了塘邊的石頭上。魚們好傻啊,躲在水里不比岸上涼快嗎?”
第四個視頻是“馬路快艇”,一打開,伴音便響了起來:“我叫張?zhí)N,我家門前的文化大道本是一條很寬敞的馬路,可這幾天的雨實在是太大了,把這條馬路變成了‘海洋’,汽車全都被淹,人們的交通工具換成了武警叔叔的沖鋒舟。令人奇怪的是為什么下水道這時不起作用了呢?下水道要做多大才好呢?”
……
接著,主持教研的戈老師因勢利導,他問曾老師:“這些小視頻你怎么使用的,說說看?”
“我把它在電子白板上播放,做課堂引入,效果很好?!?/p>
“主題會不會不那么貼切?”
“這要看教師怎么引導。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自己拍的視頻,大家都喜歡看,用這個引入教學,只要教師找到合適的連接點,他們很快就能進入學習狀態(tài),學得快,也學得好。我還發(fā)現(xiàn)一個好處,那就是每次課程結束時我再播放一個微視頻,從而掀起新一輪的手機拍攝。這樣學生的手機就派上了新的用場,不僅能夠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好多新話題,而且也豐富了校園網(wǎng)中的課外活動?!?/p>
這次教研被曾老師的“被借帝”征服了,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很不錯的點子。在教研員的建議下,大家干脆趁熱打鐵,就圍繞“怎樣借用學生的點子與思路來組織教學”進行了一次沒有預案的研討。這次“片研”沒有“騙”大家,不僅討論了怎樣利用信息技術把科學課與學生的生活進行整合的新命題,而且還為學生主動探究搭建了新的平臺。“被借帝”這個概念,也從曾老師的教室走進了片區(qū),走進了我們大家的視野,成了一個新時髦。
● 順著學生的思路上課
其實,上課,并把課上好,的確需要借用學生的智慧與思路。
我們都知道,面對同一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路,要想所有思路都一致是不可能的,因為思維具有獨占性。
在課堂教學中,就是因為這種思維的獨占性,所以教師與學生不容易“合拍”。不合拍的教學,自然是教師沿著自己的思路展開課程,而學生則堅持自己的思路。最終,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然而,有經(jīng)驗的教師上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思路調控,盡可能讓師生都往一塊兒想。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常說“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是不是說教師要在教與學的思路上做出而且必須做出“引導”呢?
由于我們是成年人,成年人的思維習慣更有理性,更容易遵守邏輯,因此,教師主導課堂,引導學生的學習思路,很容易撲滅學生的童真童趣,甚至一開課就把學生的思路給掐死了。相反,如果借用學生的興趣與思路,盡管具有跳躍性,但鮮活、生活味濃,能有效地避開“開課死”,最低也能讓他們跟著課程思路前行一段。
因此,要明確的是,課堂上教師是在引導學生的思路,而不是實施思維控制。我們引導的是知識建構的思路,而不是要求學生必須按照我們的思路來學習。
課堂是師生共同的,引導學生的思路,就是在引導課堂。當然,這種引導不一定全是教師完成的,先行的學生,甚至“走”得快一點的學生同樣可以做。例如,像李奇這樣的學生之所以能成為“被借帝”,原因在于他的思維被老師借來做了大多數(shù)學生的引導。
借用李奇以及“李奇?zhèn)儭钡乃季S有什么好處?降低了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的“門檻”?接地氣,漲人氣?沒有掌握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一切高效課堂都是不切實際的。
那么,如何掌握學生的思路?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看學生喜歡什么。不錯,科學課堂上那些新奇的東西是能吸引學生,不過,這句話還不夠準確,應該是“能吸引對它感興趣的學生”。也就是說,即使是科學,也不見得就一定能吸引所有的學生。要所有的學生在“第一時間”被吸引,除了內(nèi)容之外,“吸引源”是什么非常關鍵。另外,僅有開課的瞬間吸引還不夠,還必須用學生的思路來上課。
為什么這樣說,因為學生的學習還得靠他們自己。我們之所以要上課,不是為了自己重新建構一次課程知識體系,而是為了幫助學生實現(xiàn)這種建構。既然如此,我們就沒有必要按自己的思路不停地講授,只需要在學生不明白時做適當點撥就行了。因此,了解學生,依靠學生,尊重學生是課堂成功的關鍵。
“被借帝們”的思維僅僅只用在課堂引入嗎?不!曾老師的實踐也告訴我們不是這樣,他曾當堂用手機拍攝學生活動的小視頻,再用電子白板放大來推進課堂。
原來,要實現(xiàn)一個高效課堂,我們可以不斷地借用學生的思維,并通過放大、修改和應用學生的想法來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