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明
現(xiàn)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在作者介紹的后面有這樣一句話:“選作課文時有改動?!痹闹赶虻淖x者大都是成年人,要經過適當改編才適合小學生閱讀。改編刪減后的課文能讓小學生更直觀地看清作者的寫作意圖,更輕松地習得文章的表達方法,最大程度地減少主觀性偏差。然而實際教學中,原文的隱形價值是不可忽略的,它是揭開課文神秘面紗的重要倚仗,也是讓課堂更靈動、更開放的教學設計源泉。
一、讓刪除原文補位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中的課文。文中有一處描寫嘎羧的細節(jié):“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與之配套的作業(yè)本中有這樣一道題:嘎羧為什么要對這塊龜形礁石親了又親?很多學生從課文里沒法找到答案,便開始了天馬行空的想象。有的說嘎羧是在向大地告別,有的說嘎羧舍不得這個戰(zhàn)場,有的說嘎羧在石頭上面聞到了戰(zhàn)友們的氣息……
后來我讀了沈石溪的原文,發(fā)現(xiàn)有這樣幾句話:天亮時,來到打洛江畔?!拔蚁肫饋砹耍@兒是水晶渡的上游,26年前,我們就是在這里把嘎羧給抬上岸的?!辈ㄞr丁指著江灣一塊龜形的礁石說,“幸虧有這塊礁石擋住了它,不然的話,它早被激流沖到下游淹死了。”
原來在嘎羧眼中,一塊沒有生命的礁石是它的恩人,也是它記憶深處抹不去的回憶!連一塊礁石的恩情都難以忘懷,足以見得嘎羧的有情有義。但是課文卻沒有提到礁石救了它一命的細節(jié),難怪學生的想象毫無根據,于是我在教學時就有意地加入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
【片段回放】
課件出示:
師:這兩句話,如果讓你把它們插入到課文中的某處,你會放到哪里?理由是什么?
生:我把第一句插入到“天亮時,來到打洛江畔”后面。這樣就可以交代嘎羧要親吻礁石的原因。
生:我把第二句插入到課文開頭 “人們發(fā)現(xiàn)一頭渾身是血的公象還在喘息”后面。因為這句話是寫當時嘎羧受傷的樣子,所以放到開頭描寫戰(zhàn)場的情景中。
師:你們說得很有道理。但很明顯這兩句話要交代的意思是一樣的。其中一句是沈石溪原文中的一句,你認為會是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生:我選第一句,因為全文好多處都是由波農丁來介紹嘎羧的怪異行為的。這句話也是。
師:理由很充分,請你找找波農丁補充的話。
(生朗讀波農丁的五處語言)
師:有人選第二句嗎?理由是什么?
生:我覺得第二句更合理。因為課文中波農丁的五處語言描寫都很分散,先寫嘎羧的行為,再寫他說的話。他的話是來解釋嘎羧的奇怪舉動的。如果這里加入波農丁的話,兩處語言就太接近了,不能突出嘎羧的行為讓人驚訝。所以選第一句不合適。
師:五處對話在課文里應該平均分布,你的理由很有說服力。
生:我也選第二句。因為在開頭簡單交代過這塊礁石后,到后面就能讀明白嘎羧為什么要親吻礁石,讀者就不會覺得有疑問了。
師:這種提前暗示的寫法叫作鋪墊,你能想到這點很了不起。老師為你們獨特的發(fā)現(xiàn)鼓掌。
教材中的課文將原文刪減的現(xiàn)象是最頻繁的??紤]到篇幅的長短、語言的規(guī)范性等因素,編者往往會大量刪除原文中的語句,但有時難免誤刪那些有用的信息。教師要善于在原文中提取被誤刪的有價值的信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整合,從而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案卖扔H吻礁石的原因”該放在哪兒?如果沒有對原文的補充閱讀,學生是不會得知課文被刪除了“鋪墊”。也正是因為有了原文的補位,才引發(fā)了課堂上一場不簡單的思維沖突。盡管課堂結束時也沒有明確哪句話是原文中的原句,但學生在思考中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便是“個性閱讀”的體現(xiàn)吧。
二、讓被改原句回位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中有這樣一句話:“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倍捈t在《呼蘭河傳》中的原文卻是這樣的:黃瓜愿意開一朵謊花,就開一朵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課文把一個“謊”、一個“黃”刪除了。細細揣摩,黃瓜藤自然是結出黃瓜的,因此刪除了“愿意結一個黃瓜”中的“黃”;既然后面刪除了“黃”,為了保留朗讀時的節(jié)奏感,就把“開一朵謊花”的“謊”也刪除了??粗坪醺啙嵜髁?,但其實這個“謊”字刪不得。因為黃瓜的“活”就活在一個“謊”字上?!皶f謊”的花,是指只開花不結果的花,在人們印象中,植物開了花就要結果,而謊花就是不結果子的花,不就是對人們撒了個謊嗎?丟失了這個“謊”字,黃瓜的活力就少了一大半。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來讀讀這個“謊”字,感受“謊”中蘊含的童趣。
【片段回放】
學生朗讀描寫黃瓜的句子。
師:其實作者蕭紅最開始不是這樣寫的,來讀讀她的原文。(出示原文中帶“謊花”“黃瓜”的話)
師: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生:什么是“謊花”?
師:是不是“黃花”?我見過的黃瓜開花是黃色的。
生:一個大作家,應該不會把“黃”寫成“謊”的。
師:仔細默讀這句話所在的段落,你怎么理解?
生:我覺得課文中說的“謊花”,是因為這朵花像人一樣會撒謊。
師:你覺得它撒了個什么謊?
生:它開花了就告訴我們要結黃瓜,但可能結果沒有結。
師:對了,只開花不結果的花,人們叫它“謊花”。想象一下,這謊花都對誰撒了謊?撒了什么謊?
生:它對“我”撒了個謊——我會結黃瓜。
生:它對爺爺撒了個謊——你要給我多施肥,我要結黃瓜了。
生:它可能對倭瓜撒了個謊——兄弟,你瞧,我要結果子了,你怎么還沒動靜呢?
生:它還對蝴蝶蜜蜂等撒了謊——你們快來采蜜啊,再不采我就要長果子了!
師:好一朵謊花,好一株黃瓜!這是一株怎樣的黃瓜?
生:這是一株和作者一樣調皮可愛的黃瓜。
生:這是一株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黃瓜。
生:這是一株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的黃瓜。
師:是啊,園子里的一切都像這株黃瓜一樣調皮可愛,又自由自在。一起再來讀讀。
從“謊花”到“花”的改動,雖然文字變得更簡潔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的思考。《祖父的園子》一文表達了蕭紅對園子里事物的喜愛,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文章中處處顯露著兒童才有的天真調皮。如文中“蚯蚓不敢鉆出地面來?;▋合袼蚜怂频?。鳥兒像在天上逛似的”……而在這園子里,蚯蚓、鳥兒、螞蚱、黃瓜和兒童時期的蕭紅一樣受到祖父的寵愛,愿意怎么樣就怎么樣,即使“說謊”,換來的也只是祖父寬容的笑聲,連一朵花都像孩子一樣會“撒謊”,多有意思!只有“謊花”在文章中才能顯得無拘無束,才如兒童時期的蕭紅一般享受著幸福。這種情感不是單單一個“花”字能夠代替的。
三、讓價值觀升位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中有這樣一段話:“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艺f:‘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p>
作者許地山先生的原文中,這段話是這樣描述的。
爹爹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蔽艺f:“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了。”爹爹說:“這是我對于你們的希望?!?/p>
許地山說的“不做偉大、體面的人”是有時代背景的。許地山的童年時代,恰逢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清政府的腐敗使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父親作為一位地下工作者,見多了偉大、體面的人的命運多舛,于是他不得已拋棄家產,攜全家回福建定居。出于對子女的愛護,他自然不希望那些偉大但更多是悲慘的命運在子女身上重演,而希望他們如落花生那樣低調、踏實、平安。所以許地山說“不要偉大、體面”,父親也欣然贊同了。
時過境遷,原文的價值觀顯然是不合時代的。編者便將原文中“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改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也就是說,講體面也可以,但要對別人有好處。這一改動無疑符合時代的發(fā)展。然而未曾料到的是,即便是改動過的“落花生”,也跟不上高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的價值觀,于是教師在執(zhí)教中這樣處理。
【片段回放】
師:這篇課文也用到了借物喻人的方法,課文哪里告訴我們做人要像落花生?(生讀相關段落)
師:其實,這篇文章最開始不是這樣寫的。(出示許地山的原文,生朗讀后教師簡要講述文章的寫作背景)
師:你知道課文要修改的原因了嗎?原文是跟誰說的?課文又是跟誰說的?
生:原文說讓我們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是父親希望一家人平安。而課文說不要只做講體面的人,還要對社會有用,是對我們現(xiàn)在的人說的。
師:沒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講體面當然沒錯,最重要的是要做——
生:有用的人。
師:那么老師有問題了。落花生有用,那么前面提到的蘋果、石榴就沒有用了嗎?
生:有用。它們不僅好看,而且很好吃,有營養(yǎng)。
師:那課文怎么不教導我們學蘋果、石榴,而是做一顆不好看的“花生”呢?
(生無言以對)
師:所以呀,這最重要的話還應該改改,怎么改才能讓大家都接受呢?請你動筆寫一寫。(生動筆寫,交流)
生: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學習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也要學習蘋果、石榴,不僅外表好看,而且也很有用。”我說:“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僅要講體面,更要做對別人有好處的人?!?/p>
師:不僅體面,對別人也有好處。這樣的人有誰?
……
師:沒錯,人人都想做蘋果、石榴,外表光鮮,用途也大。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蘋果、石榴一樣偉大的人。如果做不了蘋果、石榴,就應該做一個——
生:不能只講體面,而要對別人有用的人。
蘋果、石榴與花生的沖突,正是過去幾十年與目前社會審美觀的沖突。從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的時代,誰都不會刻意講體面。而今豐富光鮮的物質生活,沒法讓人在五彩繽紛的誘惑中保持如花生般的低調甚至“土氣”。如果將以前的老觀念灌輸給新世紀兒童,自然是與時代脫節(jié)的。原文為什么要改成課文這樣?那是因為時代不同,讀者不同了;為什么要將課文再改改?也是因為時代在進步,讀者變化更大。讓學生見證課文對原文的修改,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沖突。再讓學生參與對課文的修改,意義絕對不止于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更是學生價值觀、審美觀的時代性進步。這樣的課堂無疑是開放而富有建設性的。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錢清鎮(zhèn)中心小學 3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