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紹熺
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關鍵部分,其現代性增長的狀態(tài)和水平直接關系到整個中國教育體系現代化進程的快慢?;A教育滿足社會以及人的現代化需要的功能作用的發(fā)揮,彰顯著整個中國現代教育體系的正向功能和作用,也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監(jiān)測評價教育現代化進程必須關注基礎教育的價值和作用。
一、各地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
對基礎教育的價值和作用關注不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睘樨瀼鼐V要精神,上海、江蘇、廣東、浙江、成都等經濟發(fā)達省、市都明確提出了要在2020年(或提前)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并出臺了地方性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開展了地方教育現代化的監(jiān)測評估工作。《教育部201 5年工作要點》第8條明確提出:“要加強對地方推進區(qū)域教育現代化的指導和監(jiān)測,組織第三方機構研制教育現代化年度監(jiān)測報告?!笨梢哉f,教育現代化建設已成為各地教育改革和事業(yè)發(fā)展的主旋律。
綜觀各地已經出臺的地方性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卻發(fā)現他們對基礎教育的功能、作用關注不足,甚至是忽略。各地都設有“教育貢獻”指標,而在三級指標或觀測點的具體安排中,關注較多的是普通高等教育、高中和職業(yè)教育,具體如下圖。
可以看出,上海、江蘇、成都都有“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這項指標,浙江是“提高受教育年限”,考察了教育對人力資源和經濟社會的貢獻。但據《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公布的2010年現狀來看,我國2010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就已達12.7年。也就是說,該項指標實際上關注的不是基礎教育(即初中以前的教育)的獨特貢獻。廣東在“升學率與就業(yè)率”指標設計上關注了初中,但僅僅是關注它的升學率,這就變成以能否為高一級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源作為衡量其價值的標準,實際上也是放棄了基礎教育的獨立價值。
基礎教育擔負著為高一級教育機構和學校提供、輸送合格生源的任務,但這僅僅是基礎教育的價值之一。確立關于基礎教育的正確的價值觀,是促進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非常重要的觀念基礎。目前,應試教育的種種癥狀之所以頑強地存在于學校之中,擇校擇班之所以愈演愈烈,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對基礎教育的功能定位不準確,沒有充分認識到基礎教育的獨立價值。
二、基礎教育在我國教育現代化中的功能和作用
怎樣科學定位基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解決這個問題,對解決我國基礎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促進基礎教育健康發(fā)展,穩(wěn)步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都有重要的意義。
基礎教育與中國現代教育體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它們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同樣,也是我們科學定位和把握基礎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指導思想。我們應該以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為指導,以夯實民族振興的基礎、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價值取向,從教育的本質特性出發(fā),在整個中國現代教育體系的建構中去定位,在教育與社會、與人的關系中去把握基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1.教育現代化的特性及其在基礎教育中的體現
首先,要弄清教育現代化的特性是什么。
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褚宏啟認為,教育現代化的本質是教育現代性的增長。教育的現代性具有八個核心特征,即教育的人道性、多樣性、理性化、民主性、法治性、生產性、專業(yè)性、自主性。正是這些特征,把現代教育同古代教育、傳統教育區(qū)別開來。
上海、江蘇、廣東、浙江、成都等省市,在研制地方性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時紛紛把教育的普及、公平、質量、開放、法治、創(chuàng)新等作為教育現代化的特征。應該說,政策的規(guī)定和理論研究的概括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因此,我們綜合起來認定:全民性、終身性、個性化、信息化、開放性、民主性、法制性等是現代教育同古代教育、傳統教育的區(qū)別。
現代教育的全民性包含平等性和普惠性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它是面向全民、人人平等的,另一方面它是惠及全體人民的,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教育權益要得到充分的保障;教育的終身性指的是一個人從出生到生命結束的時間段內都可獲得教育和學習的機會;教育的個性化就是承認差異、重視個性、發(fā)揮個性、開發(fā)個性。
教育的信息化,包括管理智能化、資源數字化、環(huán)境虛擬化、學習自主化。教學不再面對面,每個人都可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教育的開放性指的是教育向學習者、社會以及世界開放的程度,任何人都可以向其他人學習自己想要學習的任何東西;教育的民主性就是指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等特點,受教育者自治與參與的精神得以充分體現;教育的法制性就是依法行政、依法辦學、依法執(zhí)教、加強法治教育。
其次,現代化教育的特性在基礎教育中的體現。
一是教育全民性的體現。對于基礎教育來說,教育的全民性不但要看0-6歲嬰幼兒教育的普及率、義務教育的完成率,也要看經濟困難家庭子女、外來務工者子女、殘疾兒童少年、學習有困難、行為有偏差等弱勢群體教育保障的狀況。
二是教育終身性的體現。對于基礎教育來說,要把“終身教育”作為一種理念來貫徹,不但要看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狀況,還得看基礎教育是否喚醒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否把學生培養(yǎng)成了主動學習、會學習的人。
三是教育個性化的體現。對于基礎教育而言,就是要因材施教,促使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學生個性發(fā)展充分與否是衡量教育個性化的一個重要標桿。
四是教育信息化的體現。對于基礎教育而言,就要看學校的信息化配備狀況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狀況。
五是教育開放性的體現。對于基礎教育而言,要看學校與家庭、社區(qū)合作的密切狀況以及學校對外人員交流、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科研合作和培養(yǎng)學生國際化素養(yǎng)的狀況。
六是教育民主性的體現。對于基礎教育而言,就要看它是否堅持以人為本,教學過程是否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學校是否建立起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制度。
七是教育法制性的體現。對于基礎教育而言,就要看治理結構是否完善、依法辦學是否落實到位、辦學行為是否規(guī)范以及對青少年進行法治教育的狀況。
在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對現代教育應具備的全民性、終身性、個性化、信息化、開放性、民主性、法制性等特性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制度、教學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當然還包括校舍和設備等硬件設施)、教育管理、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均應凸顯這些特性。在進行監(jiān)測評價的時候必須全面顧及,選準觀測點,科學設置監(jiān)測評價的權重和方式方法,充分發(fā)揮監(jiān)測評價的監(jiān)控、引領和推動作用。
2.基礎教育對教育現代化中個人及社會的作用
其一是對個人發(fā)展的作用。
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關鍵部分,基礎教育的現代性增長的狀態(tài)和水平直接關系到中國教育體系的現代化進程?;A教育滿足社會以及人的現代化需要的功能作用的發(fā)揮,彰顯著中國現代教育體系的正向性。
基礎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內部,具有它自己獨立的、不依附于其他類型和層次教育的價值?;A教育在影響受教育者個體發(fā)展和人類社會發(fā)展,滿足人和社會的現代化需要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
對學生個體來說,基礎教育就是要滿足其基本學習的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素養(yǎng),發(fā)展個人的現代性,促使其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為其終身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二是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
對社會發(fā)展來說,基礎教育是國家和民族進步的源泉。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提升學生的現代公民素養(yǎng),培養(yǎng)合格公民,為國家的政治發(fā)展發(fā)揮正向功能作用,為推進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服務。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是基礎教育造就了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初、中級技術、管理、經營人才,為各種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進一步發(fā)展打下基礎,為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新型工業(yè)化、信息化、城市化、農業(yè)現代化提供了優(yōu)質的服務。
二是基礎教育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A教育很好地培育和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民的文化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和民族的文化發(fā)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三是基礎教育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A教育很好地推動了綠色發(fā)展、循環(huán)發(fā)展、低碳發(fā)展,為更好地保護生態(tài)、為人民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為建設美麗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監(jiān)測評價我國教育現代化水平和狀況時,只有全面顧及基礎教育滿足社會以及人的現代化需要的功能作用的發(fā)揮狀況,科學設置觀測點及其權重,才能充分發(fā)揮評價的正確導向作用,引領基礎教育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責任編輯 楊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