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至25日,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行。這次博覽會是歷屆非遺博覽會中內容最豐富、規(guī)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通過展陳、演示、比賽、體驗等形式,展出非遺作品14000件,涉及非遺項目近千項,讓很多即將消失的文明重回聚光燈下。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侗族大歌、昆曲、彩調、剪紙、皮影、面塑、青瓷、徽墨……這些蘊藏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人代代相傳的文化瑰寶在在綿延數百年乃至上千年后,如今已成遺產。不久前結束的非遺博覽會上,傳承保護的呼聲再度高漲。這些曾經深受歡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信息大爆炸和層出不窮的娛樂方式的沖擊下顯得黯然失色,如今許多非遺種類面臨著無人繼承的困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青年責無旁貸。如今已經有許多青年人走在了傳承和保護非遺的道路上,他們有的繼承前輩的衣缽,成為新生代非遺傳承人;有的用扎實的態(tài)度研究、保護非遺文化,還有的用現代化、信息化手段推廣、傳播非遺相關的知識、資訊。
他們并不都是手藝人,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守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