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穎秋
駐守西北邊陲的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通過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等活動,與當?shù)厝罕娀突ブ?、攜手發(fā)展。
“大娘,您怎么又悄悄跑到棉花地里來了?”10月14日下午,在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一師一團第十二作業(yè)站遭受嚴重冰雹災害的棉田里,二十連副指導員余明濤勸說自愿到棉田參加抗災的62歲維吾爾族大娘居買汗·阿布拉回家休息。少數(shù)民族聚居連隊二十連群眾得知災情后,自帶干糧、采棉花兜自愿到棉田幫助撿拾棉花,這為受災的漢族承包戶堅定了抗災信心?!拔沂芰它h的幫助,現(xiàn)在漢族兄弟的棉田受了災,我雖然年紀大了,但不同大家一起抗災,我的心里過意不去!”居買汗·阿布拉大娘深情地說。
居買汗·阿布拉2015年被檢查出乳腺癌,失去了生活的勇氣。她所在的單位黨支部和團鎮(zhèn)黨委得知消息后,組織群眾為她捐款治病,團場婦聯(lián)還通過申報“貧困母親兩癌救助專項基金”讓她及時做了手術(shù)。
居買汗·阿布拉怕連隊干部勸她回家休息,經(jīng)常“躲”在最不顯眼的棉田中拾棉花,直到中午大家走出棉花地吃午飯時才被連隊干部發(fā)現(xiàn)。在連隊干部的堅持下,在受災棉田干了半天的居買汗·阿布拉默默地回了家。但當看到團場新聞里受災棉田的棉花被冰雹打得七零八落、受災承包戶滿面愁容的畫面時,她在家怎么也坐不住了。第二天一大早,她再次悄悄加入到連隊拾棉花的人群中。
正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副書記,兵團黨委書記、政委孫金龍在民族團結(jié)進步年動員大會上強調(diào)的:從日常小事和民生問題做起,讓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居買汗·阿布拉與連隊的故事只是兵團民族團結(jié)的一個縮影。兵團在駐守西北邊陲的日子里,通過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等活動,與當?shù)厝罕娀突ブ?、攜手發(fā)展。這里的學校,各族教師、學生混合教學、混合食宿,同吃、同住、同學習、同進步;這里的住宅區(qū),各族群眾混居在一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親相愛一家人,各族群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里的廣場舞,既有歡快的麥西來甫,又有勁爆的《小蘋果》《最炫民族風》……
這里就是我們的家
生命的長度該如何丈量,每個人心中有自己的答案。而在兵團,守衛(wèi)邊防52年、義務巡邊20萬公里,九師一六一團魏德友老人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答案。
荒涼草原中孤寂的背影、邊境線上升起鮮艷的五星紅旗、無人區(qū)夜晚亮起的唯一燈光……這些畫面都是老人在邊境線上守衛(wèi)邊防的日常生活場景。
兵團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把祖國需要當成人生的使命,把報效祖國當成畢生的信念;他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把根深深扎進了邊疆;他們堅守邊境一線,維穩(wěn)戍邊,在祖國邊陲鑄就永不移動的界碑。這里,就是他們的家。
上世紀60年代,兵團開始組建民兵值班連,建立邊防哨卡和巡邏點,從四師、五師、六師、七師、八師和兵團直屬單位抽調(diào)干部職工組成“三代”工作隊,執(zhí)行巡邊護邊任務。50多年來,兵團護邊員日復一日行走在漫長的邊境線上,用忠誠和生命守衛(wèi)著祖國的邊疆。
他們中有父子兵——十三師紅山農(nóng)場蘇海圖牧場哈薩克族護邊員寶汗·埃恩賽根是邊境線的“活地圖”,他說這是當護邊員的父親遺傳給他的能力。寶汗·埃恩賽根最大的愛好是在石頭上刻中國的“中”字。這些刻著“中”字的石頭,成了深山荒原中一座座特殊的界碑。如今,他的兩個兒子成為蘇海圖牧場邊境線上的第三代護邊員。寶汗·埃恩賽根說:“該做的事總是要有人做?!?/p>
他們中有夫妻崗——1992年9月,十師一八五團的馬軍武與張正美在界碑的見證下喜結(jié)連理。20多年來,“西北邊境第一哨”——桑德克哨所成了馬軍武夫婦的家。五師八十四團蒙古族護邊員捷爾塔、喬布魯夫婦駐守在位于阿拉套山南麓烏圖布拉格溝口的山口哨所,一守也是20多年。巡邏、放牧、執(zhí)勤、瞭望,幾乎成了他們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他們說:“哨所在哪兒,家就在哪兒?!?/p>
他們中有兄弟哨——卡昝河夏草場距離五師八十八團70余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山頂積雪終年不化,“兵團西部民兵第一哨所”就矗立在這里。多年來,哈薩克族護邊員賽里克·庫瑪別克和弟弟賽特巴特汗·庫瑪別克堅守在這里,他們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哨所門口的五星紅旗升起。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成為邊境線上一道最美的風景。
他們的生活很相似,放牧、種地、巡邏;他們的話語很樸實,“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wèi)士”是他們共同的回答。
“雖然艱苦,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退縮,因為門前就是邊境線,身后就是祖國,屯墾戍邊是刻在每個兵團人骨子里的使命?!瘪R軍武在寒風中堅定地說,兵團護邊員將繼續(xù)堅守、行走在邊境線上,履行著他們對祖國的承諾。
永遠牽著你的手
深秋的博樂,到處是繁忙景象。10月13日,五師住博樂市達勒特鎮(zhèn)破城子村“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組成員和往日一樣,早早吃過早飯就去督查秋收工作。
“小王,棉花開白了,現(xiàn)在可以采收了。今天我們幫你把地頭的棉花拾出來,你就能機器采收了?!?/p>
“你們幫我的忙太多了,都不好意思再添麻煩?!蓖蹴樇拥匚兆」ぷ鹘M同志的手。
今年,王順種植棉花80畝,地寬達到了200米,要采棉機采收,就得靠人工把兩頭的棉花拾出來,但王順的妻子剛剛生過孩子,地里的活兒就耽擱了好多。為此,工作組成員主動來到王順的棉田里。
秋收開始以后,工作組成員和村民一樣,成天在田間地頭、棉花加工廠忙活,幫助村民拾花、交售、卸車、講價……為村民增收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10月14日,在麥蓋提縣庫爾瑪鄉(xiāng)塔木墩村羊圈門口,人聲鼎沸。兵團住塔木墩村工作組在兵團黨委的支持下購買了514只羊,此刻村里的100戶貧困戶正在領取每戶五只羊。工作組將指導貧困村民做好飼養(yǎng)管理,讓“扶貧羊”真正變成“發(fā)財羊”,成為擺脫貧困、拓寬增收渠道的“小銀行”。
村民艾力·阿吾提領到羊后,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緊緊握住工作組副組長張松山的手,嘴里一直說著:“感謝共產(chǎn)黨、感謝工作組,熱合買提(維吾爾語,意為‘謝謝’)……”
兵團工作組自住村以來,經(jīng)過入戶走訪、實地調(diào)研,提出了扶貧首先要“扶志”、扶貧方式要“精準”、扶貧重點在“落實”、扶貧關鍵是“機制”的思路。工作組結(jié)合村民需要,為村里建起了雙語幼兒園、圖書室,創(chuàng)辦工廠,開展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培訓,捐贈生活物資,建設村民文化廣場,助力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yè)。
在細致的幫扶下,貧困村民有了致富渠道,生活有了盼頭,臉上的笑容多了起來。他們由衷感謝黨的好政策和“訪惠聚”的貼心人,他們想永遠牽著黨的手。
民族團結(jié)澆開幸?;?/p>
細心的人會觀察到,在發(fā)表2016年新年賀詞的鏡頭中,習近平總書記辦公室有了新變化:新添的七張照片中,有三張記錄著總書記和民族地區(qū)各族干部群眾一起謀發(fā)展、話小康的難忘瞬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多次深入民族地區(qū)調(diào)研,體察少數(shù)民族群眾冷暖?!案髅褡逡袷褡岩粯泳o緊抱在一起,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團結(jié)一致,共同發(fā)展進步”“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哪個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過上全面小康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講話堅定了各族人民共同發(fā)展的決心和信心。黨中央先后召開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等,對民族工作做出全面部署,一曲新形勢下的民族工作新樂章在中華大地奏響。
在兵團,團場與各族群眾人相親、地相鄰。一二五團與烏蘇市頭臺鄉(xiāng)、甘河子鎮(zhèn)等五個鄉(xiāng)鎮(zhèn)毗鄰接壤,多年來,兵地各族群眾建立了親如一家的關系。一二五團醫(yī)院與團場相鄰的頭臺鄉(xiāng)、甘河子鎮(zhèn)、甘家湖牧場等簽訂共建協(xié)議,將值班電話號碼、院領導電話號碼告知當?shù)厝罕?。醫(yī)院工作人員在接到求助電話后,可在30分鐘內(nèi)到達患者家中。
“以前這條路到處都是坑,天晴時塵土飛揚,什么都看不清,下雨天泥濘難走,現(xiàn)在改成了柏油路,情況好多了。”甘家湖牧場鐵架子村村民烏藍說。
鐵架子村和一二五團七連之間有一條長2.3公里的道路,因年久失修,給牧民生活和外出帶來諸多不便。為積極推進兵地融合共建,一二五團出資100多萬元重新鋪設了道路,徹底改變了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狀況。鐵架子村自建村以來,一直未通自來水。為解決村民飲水難題,一二五團投入資金近百萬元,鋪設自來水管網(wǎng),使320戶村民用上了安全、潔凈的自來水。
“多年來的共同生活,大家早已成了一家人,誰家有困難,都會互相幫忙?!备始液翀鳇h委副書記王輝說,“兵地一家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根植于兵地各族干部群眾的言行之中?!?/p>
兵團把兵地團結(jié)、各民族團結(jié)當成重點工作推進,鐵架子村和一二五團的事例僅是滄海一粟。在10月18日兵團黨委常委召開的會議上,孫金龍強調(diào),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不斷增進各民族之間的感情,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fā)展,更好發(fā)揮兵團“穩(wěn)定器”“大熔爐”示范區(qū)作用。
“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jié)。”一師十三團職工尤良英說。2015年,尤良英與和田皮山縣木奎拉鄉(xiāng)的維吾爾族“弟弟”麥麥提圖如普·穆薩克互幫互助、維護民族團結(jié)的故事傳遍天山南北。同年9月30日,作為基層民族團結(jié)優(yōu)秀代表,尤良英赴京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
被維吾爾族群眾稱為“喜喜連長”的張永進,把根扎在了十四師一牧場。張永進曾經(jīng)有七次機會可以離開一牧場,但他說:“最快樂的是民族兄弟見我如親人?!痹谝荒翀龉ぷ魃钇陂g,張永進共解決兵地草場糾紛600余次,調(diào)解民事糾紛400余次。
被稱為“巴爾魯克山天使”的梅蓮,從20歲成為連隊衛(wèi)生員開始,翻山越嶺,頂風冒雪,忠實履行救死扶傷的職責,為山區(qū)少數(shù)民族牧民送醫(yī)送藥;姜萬富更是在43年間走遍了牧場的溝溝坎坎,在大山深處與各族群眾結(jié)下深厚友誼;30多年間,李夢桃行走26萬公里,救治兩萬多人次,被譽為“哈薩克族群眾的好兒子”。
回眸兵團60余年的發(fā)展歷程,兵團與各民族毗鄰而居、和睦相處、守望相助、融合發(fā)展,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好姐姐”尤良英、“喜喜連長”張永進等感人故事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