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戈 周 璞 (河南省舞鋼市畜產(chǎn)品質量檢測中心 462500)
豬附紅細胞體病高敏藥物臨床驗證報告
曹春戈周 璞(河南省舞鋼市畜產(chǎn)品質量檢測中心462500)
針對豬附紅細胞體病發(fā)病率高、治愈率低、易復發(fā),尤其缺乏高效療法等關鍵技術難題展開了一系列試驗研究,運用藥物配伍相加或協(xié)同原理,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上成功篩選出防治附紅細胞體病的高敏藥物。為了驗證臨床療效,在我市規(guī)模豬場分別進行了臨床驗證試驗,并獲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棗林、武功、鐵山等12個規(guī)模養(yǎng)豬場新購進的斷奶仔豬共計1198頭,進場第4~10d,個別仔豬發(fā)病,后逐漸增多,先后發(fā)病537頭,發(fā)病率44.8%。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沉郁,嗜睡,扎堆,厭食,體溫40.5~41.7℃。,尿呈深黃或咖啡色,耳廓、尾部及四肢末端皮膚發(fā)紺,呈紫紅色(指壓褪);治療病豬體溫下午一般比上午高1℃左右,五天后體溫趨于正常。豬發(fā)熱后2d,部分豬全身呈淺紫紅色,腹部及腹下部尤為明顯;發(fā)病5~6d皮膚呈土黃色,病程再長一些體質差的患豬皮膚蒼白。
皮膚黏膜蒼白、黃染,血液稀薄、凝固不亮,皮下組織和肌間膠樣侵潤,胸腔、腹腔和心包積液,肝腫大、土黃色,膽囊充盈,脾腫大、質地較軟,肺水腫、出血,淋巴結水腫。
3.1附紅細胞體檢驗用隨機抽樣法無菌注射器耳靜脈采血15頭,每頭2ml加適量抗凝劑送實驗室檢驗。取一滴血液加三倍生理鹽水,混合均勻,加蓋玻片,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豬附紅細胞體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常呈球形、桿狀或顆粒狀。大多數(shù)附著在紅細胞表面,3~5個不等,最多可達20~30個;少數(shù)游離于血漿中,能前后、左右、上下做伸展、旋轉、翻滾等多方向運動,且折光性較強。有的感染紅細胞仍保持其原有的形態(tài),有的失去原有形態(tài),邊緣不整齊,呈現(xiàn)菠蘿狀、鋸齒狀、星芒狀或花環(huán)狀等不規(guī)則形態(tài)。
3.2病料檢查對病變組織進行細菌學檢驗,未發(fā)現(xiàn)致病菌。病理組織學檢查:取病變組織,經(jīng)甲醛固定、常規(guī)切片、H.E染色,油鏡觀察。取病變組織甲醛固定、H.E染色,鏡下可見淋巴結充血、出血、細胞變性。
4.1療效判定標準經(jīng)治療癥狀全部消失,一周后未見復發(fā),食欲、精神狀況一切恢復正常,血液檢查附紅細胞體感染率和紅細胞變形率≤50%(+)(<50%、+,50%、 ++,75%、+++,85%以上、++++)為痊愈。附紅細胞體感染率和紅細胞變形率≤75%(++),癥狀好轉者為有效。不見好轉或死亡,附紅細胞體感染率下降不顯著者為無效(見表1、2)。
表1 治療前附紅細胞體感染率及紅細胞變形率統(tǒng)計表
表2 治療后附紅細胞體感染率和紅細胞變形率統(tǒng)計表
4.2試驗藥物、方法及分組(1)I附紅血蟲凈肌肉注射:①0.1ml/kg,1次/d,3為1個療程;②0.2ml/kg,1次/d,2d為1個療程;③0.2ml/kg,1次/d,3d為1個療程。(2)Ⅱ血蟲殺肌肉注射:①0.1/kg,1次/d,3d為一個療程;①0.15/kg ,1次/d,3d為一個療程;③0.2ml/kg,1次/d,3d為1個療程。(3)Ⅲ復方914A肌肉注射:①0.1ml/kg,1次/d,3d為1個療程;②0.15ml/kg,1次/d,3d為一個療程;③0.2ml/kg ,1次/d,3d為一個療程。(4)Ⅳ血蟲凈肌肉注射:①3.5mg/kg ,1次/d,3d為一個療程;①5mg/kg ,1次/48h,2次為一個療程;③7mg/kg ,1次/d,3d為一個療程。
4.3最佳劑量、最佳療程的篩選試驗結果表明:各實驗組均有一定療效,其中:附紅血蟲凈0.3ml/kg、為最佳劑量,1次/d,連用3d為最佳療程,治愈率達100%;其次為血蟲殺、復方914A其最佳劑量分別為0.2ml/kg,最佳來療程為1次/d,連用3d。血蟲凈組紅細胞感染率雖達治愈指標,但需配合治療,因而效果最次。
對尚未發(fā)病的豬,采用奇強米先(每100g含強力霉素25g、三氮脒克)100g拌料40~50kg,連喂3~5d,疫情得到控制。
(1)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早確診、選用高敏藥物是治療豬附紅細胞體病的關鍵。試驗發(fā)現(xiàn),治療附紅細胞體病藥物的主要成份(三氮脒和 914),能使附紅細胞體感染率降到臨床治愈標準,但臨床癥狀消除較慢,遠不如復方制劑(附紅血蟲凈、血蟲殺,復方914A),可能與復方制劑中的廣譜抗生素防治繼發(fā)感染有關。(2)規(guī)模場出現(xiàn)病豬時應隔離治療,視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全群投藥預防,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豬群的應激反應。本病的體溫普遍升高,一般不需退熱劑,單用治療本病高敏藥物即可收到良好效果。(3)本病的發(fā)病原因主要與應激因素和慢性傳染性疾病有關。因而,單純的藥物預防往往不能湊效或效果不大,必須堅持綜合防治措施,強化免疫接種,才能減少發(fā)病率。(4)為了防治本病的發(fā)生和流行,首先要了解當?shù)刈胸i的疫病防治情況,就近購買管理規(guī)范、疫病防治措施到位、信譽好的規(guī)模繁育場的健壯仔豬,或深入當?shù)剞r(nóng)戶家庭購買,盡量減少應激反應;同時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適量的電解多維、廣譜抗生素、酶制劑和抗病毒藥物等,助其平穩(wěn)度過適應期。
S858.28文獻標識碼:B
1007-1733(2016)08-0040-02
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