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發(fā)展,電子商務發(fā)展為商務活動的重要類型。由于電子商務具有區(qū)別于傳統交易方式的自身特征,故消費者的隱私權、知情權、求償權易受到損害。鑒于此,筆者擬從制度、法律、操作層面,對電子商務過程中消費者權利保護提出建議。
【關鍵詞】電子商務 消費者 保護
一、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性
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與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電子商務成為了商務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商務指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手段,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商務活動。電子商務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交易活動,只不過他的媒介是網絡。電子商務因具備交易方式便捷、選擇范圍寬泛、更貼合快節(jié)奏的工作生活模式等特征,已成為社會公眾消費的重要選擇。有數據表明,僅僅2015年中國通過網絡購物的人數已經達到了接近3億人,全國零售業(yè)一項,就有17%的份額通過電子商務進行。
在電子商務迅速發(fā)展的同時,電子商務過程中對消費者的保護一直飽受質疑。一方面持續(xù)有消費者網絡購物受到欺騙的新聞出現;另外一方面國家立法對于電子商務中個人權益保護并未有明確規(guī)定,使消費者在網絡購物過程中安全感減低。消費者權益保證不足,正在逐漸成為阻礙和影響電子商務發(fā)展的一大障礙。
二、電子商務的特征
對電子商務被侵害的消費者權利進行全面的分析,就應該對電子商務本身的特點進行分析。
(一)支付方式的電子化
由于電子商務無法像傳統商務那樣做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電子商務的支付過程相對于傳統商務方式往往時間更長,所以使得第三方支付成為電子商務付款的優(yōu)先使用方式。與傳統商務活動的兩方主體相比,電子商務在支付階段增加了第三方支付平臺,例如支付寶、paypal等。具體操作模式為,消費者和經營者在網絡就某一商品的交易協商一致后,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將交易款項轉入第三方賬戶進行監(jiān)管。其后,由經營者向消費者發(fā)送貨物,消費者核對貨物無異后,通知第三方支付平臺將監(jiān)管款項支付經營者。此種支付模式解決了電子商務模式消費者付款和經營者發(fā)貨存在時間間隔易引發(fā)交易危險的問題,有利于保護交易雙方,尤其是處于劣勢地位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空間信息的虛擬化
電子商務中,交易雙方均在虛擬的網絡平臺上進行交易。經營者介紹商品多通過虛擬店鋪中的文字描述、圖片介紹等方式進行,消費者了解商品信息,也是通過閱讀經營者提供的商品信息、與經營者進行網上溝通進行。交易過程中,經營者無需提供固定的經營場所、銷售人員以及產品實物。相較于傳統交易模式,電子商務為經營者節(jié)省了店鋪租賃、人員工資以及商品損耗等支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經營者的經營成本。在此基礎上,經營者可以進一步降低商品價格,提升其產品競爭優(yōu)勢。
(三)交易內容的多樣性及全面性
電子商務通過網絡信息平臺交易,不受經營時間以及經營地域的限制。經營時間上,電子商務脫離了傳統交易方式營業(yè)場所營業(yè)時間的限制,消費者可以在任意時間利用互聯網絡選購自身需要的商品和服務,買賣合同或服務合同可以在全天候無休息日的任意時間訂立。經營地域上,消費者可選購的商品地域范圍更加廣泛,商品的生產地點或銷售地點可以跨區(qū)域,甚至跨國界,經營者也常常遍布世界各個國家及地區(qū)。電子商務的交易內容的多樣性及全面性,為交易雙方增加了交易機會,拉近了交易距離,有利于消費者在更大范圍內選擇商品,更大限度地提高了交易成功率。
三、電子商務中受到侵害的個人權利
由于電子商務虛擬性以及距離性的各種特點,使得電子商務過程中消費者以下得權益相對于傳統的商業(yè)模式,較易被侵害:
(一)知情權
消費者知情權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有權對商品的真實情況進行全面掌握。目前,各大電商平臺并未對經營者披露商品信息的方式以及程度作出明確而具體的規(guī)范,相關監(jiān)管法規(guī)也缺少對經營者未盡到信息披露義務導致糾紛所承擔責任的規(guī)定。
(二)求償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guī)定,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享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利。電子商務借助網絡交易平臺運行,消費者在發(fā)生糾紛時,有時難于甄別真實的交易相對方。確定責任主體后,也存在舉證難、求償難等障礙。
(三)隱私權
消費者在電子商務平臺交易時需提交個人信息,商品交付多通過物流配送方式進行。故而,消費者個人信息,如姓名、手機號碼、家庭住址、身份號碼等均可被經營者掌握。經營者對掌握的消費者個人信息保管不善或是惡意泄漏、有償資源共享,極易使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吨袊W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5》統計,2014年網民因個人信息泄漏、垃圾信息、詐騙短信等遭受總體經濟損失已超過800億元。
四、解決辦法
由于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個人的隱私權、知情權、求償權較易被侵害,是以筆者提出以下建議對電子商務過程中的個人權利進行保護:
(一)建立標準化電子商品信息制度
為了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應出臺電商信息披露的行業(yè)標準規(guī)范和以及建立關鍵性信息強制披露制度。具備監(jiān)管職能的行政機關應當明確和細化對電子商務信息披露的監(jiān)管職能,對經營者的經營行為進行監(jiān)管,也可使消費者明確知悉可尋求保護的維權機構。
(二)適當實行舉證責任倒置
由于消費者與經營者的信息不對稱,而且進行退換貨往往較為麻煩,需要通過快遞進行,所以應該出臺一系列責任強化銷售者責任。在一定情況下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屬于強化經營者責任,是破解消費者“維權艱難”、“高維權成本”的有效措施。
(三)加強消費者隱私權保護
明確電商平臺、網絡銷售者、快遞物流業(yè)對消費者隱私權的保障責任和義務,不得進行擴散或者非法泄露,加重泄露和利用消費者信息的責任承擔。同時,鼓勵電子商務平臺進行行為自律,引導平臺通過依照行業(yè)慣例制定消費者個人資料使用政策和保護政策等方式,加強消費者隱私權保護。
參考文獻
[1]趙秋雁.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M].出版源人民出版社,2010.
[2]黃木.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面臨的法律問題[M].北方經貿,2008(12):65-66.
[3]劉瑛.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的法律構建[J].特區(qū)經濟,2010(8):258-260.
[4]任燕.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之法律探析[J].河北法學,2004,22(7):137-140.
作者簡介:李善川(1984-),女,山東蓬萊人,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民商法、海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