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永華
(1.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5;2.航空經濟發(fā)展河南省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河南 鄭州 450015)
高校網站信息傳播失語研究
——以思想政治類網站信息傳播為例
付永華1,2
(1.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河南鄭州450015;2.航空經濟發(fā)展河南省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河南鄭州450015)
論文在探討高思想政治類信息意義的基礎上,分析信息傳播失語的概念,調研高校網站思想政治類信息傳播失語的現狀,對高校思想政治類信息傳播狀況評價,對產生信息傳播失語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最后根據評價結果與原因分析,給出高校思想政治網站建立良好話語體系的策略,為健全高校政治類信息建設提高參考。
信息傳播;思想政治網站;失語;
1.1意義
目前,各大高校均建設有屬于自己的教育網站,各大高校學生主要是通過本校的門戶網站來獲取信息,大學生如何使用互聯網,互聯網以何種方式、何種特點進行信息傳播,以及傳播后所產生的影響等也成為社會所關注的焦點。高信息量的網絡環(huán)境,目前在學校最大限度地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同時也為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fā)展機會。
對于高校教育來說,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是一件大事,從某種意義上講,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傳播先進文化:首先,美國等西方先進國家在網絡信息時代已經占據了主體,他們的網頁訪問量遠勝于我國。由于中西方體制的差異,當兩者觀點沖突時,西方國家傳播的信息所帶來的影響,對我國發(fā)展而言可能是消極的。其次,青少年是所有群體爭奪的目標,不良影響也會借此深入青少年的意識形態(tài)中。再次,國內的一些敵對勢力虎視眈眈,若是隨意放手不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將不容樂觀。
1.2研究現狀
我國于90年代著手于對網絡傳播的研究,就目前研究來看,2001年,“網絡傳播的自由控制”這一理論被陳丹在《新聞與傳播理論》上提出,指出互聯網的發(fā)展提供了自由發(fā)表言論的機會,擴展了獲取信息的渠道[1]。除此之外,網絡的傳播還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著,而網民對網絡信息源的依賴性,網絡傳播環(huán)境的虛擬性也直接或間接地限制了信息的傳播。
失語是指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現象,它牽涉到了傳播接受者的反應及傳播所產生的效果,研究過程中,學者提出了一些有關在傳播過程中無視信息從而造成了信息失語的現象。各人的社會地位、興趣、心理等都是影響信息傳播的因素。從表層看上去,網絡新聞信息在極大發(fā)揮受眾的積極性的同時,也將受眾接受信息的范圍進行確定[2]。并且“網絡新聞個人化的接收方式在另一方面上更加強化了個性和特別性,讓個人心理的滿足感能夠得到很大一部分的滿足”。
國外學者認為,隨著網絡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網絡信息傳播只是在某些方面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自由,但這絕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因為社會上的各種不同的因素都或多或少地給信息的傳播帶來影響,比如說:傳播者的社會身份,傳播者的心理因素,以及傳播者所處的環(huán)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息的傳播從而造成信息傳播失語。經過調查發(fā)現,國外暫時還沒有專門研究信息傳播失語問題的文章,這可能也是一種管理體制不同所引起的社會現象,但國外的研究者也在一些研究中提到了在網絡傳播這種虛擬的社會環(huán)境中,也存在著諸如權利問題等無形壓力的[3]。通過對國外的文獻研究發(fā)現,國外研究者更注重的是一些社會因素對傳播過程的制約,從而影響到傳播的效果。
1.3論文所選擇研究方法以及創(chuàng)新之處
高校網站思想政治類信息傳播只是當代互聯網傳播的冰山一角,也是我們國家網絡信息傳播的翻版。論文選擇一些高校網站作為研究案例,結合圖書情報學、檔案學、傳播學等基礎理論和方法,對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各種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尋找一些方法和途徑來解決此類信息傳播失語問題。
論文的研究對象是全國高?!笆阉颊惥W站”,選擇了從2013年至2015年,由教育部舉辦的“全國高校十佳網站”評選活動中的代表,通過各種不同指標,跟蹤這些網站,從而尋找解決信息傳播失語的方法和途徑,如表1。
論文創(chuàng)新之處是:網絡媒體本身是一個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自由的一個事物,但我們卻采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發(fā)現傳播過程中卻是存在信息傳播失語的現象,并指出其在傳播過程中可能缺乏意識,也相應地存在著對主體和客體的區(qū)分。通過對國外網絡傳播媒體的研究發(fā)現,不少文章還指出,權利與環(huán)境等因素還影響著信息的傳播,但很少有文章會直接插手某個環(huán)節(jié)去展開深入的分析。本文偏偏打破這個觀點,從根本開始入手,深入徹底地去解決關于信息傳播失語的問題。通過對此類網站的研究來推進我國高校校園網站的建設。
表1 2014-2015年全國高?!笆阉颊惥W站”
2.1網絡傳播話語與失語
2.1.1網絡傳播話語。網絡時代的媒體常常被稱為是司法,行政,立法之外的第三種權利,截至2015年底,中國網民的數量達到2億,位居世界第2。經過網絡技術的不斷改善和提高,博客,微信,QQ等也成為人們之間自由發(fā)表言論的場所,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出了人們的話語自由權。網絡語言是通過網絡以及手機屏,電腦,電視機等進行傳播的,并且其傳播過程是不會受到任何制約的,具有很強的交互性。網絡語言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和個性,與傳統(tǒng)的書面語言相比較,它少了很多的約束,讓網民的思想可以毫無限制的隨意發(fā)揮,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們的創(chuàng)新力。在錯綜復雜的網絡虛擬環(huán)境中,怎樣實現網絡的傳播,以何種形式傳播,以及傳播后形成什么樣的效果等,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網絡傳播的自由性,很值得我們去探究其傳播的規(guī)律和特點。
2.1.2失語的概念。失語是指在身體的各項功能都正常的情況下,大腦的各個功能區(qū)出現病變從而導致語言交流上產生障礙,表現為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的喪失。后來“失語”被廣泛應用于文學領域,是指在文學的傳播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所導致的信息傳播失語及流失,影響了我國傳統(tǒng)文學的正常發(fā)展,因此出現了各種文化失語[4],這也正是當代文學界所熱議的話題。逐漸地,由于傳播學的學術性質,文化傳播失語也逐漸被引進傳播學的研究范疇中,關于失語,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它不但包括我們在語言表達方面受到的障礙,在文化方面也表達了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受到不同身份,不同傳播意圖,不同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影響。
2.2高校網站思想政治類信息傳播的研究現狀
為了將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理念在校園網站的建設過程中穩(wěn)固發(fā)展,我國各大高校聯合舉辦了一個高校最佳網站評選活動,吸引了好多高校的注意,也成功地拉近好多高校進行參選。其中,針對大學生而創(chuàng)建的“十佳思想政治類網站”的主體內容評選就是以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當然,思想政治網站是以思政教育、理論學習、黨史黨建等教育內容為專題。在學校,我們介紹黨政教育一般是在課堂上,對于現今的大學生來說,更加喜歡的是多樣化的網絡課堂,而不是這種枯燥乏味的課堂講授。因此,如果我們把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放到大學生的網站上,投其所好,換一種獨特的方式去對其進行教育,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3高校網站思想政治類信息傳播失語現狀
2.3.1傳播主體失語。大學生思想政治類網站的主體是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為培養(yǎng)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網站。鑒于其在教育方面的特殊性,學校組織、黨委建設等將會直接領導此類網站的建設,并派出專門的技術人員對其進行管理和維護,可以說把很大一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大學生思想政治類網站的建設上,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信息傳播的主體。由于一個網站的建設在前期都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而在后期更是需要不斷地去投入人力物力去對這些大學生網站進行維護,因而很多教育機構也就慢慢地對其工作產生消極怠慢的情緒,使得傳播的主體對網站缺乏有效管理和利用,導致了信息傳播中的主體失語。比如:清華大學的“紅色網站”雖然多次在全國百佳網站評比活動中名列前茅,但是在打開網頁之后,實質性的內容確是少之又少。
2.3.2傳播客體失語。經研究信息傳播過程的要素可知,既然有傳播信息的,相應地也應該存在接受信息的,隨之傳播的客體也就相應存在。無論如何,當傳播主體發(fā)出消息之后,自然就很希望能夠得到客體的一些反應,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網站的信息傳播來說,受眾即學生群體的反應同樣重要。在學校網站中,校方是傳播的主體,學生是信息的接受者,相應稱之為傳播的客體,學校享有傳播信息的主動權,而學生處于傳播的弱勢地位,故而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很容易形成信息傳播失語。
德國傳播學者紐曼曾在其文章《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中講: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持個人意見的人是很容易被孤立的,而大多數人又是懼怕了這種孤立,所以在傳播過程中,人們往往會跟隨大眾的步伐,而忽略那些持少數票數的人的觀點,因此,在傳播學上也就出現了兩個極端現象。那些不被支持的觀點也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遺忘。久而久之,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被扭曲,從而造成傳播客體失語。
3.1采集信息的途徑大致相同
各大高校校園網采集信息的途徑大致一樣,比如,南開大學的覺悟網中新聞信息的來源在西南交通大學的新聞網上都可以找得到。獲取信息的渠道都大致雷同,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傳播內容對其產生的影響自然不會太大。
3.2傳播的內容無法吸引受眾的興趣
學校網站傳播政治信息的渠道較為單一,所發(fā)出的消息也過于形式化,缺乏對大眾口味的一種迎合,更多的是采用傳統(tǒng)模式對學生進行課堂教育,沒有認識到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培養(yǎng)和建立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使得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提不起精神,因此,更加提倡靈活的教育方式。
以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為例,學生早已對這種課堂講學模式產生了抵觸情緒,上課時間不是睡覺就是玩手機,更多地關注的是外面的世界。換一種教育方式讓學生能夠去親身經歷,真實去感受生活會更加有意義。比如給學生組織一些關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從生活中學到知識,還能讓學生更好地去體驗生活,增加對德育教育的興趣。
3.3媒體模式引起的失語
3.3.1媒體傳播模式的單一化。如今的互聯網是整合了以往報紙、雜志、電視等各方面的優(yōu)點于一身,但是,為迎合大眾口味,高校更是將各種文字、圖像等信息轉化為音頻形式進行傳播,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受眾的興趣,但是卻使得信息的傳播形式更加的單一化。形式的單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網站首頁設計上的單一性。進一步探索后發(fā)現二級頁面更多的是枯燥乏味的文字,這使得學生對其失去興趣,從而使得信息傳播受阻。
3.3.2信息傳播過程缺乏互動。眾所周知,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更多的是需要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相互探討從而產生一種共鳴,以便尋找最為合適的信息進行傳播,但現實生活中卻是,受眾被各種社會因素所困擾,不得真實地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從而使得在傳播過程中,那些處于傳播弱勢地位的群體很難再繼續(xù)融入自由發(fā)表言論這一層面上,以至于傳播行為逐漸被忽略。網絡給大眾提供了自由表達言論的自由,也讓大眾有了更加便利的渠道去表達態(tài)度,進而進行交流也是極為便利的,這也正是網絡媒體了解互動性的最佳體現。但校園網站往往就忽略了這一點,打壓了學生的言論自由,從而使得信息傳播過程缺乏信息互動。
4.1遵循的原則
新時期的教育離不開網絡,而高校學生又是網絡傳播的主要接受方,對于各個教育部門以及各大高校在校生而言,思想政治類網站占據非常特殊的地位,而如何有效利用這個多元化的網絡媒體也是實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戰(zhàn)略。我們應當遵循的原則主要包括以下三點:一是高校網站思想政治類信息的建設和信息傳播活動必須準確地反映黨和政府的政策和精神;二是教育教學的精神必須正確地體現在信息傳播活動和高校網站思想政治類信息的建設中;三是高校思想政治類信息的建設必須建立在利于學生素質提高的基礎之上。
4.2高校網站思想政治類信息傳播失語解決策略
4.2.1建立有效的傳播互動機制。像高校網站思政類專站這種以黨建和思想政治為主的專題性網站,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滿足學生對傳播內容,傳播方式等的需求,要在最大程度上給學生提供有關提升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專業(yè)性內容。為了更好地去迎合學生的口味,要做到3點:第一,掌握學生使用網絡的習慣和接受信息的習慣。第二,要不斷了解學生的需求,在傳播過程中盡量按著大眾的要求來。第三,重視學生的反映,經過不斷地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及時對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進行處理完善。這樣才可以使得信息傳播更加有效順利地進行。
4.2.2對信息內容進行完善。一是更具貼近性的信息內容:思想政治類網站作為高校校園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滿足學生的需要,不斷要在第一時間給學生提供最新最準確的信息,所提供的內容還要符合當代大學生的身份,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及時處理學生的反饋,保證給學生一個優(yōu)質的高校網站;二是更具現實特點的信息內容: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相對復雜,各種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充斥著社會。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引導學生走正確的道路,構建一個與當今時代發(fā)展相呼應的社會體系,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讓學校的教育更具現實性和有效性。此類網站的建設必須與現實生活相一致,這樣才可以更有效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具使用實用性的信息內容:高校思想政治類信息給了學生學習正確的思想政治知識,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機會。所以,高校網站思政類信息傳播的內容要以解決學生的問題為主要目標,充分體現信息傳播內容的實用性,通過在思政類網站對學生進行黨建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更加客觀理性地去認識自己和他人,更多地去接觸那些具有積極意義的事物。
4.2.3建立更理性的話語體系。一是賦予受眾更多信息接近權和話語權。受眾使用網絡是為了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網絡上邊信息量較為充足,自由選擇的機制為受眾提供了更多的獲取信息的渠道,但如何從這大量的信息中選擇出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是每一個用戶所關心的,也是他們使用互聯網的目的所在[5]。思政類網站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專業(yè)化獲取思想政治知識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擁有海量的關于思想政治知識的信息,這些海量的信息,為學生學習道德知識,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渠道。鑒于學校在社會中扮演的特殊的地位,要嚴格控制網站的使用,對信息的傳播源要進行嚴格把關,重重驗證,盡量采用實名驗證的方式,規(guī)范學生對校園網絡的使用。對那些沒有進行實名驗證的用戶,禁止其登錄。二是建立受傳雙方平等對話機制。網絡傳播之所以深受廣大網民的喜愛,是因為它獨有的平等對話性。各大高校通過建設高校校園網絡來改變高校的教育模式,由最初的網上授課改為現在的多媒體式的教育模式。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校方占據了信息傳播的主動性,而學生不管愿不愿意都只能被動地接受,沒有自主發(fā)表言論的機會,但多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種情況,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發(fā)表言論的場所,以及發(fā)表觀點的自由平等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積極性,更加有利于信息的傳播,以及學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消除受傳雙方在認知方面的差異。信息的受傳雙方存在認知差異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兩者身處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所接觸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異,對于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自然就會存在一定得差距。隨著信息傳播量的增多,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會越來越明顯[6]。對高校思想政治類信息來說,承擔著教育學生的責任,要更加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接受信息能力,要盡可能地去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跟隨大眾的腳步,在傳播的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讓信息最大效果的進行傳播,盡量減少兩者之間的認知差異,讓高校思想政治類信息更快更好地發(fā)展。
通過對信息失語現象的研究,建立一個差異性小,溝通性強,自由度較高的網絡環(huán)境,讓高校網站成為廣大師生能夠溝通交流,獲取信息,展現自我的主要渠道。更結合圖書館學、傳播學、社會學、語言學等學科的觀點和理論實踐,使用圖書館學和傳播學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來分析網絡中的傳播失語現象,尋找解決失語現象的方法,從而為建立“安全文明有效的網絡信息傳播環(huán)境”提供建議。
[1]封莎,郭勇.網絡傳播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的特點及樣態(tài)[J].思想教育研究,2016(1):68-72.
[2]施惠玲,杜欣.政治傳播內容中政治信息與政治話語的區(qū)分及其意義[J].南京社會科學,2016(3):115-120.
[3]吳瑛.信息傳播視角下的話語權生產機制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49-56.
[4]胡天生,孫顯水.基于SNS信息傳播特征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8):78-81.
[5]姚錦云.網絡信息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啟示[J].教育探索,2011(9):128-129.
[6]李蔚.網絡信息傳播與網絡話語權控制[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9(3):110-112.
Research on In formation Comm unication Aphasia of the University W ebsite——Taking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Websit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san Example
FuYonghua1,2
(1.Zhengzhou Instituteof Aeronautical IndustryManagement,Zhengzhou Henan 450015;2.Hena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Aviation Economy Development,Zhengzhou Henan 450015)
Thesis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formation in colleges,based on that,analyzes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phasia,investigates the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phasia in colleges,evalu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status,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produc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phasia phenomenon.Finally,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and reason analysis,the strategy of establishing a good discourse system incollege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website isgiven,which isa reference for per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Ideologicaland PoliticalWebsite;Aphasia
G641
A
1671-0037(2016)06-88-4
2016-5-26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資助:高校思想政治類網站信息傳播失語研究(2015-sz-150)。
付永華(1979-),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處理。